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清代词流派概述
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从创作实践来看,他们把“哀民生之多艰”和“惟歌生民病”的诗学传统,运用到词的创作之中,用民生疾苦和家国之痛的切肤感受,代替词人风流的“浅斟低唱”和“偎红倚翠”,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可以说,到了这一词派出现,清词的嬗变才真正形成。
正值阳羡派衰落和浙西词派渐兴之间,在北京的词坛上活跃着被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纳兰的《饮水词》以才气运词,凄绝冷艳的格调辅以深厚真挚的感情,得南唐二主词之情致,其悼亡篇可称千古一绝,读之令人心碎肠断。他们三人虽然没有立帜结派,但走的都是“独抒性灵”的创作道路。
康熙朝时,词坛上再次诞生了另外一个影响更大、延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的词派,这就是以朱彝尊为旗帜的浙西词派。浙西词派的词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浙江人。朱彝尊作为该派的宗主,其词既有愤然慷慨之作,又有轻逸流丽之篇,或重情的渲染,或主景的描绘,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嘉庆、道光而后,清代词坛上重新出现一个较大的词派——常州词派,这一词派也长达百年之久,但其中堪称大家的词人并不是很多。张惠言是此词派的宗主。
道光咸丰以后的清代词坛,在常州词派以外产生了不少的词作名家,如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他们把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纳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来,就像杜甫的“诗史”一样,创作出了一批堪称是“词史”的作品。还有所谓“清末四大家”的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和况周颐,他们的作品成为清代词坛即将衰落之前的一丝回光返照。
(节选自张毅《词林观止》前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清词为“中兴时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词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B.清代词坛涌现了大批的词人并且产生了众多的流派。
C.清词的“中兴”说的是再现和恢复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水准。
D.清词是在元、明两个朝代词创作的低迷之后的重新振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文学流派的若干作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 以及相同的地域。
B.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虽然没有公开结成文学流派,但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道路是相同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流派看待。
C.“清末四大家”的作品是清词即将衰落之前的颇可称赞的佳作,四人之后清词也就乏善可陈、寿终正寝了。
D.阳羡词派对清代词风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秉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词为艳科”转变为关注民生疾苦、家国之痛,从内容的深厚和广博上提升了词的格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他的词风格多样,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多有足以传世的不朽篇章。
B.龚自珍、项鸿祚、谭献等人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史书来读,所以被称作“词史”。
C.虽然宋词成就斐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但只有到了清代,才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D.云间词派标举南唐、北宋词,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写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的佳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10:59: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茶作饮料的可靠记载,始见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提到家僮要在家里煮茶,还要到市场上购买茶叶。这是我国最早和最有价值的关于茶叶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情景。秦汉时期,饮茶的方法有所改进,不是仅以未加工的生茶叶煎服,而是将茶叶捣碎,加上油膏、米粉之类,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放入壶内煎煮,外加葱、姜、桔、盐等调料。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渐盛。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都要强迫群臣喝酒,直到各位大臣都喝得酩酊大醉,孙皓才十分高兴。一位姓韦的大臣不会喝酒,孙皓密赐给他茶叶,允许以茶代酒。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甚至在妇女中饮茶也很普遍。到了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饮茶发挥了很大功效。饮茶可以兴奋头脑,驱除睡意,利于清心修行。饮茶之风在各大小寺庙流传开来,各地寺院也开始种茶。佛教兴盛了,饮茶也日益普遍,时人称“茶佛一味”。
唐朝时,饮茶之风更为普遍。唐朝初年,饮茶仅在南方流行,北方有些地方则认为是奇异风俗。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人们发现饮茶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这无疑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他们逐渐饮茶成癖,纷纷以茶作为吟诗作赋的题材。唐朝中期,北方饮茶普及,南方大批茶叶运往华北。城镇乡村的茶馆到处可见。茶叶不再是贵族和士大夫特有的享受品,而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料。不仅如此,饮茶之风还传到塞外西北各地,乃至西藏。我国边区少数民族喜食肉类,领略了茶叶的奇特风味,认识到茶叶有助消化的药理功效,更视茶叶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唐代产茶区域遍布江浙、华南、华中地区,同今天大致相同。茶叶产量以江淮为最,浮梁(今景德镇)、湖州(今浙江吴兴)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
宋代以后,饮茶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再外加调料。由于制作茶叶的技术显著提高,人们的饮茶风气日盛,嗜茶的人更加普遍。当时好茶的品类很多,有龙团茶、龙凤茶、石乳、白乳、玉液长春、万春银叶等等。元朝开放西北茶市,饮茶风气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进一步普及,边茶大量生产。
明代发明炒青制茶,茶叶也改为用开水冲泡饮用,不但方便,还保留了茶叶的清香,更适合人民的需要。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饮用方法及泡茶器皿等也越来越讲究。有很多茶叶专著问世。如许次纾的《茶疏》,顾元庆的《茶谱》等。这些专著对茶的饮用和生产的发展有过很大影响,普及了饮茶知识。到了清代,饮茶盛况空前,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交际应酬、礼尚往来都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之一。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很早以前,我国的茶叶就通过海陆运输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给世界人民带来茶这样美好的饮料,是值得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饮茶之风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妇女也普遍饮茶,和尚也普遍饮茶。
B.饮茶可以兴奋头脑,驱除睡意,也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
C.喜食肉类的边区少数民族认识到茶叶有助消化的药理功效。
D.制茶技术显著提高,饮茶由原来将茶饼加多种调料煎煮,而后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到明代改用开水冲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饮茶的方法不是将未加工的生茶叶煎服,而是将茶叶制成茶团或茶饼煎煮,外加调料。
B.所谓“茶佛一味”是指随着佛教的盛行,饮茶因在和尚坐禅时发挥了很大功效而日益普遍。
C.饮茶风气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进一步普及,这与元朝开放西北茶市有很大关系。
D.到了清代,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交往中地位越发重要,饮茶的盛况是其他朝代无法比肩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褒的《僮约》中提到家僮要在家里煮茶,还要到市场上购买茶叶,这反映了西汉时茶叶的饮用和买卖的情景。
B.因为大诗人白居易写出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于是浮梁因诗名而成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C.明代发明炒青制茶,茶叶改为用开水冲泡饮用,不但方便而且还保留了茶叶的清香,这是一大进步。
D.饮茶的方法从煎服生的茶叶到冲泡炒制的茶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D.我们对神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这不是讲究实事求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生生”,通过对“易”的两种解释来说明它的变化精神。
B.文章从“生生”等3 个方面来概括并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传统根源.
C.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既雨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阐释了中国人的乐观心态和包容精神。
D.末段比较了西方人讲信徒笃真和中国人三教并带的不同特点,说明中国人对不同文化要素有包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就会陷入某种迷乱和失望的状态。
B.中国的革命传统可以迫测到《易经》,其原因是《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讲革命的。
C.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不仅是“顺乎天,应乎人”的体现,更是“生生不息”的要求。
D.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既要生生不息。又要不断变化。“和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启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客家土楼从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如同湖中水波,环环相套,温馨又壮观。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几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苏州园林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因地制宜,依形就势。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的一些建筑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B.《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每个建筑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建筑构思上表现出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远方的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已收入建筑人为布局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
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西谚云: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改编自《书屋》2011.8)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B.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D.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A.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B.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C.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D.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B.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C.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D.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