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1 02:0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自家环境,礼俗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于身处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旅愁思的诗文特别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 甲 】乡梦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夜南飞,【 乙 】夜沾衣。”宋代张咏的《雨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丙 】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这种种情形,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诫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变成“色喜”。另一个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zhàn)居旅愁思
B.色(nàn)拜
C.(jí)需难不便
D.(jìn)量反
【小题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B.⑤③①②④C.③②①⑤④D.②③④①⑤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客愁客泪客怀B.客泪客怀客愁
C.客愁客怀客泪D.客怀客泪客愁
【小题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宾至如归客随主便B.入乡随俗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不速之客D.入乡随俗客随主便
【小题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记》《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其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小题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得阁”“同仁堂”“王致和”“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座亲如一家。
A.④⑤②①⑥B.③⑤①②⑥C.③⑤①⑦②D.⑥①②⑤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风格,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士人坚韧不屈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
B.梅姿“疏影瘦身”,疏影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痩姿则象征着人格的坚贞不屈。
C.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D.梅花的“疏影痩姿”所具有的象征意味,是梅花能够与士人的人格胶合一体的原因之一。
【小题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气清,高雅脱俗,文人学士亦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度相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通。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人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品格相合。
D.梅品“雅淡”,梅格“孤高”,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好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陪衬的艺术力量。
C.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D.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会写到月光、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等景物,来烘托梅花的“高标逸韵”,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汉字创立的时候,汉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声母、韵母相同的很多。根据这个特点,先民造字着眼单音节词,一个单音词配置一个字。这样就形成了一词一字,字词对应的局面。配置的字可以是表意字,也可以是假借字和形声字。按照裘锡圭先生的解释,表意字只在意义上和它所记录的词有联系。传统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假借字只和它所记录的词发生语音关系。形声字和它所记录的词既有语音关系,又有意义联系。这三类字中,表意字在表现极相似、极复杂的事物或者极抽象的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假借字借音同音近的字来记录另一个词,理论上讲是可以扩展开去的,但假借太多会造成大量同音字,给识读带来困难。因此假借字也有明显的局限。只有形声字几乎可以为任何词造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兼具表意字、假借字的优点,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字形和词的音义同时联系起来。譬如甲骨文“往”字,从“止”“王”声。“往”要动脚,用“止”(趾)作形旁,“往”“王”读音相近,用“王”作声旁。这样甲骨文“往”字便用两条纽带紧紧地和往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比起单纯表意和表音的字来,形声字与语言的关系更紧密,更能够多方位地表现语言。这样,形声字便从表意字和假借字里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为汉字主流的构形方式。
在汉字自身调节过程中,形声字也有明显的优势。有些表意字废掉换成新的形声字,有些通过加形旁或声旁的方式改造成新的形声字。假借字的情况类似,有些新造了表意字或形声字,多数是通过加形旁的方式改造成形声字。
我们向来主张造字和对字的改造应当加以区别。当语言的词已经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时,加工其书写符号的方法便是改造法,还没有书写符号时,为了记录词语的需要,给它造一个或借一个书写符号,都属于造字,其方法便是造字法。对于某个特定的词的书写符号来说,造字在先,改造在后。改造法和造字法都属于汉字结构的方法,改造法是造字法的继承和发展。汉字自身的调节过程,主要是汉字自身的改造过程。
一部汉字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形声字不断壮大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里,形声字的比例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在《说文》小篆里,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统计的范围、角度、方法不同,统计者掌握的宽严度不同,统计得出的结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反映形声字壮大的趋势却是高度一致的。
汉字适应汉语,走上了一条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发展道路。这是汉字自觉的选择。直到今天,汉字仍然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适应语言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汉字所走的路,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民族文化决定了它的走向,赋予了它无穷的生命力。虽然西方的拼音文字曾无情地冲击它,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把它改成拼音文字,但它至今仍然活跃着,成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小题1】下列关于汉字“构形方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创立之初,汉语的词是单音节的,词、字相配,一词一字,字词对应。
B.表意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只在意义上和它所记录的词有联系。
C.假借字只和它所记录的词有语音联系,而形声字则在语音、意义上都有联系。
D.表意字有时力不从心,假借字也有明显的局限,相比之下,形声字优势明显。
【小题2】下列对改造法和造字法的区别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两者都属于汉字结构的方法,但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B.改造法是对已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语言的词加工的方法。
C.造字法是给还没有书写符号的词语造一个或借一个书写符号。
D.相对于某个特定的词的书写符号,先用造字法,后用改造法。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往”字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止(趾)是它的形旁,王是它的声旁。
B.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表意字废弃了,有些则被改造成新的形声字。
C.形声字不断壮大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形声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D.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字,比西方拼音文字的生命力强。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滩上还滋生着“洋场恶少”。鲁迅说他们虽是文人,但在文学论争中从不说出“坚实的理由”,“只有无端的诬赖,自己的猜测,撒娇,装傻”,这就颇有些流氓气了。鲁迅曾这样刻画上海滩上的流氓:“和尚喝酒他来打,男女通奷他来捉,私娼私贩他来凌辱,为的是维持风化;乡下人不懂租界章程他来欺侮,为的是看不起无知;剪发女人他来嘲骂,社会改革者他来憎恶,为的是宝爱秩序,但后面是传统的靠山,对手又都非浩荡的强敌,他就在其间横行过去。”可见上海流氓也是既以传统为靠山,又以洋人的“章程”为依托的,而其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现存“秩序”,所以鲁迅说:“殖民政策是一定保护,养育流氓的。”这样,“流氓文化”也就必然构成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都市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说其特点是将“中国法”与“外国法”集于一身,可以说它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恶俗的部分的一个恶性嫁接。鲁迅说:“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而流氓文化的最大特点也就是无理论、无信仰、无文化,“无所谓法不法,只要被他敲去了几个钱就算完事”,所以,流氓文化的“横行”本身就标示着社会的腐败、无序与混乱,这其实是一种“末路现象”,如鲁迅所说:这些原是上海滩上久已沉沉浮浮的流尸,本来散见于各处的,但经风浪一吹,就漂集一处,形成一个堆积,又因为各个本身的腐烂,就发出较浓厚的恶臭来了。”也还是鲁迅说得好:这样的“流尸文学将与流氓政治同在”。

(选自钱理群《“真的知识阶级”的历史选择》,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上海滩流氓的几种表现。
【小题2】怎么理解流氓文化“是将‘中国法’与‘外国法’集于一身”这句话?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如果要革除流氓文化,营构一种良好文化风气,应该怎么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文本的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只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有一点主观随意性。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上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
D.如果知音的生产力完全释放出来,知音不仅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也能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