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小题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①③⑤②D.③①②⑤④
【小题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小题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11 10:5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文化发源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中原”,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加在一块儿都没有中国大。中原腹地之大等于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边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也没有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龙山文化,从东到西,每个邻接地区的文化都有差不多的面貌,其延续性是非常缓慢的改变。从北到南也一样。这种横向的延续性表示此地交通良好,人们彼此互相学习,一方面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许多中心在互相挑战,另一方面在挑战和比较中又互相学习,同与异辩证式地组合在一起。在这个地区活动的人类总数跟世界上另外三个古文明地区加起来差不多,其异样性也跟那三个地区的异样性加起来差不多,而在异样性那么强的地区可以产生一致性那么高的现象,其实非常特殊。
就物资来说,以安阳为中心,向外画50公里到60公里的半径圈里,什么样的资源都有。而黄土层又构成特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有一分力气下去出一分东西,放两分生出两分,不放就什么都没有。耕作也像尼罗河一样,要长期地保持一块耕地才能有好的收获。长期改良耕种地区的条件,稳定性很强,于是造成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紧密的结合。
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的高密度是世界少有的,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由于中国的移民从一个母群、一个小村落移殖出去时,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早已有人居住在那里。没有空阔的开拓空间,人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甲、乙、丙三个村落都有过剩人口,甲村落出去的人一下又碰到乙村落和丙村落,唯一可以利用的是甲、乙、丙之间的空隙地方。凡此空隙只有到丘陵、河谷、丛林或沼泽里头去,花点力气把土地变为可用。所以,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互相依存的关系就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演变的后果是,大量人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之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形成大型的复杂政团。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政团以人群作基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这种结合的过程和两河流域型有点相像,不过不以地缘关系而以亲缘作为结合的方式。这种情况在商代以后有所变化。商代的政治单位有两种平行的系统,一种是地区性的邑,一种是亲缘性的族。到了西周,以宗法取胜,邑变成族的附属品,周代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形成中国很大的特色,扩大的政团遂以亲缘的团体扩大,反映在词汇上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的扩张可以造成普世性的帝国,而这个普世性的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照理说,亲缘系统的排他性是很强的,但是我们超脱这种排他性,产生了“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的观念。中国以亲缘来带动扩张的需求,这是其他三个文明所没有的特色,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因。
(节选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龙山文化,在每个邻接地区的表现都比较相似,其呈现出来的延续性虽有改变,却相当缓慢。
B.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族群,没有空阔的开拓空间,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唯一可以利用的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空隙地方。
C.虽然亲缘系统的排他性很强,但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却不具有排他性,而是产生了“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的观念。
D.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异样性与世界其他三个古文明地区的总和差不多,却产生了一致性很高的文化,这是相当特殊的情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原地区交通条件良好,有利于居于此地的人们更好地互相学习,同时多中心也在互相挑战,学习与挑战辩证式地组合在一起。
B.虽然新石器时期的安阳地区周边物资丰富,但其发展依然有赖人为的努力,黄土地上的耕作状况仍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呈现高密度的原因是,移民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人们花力气把丘陵、河谷、丛林或沼泽这样的空隙变为了可用土地。
D.西周时期,邑变成族的附属品,以血缘来结合人群的选择形成中国很大的特色,这是深受“天下一家”影响的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与其起源地的特定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中原不是那么广阔,有比较严重的交通阻碍,或者很早就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产生的文化应该另有特质。
B.古代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前者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依存关系得以维持,而后者将导致母群和子群脱离互相依存的关系。
C.政团以人群作基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例如炎帝和黄帝之间,两个族群号称兄弟关系,后来融合;又如祝融八姓,八个不同的姓之间有共同的符号,尊奉共同的神祝融。
D.以亲缘来带动扩张的需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亲缘关系是中国古代所有社会关系里的基因,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文明中保持自身特质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白采

朱自清

①盛暑中写《白采的诗》一文,刚满一页,便因病搁下。这时候薰宇来了一封信,说白采死了,死在香港到上海的船中。他只有一个人;他的遗物暂存在立达学园里,有文稿,旧体诗词稿,笔记稿,有朋友和女人的通信,还有四包女人的头发!我将薰宇的信念了好几遍,茫然若失了一会;觉得白采虽于生死无所容心,但这样的死在将到吴淞口了的船中,也未免太惨酷了些——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
②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
③ “不打不成相识”,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李芳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觉悟》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
④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一回平伯到白马湖看我。我和他同往宁波的时候,他在火车中将白采的诗稿《羸疾者的爱》给我看。我在车身不住的动摇中,读了一遍。觉得大有意思。我于是承认平伯的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我又和平伯说,他这篇诗似乎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平伯来信,说已将此语函告白采,他颇以为然。我当时还和平伯说,关于这篇诗,我想写一篇评论;平伯大约也告诉了他。有一回他突然来信说起此事;他盼望早些见着我的文字,让他知道在我眼中的他的诗究竟是怎样的。我回信答应他,就要做的。以后我们常常通信,他常常提及此事。但现在是三年以后了,我才算将此文完篇;他却已经死了,看不见了!他暑假前最后给我的信还说起他的盼望。天啊!我怎样对得起这样一个朋友,我怎样挽回我的过错呢?
⑤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有一回我到上海,和平伯到西门林荫路新正兴里五号去访他:这是按着他给我们的通信地址去的。但不幸得很,他已经搬到附近什么地方去了;我们只好嗒然而归。新正兴里五号是朋友延陵君住过的:有一次谈起白采,他说他姓童,在美术专门学校念书;他的夫人和延陵夫人是朋友,延陵夫妇曾借住他们所赁的一间亭子间。那是我看延陵时去过的,床和桌椅都是白漆的;是一间虽小而极洁净的房子,几乎使我忘记了是在上海的西门地方。现在他存着的摄影里,据我看,有好几张是在那间房里照的。又从他的遗札里,推想他那时还未离婚;他离开新正兴里五号,或是正为离婚的缘故,也未可知。这却使我们事后追想,多少感着些悲剧味了。但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那是在立达学园我预备上火车去上海前的五分钟。这一天,学园的朋友说白采要搬来了;我从早上等了好久,还没有音信。正预备上车站,白采从门口进来了。他说着江西话,似乎很老成了,是饱经世变的样子。我因上海还有约会,只匆匆一谈,便握手作别。他后来有信给平伯说我“短小精悍”,却是一句有趣的话。这是我们最初的一面,但谁知也就是最后的一面呢!
⑥去年年底,我在北京时,他要去集美作教;他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因不能等我一面,便寄了一张小影给我。这是他立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仁盼之意。我得此小影,反复把玩而不忍释,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这回来到立达学园,偶然翻阅《白采的小说》,《作诗的儿子》一篇中讥讽我的话,已经删改;而薰宇告我,我最初给他的那封长信,他还留在箱子里。这使我惭愧从前的猜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但是他现在死了,我又能怎样呢?我只相信,如爱墨生的话,他在许多朋友的心里是不死的!
⑦上海,江湾,立达学园。

(原载1926年10月5日《一般》第10号第2期)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
(2)我真是小器的人哪!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作者和白采的交往经历,说说白采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4】朱自清的散文在人物描写上非常有特色,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对本文作一点赏析,不少于15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有删改)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
B.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人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
B.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C.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
D.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堪称非常另类的表现。
B.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C.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
D.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小题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 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 “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 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军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小题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 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 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 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小题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 “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 “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 “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一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一,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大师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感觉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选自李伶伶《齐康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有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B.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C.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对一方水土的尊重。
D.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束缚,填补了图书馆在凸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B.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至高赞誉。
C.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人文领域,通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D.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E.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一个回乡的游子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消除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有中国现代风格的城市。
【小题3】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