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 政
⑴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具有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⑵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时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⑶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小题3】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9 04:5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 王德峰
中国人总不免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实际上,是我们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无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绝不是落后和进步的区别,只是西方人完成了一些任务比我们快:那就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即树立独立的人格原则。我们本要树立的没树成,就是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承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魏晋的思想,我们说制度建设重要,但是制度建设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们一定要在道义上区分是非、善恶。这种区分正在开展,成千上万的网民在讨论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都在就是非、善恶展开大量的讨论和争论。而这种是非善恶取得的标准一定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定不是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一定不是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一定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天道的领会。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既不在圣经里面,也不在原罪以及等待救赎这些宗教信仰里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中国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基督教徒做善事是为了跟上帝永远在一起,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基督教信仰的前提,是要有罪恶感,而且这个罪是有前提的,是原罪。所以,只有树立独立的人格,中国人才有真正的出路。
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不是多一点关于我们民族历史的回忆,不是仅仅为了面对西方强权来一个文化上的自我声张,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的伟大智慧和思想发展到当代,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情,因为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人类以痛苦为代价学会真理,一个民族以它的大痛苦为代价才能重新回到真理中去。
我们现在不读经典了,看到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看到市场经济的逻辑,看到功利主义的话语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依据来复兴国学,建设当代国学?所以我们要谈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什么是中国的文史哲,经史子集。你可以说里面有糟粕,其实无非是当初这种思想被用于政治安排和社会实践的时候出了问题,你也可以说它展开的人生哲学和原则没错,它就是一种境界。我们经常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要去寻找它。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养心,不仅是为了避免心理病症,更是因为我们的心要和天一样大,然后我们就是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是王阳明所期待的。儒释道三者具备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的自信就在这里,当下的文化自觉是最根本最要紧的事,生活会教育我们,当下中国社会的那些痛苦会教育我们这个民族,所以我们会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选自《南方周末》2010年12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关于作者对“中西方”文化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
B.西方人的精神家园在圣经和宗教信仰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因而没有精神家园。
C.是否已经树立独立的人格原则是目前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的区别。
D.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中国是个没有痛苦的幸福的民族。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没有采用同一个程度来衡量,所以有些中国人觉得中国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区分道义上的是非善恶,中国人不一定要参照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与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
C.在崇尚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的当今社会,提倡学习国学显得尤为重要。
D.如果儒释道三者缺一,中国人就无法养心,从而无法获得幸福感。
【小题3】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的理由。(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商周之际都分布着大量的青铜器遗存。台西遗址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部的台西村,其中出土了一定数量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括铜戈、啄戈、羊首匕、铜刀和铜镞等。由于台西遗址年代很早,而且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商文化和北方长城地带之间,突显出它在北方系青铜器兴起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北方和境外都未发现这样早的相似遗存,所以属于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北方系青铜器的发源地。这个遗址作为早商文化的北方类型,还有环首刀和銎镞等北方青铜器,陶器中兼有涞水富位三期的文化因素,因此中国最早的北方系青铜器很可能是借助商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出北方文化居民所需要的青铜器而形成的。台西出土的羊首匕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兽首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在属于晚商文化的殷墟妇好墓中更为普遍,而且妇好墓中弓形器的端头都是中国北方特有的装饰:兽首、铃首和蛇首。这说明进入商代殷墟阶段,中国北方青铜器与商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今鄂尔多斯市东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早商时期的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或者铸范分为三种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中国北方文化因素以及草原文化因素。从整体上看,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虽然不是商代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直接源头,它们之间可能是不同的发展谱系,但是它证明了在中国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
商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联系方式存在着很多可能,人群迁徙、贸易、领土扩张等,其中两地人群的联姻也是较为常见的联系方式。殷墟妇好墓是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发现之一,随葬品极其丰富,在众多的随葬品中,包括大量的武器和一些非商文化因素的个人随葬品,如铜镜、弓形器、车马器以及草原风格的青铜刀。因此有学者认为妇好很可能来自商王朝统治区之外的方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入商王朝。妇好随葬的铜罐,器物较小,从形制上看与商文化因素格格不入,很显然是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器物。
北方系青铜器在中国北方是从靠近中原的燕山以南发展起来,逐渐向北传播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来自燕山南麓商末青铜器的兽首刀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商周之际在长城沿线非常流行的一种北方青铜器,而且在殷墟也有发现。它的演变系列较为清楚。从兽首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晚商时期的北方青铜器在靠近中原文化的燕山南麓的长城沿线,很可能这里是商末周初北方青铜器的发源地,然后逐渐向北传播,经朝阳、赤峰、巴林左旗到奈曼,这条传播路径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
总之,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区的人群无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地的青铜文化尤其是青铜器遗存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这种文化共同性并非是单一地区起源传播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其形成必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杨建华、邵会秋《商文化对中国北方以及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部台西村的台西遗址出土了包括铜戈、啄戈、羊首匕、铜刀、铜镞等在内的一定数量的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青铜器。
B.台西遗址的年代和位置突显出它在北方系青铜器兴起中的重要作用,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很可能就是这些北方系青铜器的发源地。
C.台西遗址当中的青铜器和陶器的特点表明,中国最早的北方系青铜器很可能是借助商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出青铜器而形成的。
D.台西出土的羊首匕的装饰方法借鉴了殷墟妇好墓中的装饰方法,而妇好墓中有些器物带有中国北方特色的装饰,表明北方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文化因素、中国北方文化因素以及草原文化因素这三种文化因素存在于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或者铸范中。
B.在商代晚期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证明了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
C.人群迁徙、贸易、领土扩张等都可能是商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联系方式,其中两地人群的联姻也是较为常见的联系方式。
D.殷墟妇好墓随葬品中包括大量的武器和一些非商文化因素的个人随葬品,如铜镜、弓形器、车马器以及草原风格的青铜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好随葬的铜罐,器物较小,从形制上看与商文化因素格格不入,很显然是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器物,所以妇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人商王朝。
B.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来自燕山南麓商末青铜器的兽首刀,是商周之际在长城沿线非常流行的一种北方青铜器,而且在殷墟也有发现。
C.靠近中原文化的燕山南麓的长城沿线,很可能是商末周初北方青铜器的发源地,然后由此逐渐向北传播,经朝阳、赤峰、巴林左旗到奈曼。
D.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区的青铜器遗存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这种文化共同性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其形成必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D.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享乐主义的价值导向所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生活会腐蚀人心,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朴”和“素”分别指原始状态的木和丝。老子提出朴素观,因为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以“见素抱朴”进行美学表达。这种观点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
C.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艺术家们所说的“自然”和“真实”就是道家所提出的“朴素”。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并促进这一使命的实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层面,道家学派首创的朴素观与儒墨学派创立的节约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与审美观。
B.朴素观作为一种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不仅崇真尚善臻美,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
C.朴素观中“不慕繁华,不贪名利”的思想,到工业社会受到了错误思潮的冲击,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
D.工业文明发展之“殇”逐渐催生了文明与生态共生,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而且“愈古愈好”。但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两次丑陋的政治表演,促成了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反思他的复古主张。他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②今天我们熟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但新文化运动若缺少了钱玄同,是否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则殊可存疑。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对文学传统,他斥之为“谬种”、“妖孽”,提出“应烧毁中国书籍”;对中国戏曲,他认为“今之京戏,理论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他提出“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对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旧小说中十分之九,非诲淫诲盗之作,即神怪不经之谈。否则以迂谬之见,造前代之野史”。这还不算,最激进的是他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③然而问题是,若真如钱玄同所说,彻底把古典中国的学问打翻在地,那中国该怎么办呢?钱玄同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希望寄托于欧化。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真敢标新立异!
  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当然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也不是全无成绩。至于他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则正是他促成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是《狂人日记》这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文学杰作的催生者。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今天,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钱玄同的催生之功不可谓不大。
  ⑤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等,都是钱玄同率先提出的,正是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努力”的结果。虽然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今天的读者大多很难再想起是钱玄同奠基了这一事业,更不会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司空见惯的横排汉字正是出自这位文字音韵大家之手。
  ⑥钱玄同曾说:“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这很容易使钱玄同被误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家伙,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否则就不能理解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实际上,钱玄同不是当时普通的“全盘西化”论者,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这位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才痛之切的正常反应。
(节选自袁贺《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表明他已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反传统主义者。
B.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主张全盘欧化,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彻底打翻在地,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钱玄同由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其因素完全在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丑陋的政治事件。
D.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钱玄同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真是敢标新立异。
【小题2】(小题2)下面有关钱玄同的主张或行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钱玄同到北京之时,是大师级学者,他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B.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证明了他所说的话:“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C.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他还是取得一些成绩的。
D.钱玄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最后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题3】(小题3
A.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怎样理解他的全盘欧化中国文化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