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吉祥瑞兽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 2012.1)
【小题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众在各种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因为龙是吉祥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风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滇。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7 09:0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拒绝浅薄需要“阅后即焚”
熊 建
⑴“阅后即焚”(Snapchat)是一款在国外很火的互联网应用软件,最主要的特点是,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预先设定的时间,比如7秒,时间一到自动销毁。
⑵有分析认为,其受到热捧是因为在分享私密信息方面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示好玩有趣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别再深陷无聊浅薄的信息碎片中,要善于扬弃,该学习的学习,该忽略的忽略,分清主次轻重,适时“阅后即焚”,这样才能“出网络而不染”,提升自己。
⑶今天这个歌手离婚了、明天那个富豪娶新欢了、郭美美又炫富了、干露露又暴露了……得益于互联网的分享,看看我们的文化供给市场,多么的炫彩斑斓,穷尽一生也阅不尽这人世繁华。但如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其中,无异于老鼠掉进米缸,看似进入极乐世界,其实不过是一场太虚幻境,醒来也已误了百年身。
⑷人的文化需求总是参差不齐,而在市场经济的操布下,满足需求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低俗的需求也常会有充足的供给。
⑸具体来说,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文化传播、知识获取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但是,海量的信息,意味着泥沙俱下,如果不加甄别,就等于没用。超链接的广泛运用,让人们很多时候的网上冲浪,变成等待戈多,出发了很远,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⑹这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我们学习的能动性在丧失。智能设备的普及不等于接受水平的提升。
⑺老子提醒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供给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但一味追求享受,让老子说,给个人带来的后果就是眼瞎、耳聋、口味败、心发疯、做坏事。
⑻而快速、海量传播造成的更为深远的社会危害已经露头——思想泡沫逐渐泛滥。你看吧,华而不实的文章、哗众取宠的论断、盲人摸象的描述、口水横飞的骂战……各种“主义”、“思想”、“理论”、“观点”满天飞。这些思想泡沫看似深刻,实则浅薄,扼杀了新思想的产生,凝为一股盘桓在思想市场的雾霾。
⑼是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因此,如何打造一个原创思想的培养皿,关系到人文传统的延续和国民精神的构建。否则,迷失在数据的大潮,个人将失去学习的方向,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将失去思想的厚度,社会风气会被浮躁笼罩。必须明确,一地鸡毛堆不起文化强国,软实力得有“硬通货”撑腰。
⑽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庞杂信息持扬弃态度的“阅后即焚”,无异于灵吉菩萨的定风丹,能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飓风中,保持清醒、敏锐的头脑。
⑾其实,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中国的发展思路正走向“阅后即焚”:摈弃过去一味追求高大全的经济规模,转而追求质量效益的提升。把视野放长就能看到,我们的前辈也曾“阅后即焚”。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庄子发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叹。所以,先贤创建了目录之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⑿总之,给文化市场来一场治污行为,让思想市场“质本洁来还洁去”,必须拒绝信息大潮带来的浅薄,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具备“阅后即焚”的勇气和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信息泛滥带来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供给市场空前繁荣,海量的信息炫彩斑斓,人们穷其一生也阅不尽这人世繁华。
B.超链接的广泛运用,让人们头晕目眩,网上冲浪变成盲目等待,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C.迷失在数据的大潮,个人将失去学习的方向,学习的能动性也会日渐丧失。
D.思想泡沫逐渐泛滥,看似深刻实则浅薄,长此以往,将扼杀新思想的产生,使我们的文化生活失去思想厚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都会得到充足的供给,面对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阅后即焚”软件便应运而生。
B.在大数据的时代,文化传播、知识获取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碎片化知识将取代纸质阅读和学校教育。
C.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飓风中,保持清醒敏锐的头脑,努力提升自己,就必须对庞杂信息持扬弃态度,即“阅后即焚”。
D.拒绝信息大潮带来的浅薄,有利于净化文化市场,廓清思想雾霾,延续人文传统,构建国民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圣先贤创建目录之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是对浩瀚知识的扬弃行为。
B.我国正在摈弃过去一味追求高大全的经济规模,转而追求质量效益的提升,这是中国发展思路上“阅后即焚”的表现。
C.老子认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供给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但一味追求享受,则会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D.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阅后即焚”的勇气和能力,才能不再深陷无聊浅薄的信息碎片之中,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怎样表达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隔千年,历久弥坚。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溢着乡愁的历史,乡关何处的追问从秦时明月到汉时雄关,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情感。从颠沛流离的民国往事到狂飙突进的城市中国,故乡总是魂牵梦绕,让游子夜不能寐,挥毫抒写对故乡的眷恋。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中国人的乡愁是一脉相承的,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因此,乡土中国的乡愁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的思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观,穿越时空,感动今人。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烙印。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农耕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人们颠沛流离,“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人生常态。而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有人称之为“最好的时代”,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追问,只是以乡愁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如邹广文先生所说:“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市场化阶段进程中,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但是新的乡村关系却没有建立起来,大量农民身份转化为农民工,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而将乡愁传递到角角落落,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当然,怀念不是要恢复到以前的穷苦生活,而是对由于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乡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的中国,人们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思考的乡愁,这种乡愁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盛衰。
B.当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种反思也以乡愁的形式表达出来。
C.传统意义的乡愁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前者指向的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而后者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D.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乡愁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至今都在频繁地上演。
B.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的背景下,乡愁是对文化个性消弭的反抗,是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C.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使得中国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大量农民身份转化为农民工,形成了新的乡村关系。
D.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传统乡村结构的解体,乡愁传递到了角角落落,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生活,表现了对生活的憧憬。
【小题3】(小题3)概括新时代乡愁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王静安先生所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无疑的《人间词话》乃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因为他早期的杂文只不过是他在西方思想的刺激下,透过他自己的性格上的特色,对传统之中国文学发生反省以后所产生的一些概念而已。其较具理论体系的《<红楼梦>评论》一文,则是他完全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的一种尝试之作,其中固不免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至于《人间词话》则是他脱弃了西方理论之拘限以后的作品,他所致力的乃是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所以《人间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虽然也并无显著之不同,然而事实上他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也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
关于《人间词话》的内容,根据现在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来看,其中词话共有三卷一百四十二则之多。在这三卷词话中,后二卷之删稿及附录,盖多出于后人之搜辑,其编排之次第则全以搜辑时所依据之资料为主,并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当然我们也就难望其有什么明白的体系和次第。至于其上卷所收的词话六十四则,则曾经过静安先生自己之编订,早在他生前便以曾于《国粹学报》刊行发表。这一部分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其他词话之分条记叙者虽也并无不同,然而只要我们一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这六十四则之编排次序,却是隐然有着一种系统化之安排的。
概略地说来,我们可以将之简单分别为批评之理论与批评之实践两大部分。自第一则至第九则乃是静安先生对自己评词之准则的标示。这九则词话实在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这是我们在研读《人间词话》时首当掌握的重要纲领。从以上九则词话以后,自第十则至第五十二则乃是按时代先后,自太白、温、韦、中主、后主、正中以下,以迄于清代之纳兰性德,分别对各历代名家作品所作的个别批评。此一部分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实践之部。此外,在其上卷之末,自第五十三则以后,尚有数则词话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式之演进、诗中之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诗中之游词等,则是静安先生于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论。最末二则且兼及元代之二大曲家,可见其境界说之亦可兼用于元曲,为其《人间词话》作了一个馀意未尽的结尾。从这种记叙次第来看,《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之理论体系,然其批评理论之部与其批评实践之部,透过各则词话之编排安置,却仍是颇有脉络及层次可寻的。
节选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师,一生著述颇丰。在他所有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无疑是《人间词话》。
B.《<红楼梦>评论》一文,虽较具理论体系,但就因为是他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之作,所以其中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
C.《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摆脱西方理论之局限,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将中国传统批评的重要思想融入到西方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一个尝试。
D.《人间词话》因为受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限制,欠缺精密的理论发挥,所以其理论雏形与某些精义,都不够细致,立论和说明也常不尽明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与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并无什么不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它们都不免于旧日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
B.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共有三卷,在这三卷词话中,后两卷多为后人补写,且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对于我们分析人间词话的体系并无大用。
C.上卷一至九则是人间词话中最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也是我们在研读时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纲领。
D.《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的理论体系,但是透过各则词话的编排安置,我们可以找到其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的脉络层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作品受西方理论局限的程度判断,王国维先生的作品《人间词话》应完成于《<红楼梦>评论》之后。
B.《人间词话》上卷53则以后,主要是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便出自这一部分。
C.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句当选自上卷第63或64则。
D.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造诣很高,其中境界之说影响尤大,所评虽多为词,但其实对元曲也同样适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
李东华
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
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有失精致,但为什么他的书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为小读者、小观众留下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如何以审美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而不是生硬地嵌入到作品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效地对接,是当下少儿文艺创作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书写中国式童年?这不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儿童观的问题。创作者应把儿童放置在这个大时代中、放置在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而不是切断儿童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切断儿童和周围人的关系孤立地来描写,仿佛他们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群体。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儿童,都与这个世界之间拥有生动而微妙的互动。
此外,给孩子们看的和给成年人看的文艺作品的区别,是审美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审美高下之分。因而,创作者需心怀敬畏地看待“少儿”两个字,遵循少儿文艺自身的艺术规律。不是简单地、敷衍地、想当然地,用成年人对儿童的抽象想象来裁剪他们生机盎然的真实的生命体验,而是走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借助审美的触角探察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的憧憬与烦恼、快乐与忧伤。如此,才能创作出沉甸甸的、闪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好作品,才能富有深度地表现当代中国孩子的生活,进而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富含“中国元素”的少儿文艺。
(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儿文艺中的“中国元素”指的是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在内的少儿文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
B.新时期少儿文艺也曾为小读者、小观众塑造了许多他们所喜爱的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但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远不够。
C.如何书写“中闻式童年”,使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得以展现,从根本上讲,这不是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儿童观的问题。
D.少儿文艺创作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审美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去,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效地对接起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借助于信息时代便捷的传播方式,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亭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B.没有关注上千万的留守儿童,少有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儿生活,表现都市儿童生活也不充分,这些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当前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C.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出于父母与社会的期待以及自身的生命诉求,孩子们从少儿时代起就要了解并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
D.少儿文艺有别于成人文艺,创作者应深入少儿的生活,遵循少儿文艺自身的艺术规律,完整地表现他们生机盎然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当代少儿生活,表现中国孩子身边人身边事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因而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往往比同类引进作品更为畅销。
B.中国元素不够丰盈,或者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使得当下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中国本土优秀作品不够丰富而多彩。
C.只有创作出闪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好作品,才能富有深度地表现当代中国孩子的生活,进而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富含“中国元素”的少儿文艺。
D.是把儿童当作一个简单化,概念化的真空中的人,还是把儿童当成一个现实的、真正的人来对待,将影响儿童与这个世界之间互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3.5)
【小题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诗歌创作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B.杜诗中“忧国忧民”道德含义十分突出。
C.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最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D.杜诗中富于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小题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写个性和性灵为主。
B.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C.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以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为时尚。
D.文士性格是由“忧国忧民”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表述杜甫的诗歌对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学创作是否要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