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怎样表达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隔千年,历久弥坚。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溢着乡愁的历史,乡关何处的追问从秦时明月到汉时雄关,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情感。从颠沛流离的民国往事到狂飙突进的城市中国,故乡总是魂牵梦绕,让游子夜不能寐,挥毫抒写对故乡的眷恋。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中国人的乡愁是一脉相承的,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因此,乡土中国的乡愁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的思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观,穿越时空,感动今人。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烙印。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农耕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人们颠沛流离,“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人生常态。而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有人称之为“最好的时代”,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追问,只是以乡愁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如邹广文先生所说:“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市场化阶段进程中,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但是新的乡村关系却没有建立起来,大量农民身份转化为农民工,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而将乡愁传递到角角落落,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当然,怀念不是要恢复到以前的穷苦生活,而是对由于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乡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的中国,人们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思考的乡愁,这种乡愁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盛衰。
B.当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种反思也以乡愁的形式表达出来。
C.传统意义的乡愁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前者指向的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而后者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D.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乡愁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至今都在频繁地上演。
B.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的背景下,乡愁是对文化个性消弭的反抗,是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C.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使得中国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大量农民身份转化为农民工,形成了新的乡村关系。
D.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传统乡村结构的解体,乡愁传递到了角角落落,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生活,表现了对生活的憧憬。
【小题3】(小题3)概括新时代乡愁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2:2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光的诗人

丰子恺

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可说是理想主义支配的时代。作画先须用头脑来考虑,选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然后可以产生大作。同样的笔法、同样的色调,拿来描写皇帝的“加冕式”,就是伟大的作品;描写村夫稚子的日常生活,就没有价值。从前的绘画,题材以外原也有技术的妙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的有力的表现,拉斐尔的优美的表现,达•芬奇的神秘的表现,原是对于其技术的鉴赏;然而除这种专门的技术鉴赏以外,幸而在题材上,米开朗琪罗所描的是《最后的审判》,拉斐尔所描的是《圣母子》,达•芬奇所描的是《最后的晩餐》,所以不理解其技术的“有力优美”或“神秘”的一般人,也尚能因其题材而感到这等画的兴味。

然而现在的印象派,技术比之前深进了,技术深进的结果是忽视题材,而新创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

比如,印象派首领画家莫奈,对于同一的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画,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各种状态描出,各画面作成一种色彩与光的谐调。他的描风景,并不是对于风景有兴味,只为便于研究光,故描风景。在他的作品中全无浪漫的情绪与光景,所描写的题材皆单调、平凡、乏味。“稻草堆”“寺院”、一片水上的“睡莲”、“泰晤士河面”一类的题材,千遍不厌地被他描写,然而绝没有重复的表现。

莫奈用自然科学者的实验来完成他的绘画。他把太阳的光与空气的色用三棱镜分解,得到原色,用强烈的原色来作出绘画的效果。他是外光主义的首创者,步他的后尘的许多画家,也都热衷于光的追求。他们憧憬于色彩,赞羡太阳。凡是有光明的地方,不问何物,都是他们的好画材。

“太阳崇拜的画家”“光的诗人”“向日葵的画家”,他们不选择事物,但追求光与色的所在。美的光与色的所在,不论其为何物,均是美的画材。因为追求光与色,故自然倾向于光色最丰富的野外的风景的写生。因为不择事物,故自然不必像从前那样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而一切日常生活.琐事细故,只要是光与色的所钟,无不可取为大作品的题材了。

对于这种新绘画,倘能具有对于形式美(色彩光线的美)的鉴赏眼,换言之,对于纯绘画的鉴赏眼,自然可以感到深切浓重的兴味。但在没有这较为专门的鉴赏眼,而全靠题材维持其对于画的兴味的人,对于描着一堆无意义的稻草,或一片无意义的水面的绘画就漠然无所感觉,真所谓“莫明其妙”了。

要读懂"光的诗”,必须先识“光的言语”“色的文字”要识光与色的言语文字,须费相当的练习,这练习实在比普通的学童的识字造句更为困难。光与色的文字,不能谙诵或硬记,是超乎言说之外的一种文字,故对于这方面的天资缺乏的人,实在没有方法可教他们识得。

所以,要理解“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最好取听音乐的态度,或鉴赏书法的态度。高低、久暂、强弱不同的许多音作成音乐美;刚柔、粗细、长短、大小、浓淡不同的许多线作成书法美。同样,各式各样的光与色的块或条或点作成印象派的绘画美。这绘画美就是所谓“光的言语”“色的文字”。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受理想主义支配,选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就可以产生大作。
B.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达•芬奇都各有特色。
C.普通的学童识字造句可以谙诵或硬记,但绘画中光与色的文字,是不能用这种方法识得的。
D.看画的人既无法从印象派的画作中探求题材的美,也无法更为专业的欣赏画作了。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不理解艺术家技术内涵的一般人,也可因题材的高尚而感到画作的兴味。
B.外光主义的首创者莫奈,热衷于光的追求,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作出绘画的效果。
C.“光的诗人”不选择事物,也追求光与色的所在,倾向于光色最丰富的野外风景的写生。
D.理解“光的诗人”印象派绘画,既可以使用听音乐的态度,也可以用赏书法的手段的态度。
【小题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被称为“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绘画是一门运用色彩、线条和形体,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内,反映现实美和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由于绘画这种造型艺术具有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因此,绘画的艺术魅力是小说、诗歌、音乐等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绘画由于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又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 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国画非常讲究虚实藏露,就是为了用 “虚 ”和 “藏 ”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 “实 ”和 “露 ”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使欣赏者在这种再创造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虚隐在竹林 背后的酒家;一个挑水的老和尚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藏在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一个优秀的画家,深深懂得什么要 “藏 ”,什么应 “露 ”,什么该尽力描画,而什么则应留给欣赏者去想象。(甲)这种以不全求全,能把广袤的现实内容压缩在有限的画幅之中,既可扩大艺术的容量,又能使意境显得更加深远。因此,画家在尺幅之间,既可以表现峰峦出没,溪桥渔浦,也可以描画江天归帆,风雨烟岚。大千世界,尽收画家笔下。
②现实空间可以靠欣赏者的想象来拓展,时间过程也能够利用欣赏者的想象来延伸。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曾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件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里引起对事件过程的想象。(乙)这可算是又一种虚实关系。
③达 ·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写了耶稣说出 “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后,那一瞬间餐桌上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反应;德拉克罗瓦的《美狄亚》刻画了美狄亚为了向另有所爱的丈夫伊阿宋报复,忍痛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前那一瞬间;列宾的《伊凡雷帝》则表现了暴戾的伊凡雷帝一怒之下用权杖打死了与己争吵的儿子后,那惊恐万状的一瞬间 ……这种种 “一瞬间 ”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间张力,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就是因为在这一瞬间之 “实 ”里,蕴含着无穷的 “虚 ”,欣赏者能够通过这瞬间之 “实 ”,去体味、咀嚼事件的前因后果,去领悟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④中国画中有一种重要的以虚为实的表现方法叫 “空白 ”。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白石老人画虾不画水,这水虽被藏了,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仍然能够通过鱼虾的活泼动态去感受那满纸的水。有 “独步画院 ”之誉的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 “马一角 ”。马远的山水画,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丙)这真是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⑤中国画中的空白,是构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家的构思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白当黑 ”中的 “白 ”已非空白,而是画家从整体构思的高度,将 “虚 ”与 “藏 ”有意识地运用于艺术表现的结果。
⑥美国画家安德鲁 ·怀斯说过: “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此语深得 “虚实藏露 ”之妙谛。
【小题1】“中国画中常有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 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 这一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 ,它的恰当位置应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哪 处。
【小题2】结合第四段内容,给“空白”下个定义。
所谓“空白”,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小题4】“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绘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诗歌中也得到充分运用。结合选文,根据你对“虚实藏露 ”的理解,分析下面这首诗歌是怎样“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光彩,在现实世界透露出来的思想启示,无不显示出道家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经》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反映出中国智慧的深邃广大。《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性,因此为后人诠释与领会老子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战国韩非作《解老》《喻老》,开诠释《道德经》之先河,此后历代注疏者层出不穷,迄今仍然不断涌现,由此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老学。
老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不同变化,不断地对《道德经》作出新的解释。例如王弼注老,突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并建立起了他的玄学体系。唐代以成玄英等为代表的一批道士则通过注解《道德经》阐扬了重玄之学。到了近代,以西方哲学观念来诠释老子之道成为老学的特点。如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老子之学说》,认为“其说宇宙之根本为何物者,始于老子”。比王国维略早的严复所撰《老子评点》,同样立足于西学的视野释老。近代老学不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平台,而且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发挥与运用,是历代老学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四位皇帝先后御解《道德经》,体现出老子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独特价值。至于历代官员的阐发,如从唐代的陆希声到北宋的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不可胜举。到明代,还出现了官员群体解老的现象。《道德经》的宗教诠释同样是老学的重点。《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向来受到道教人士的推崇,并出现了许多以内丹理论解老的著作,内容涉及道教教理以及养生学、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颇多“不传之秘”,值得重视。至于以佛解老,有助于更清晰地阐明老子之道的深层意蕴。关于老子科学精神的揭示,是老学研究的新内容。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如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灵感与直觉。”波恩指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于一些人的直觉。”老子思想与科学的相通,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还促使我们对道家文化精神进行重新思考。
可以说,老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生成,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老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呈现。
(节选自刘固盛《中国老学通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思想体系精深玄奥,价值恒久,跨越时空,故甫一问世,就深受推崇。
B.老学在近代之前,侧重于政治、道德、思想角度;近代以后,则彻变为西方哲学角度。
C.老学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经》的学问,发轫于战国韩非的诠释著作《解老》《喻老》。
D.推崇直觉思维,体现出老子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由此受到启迪,借助直觉开展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了老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内容,论述了《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B.文章以《道德经》的文化价值作为切入点,导入到对老学的阐述,揭示了老学的意义。
C.文章先详细论述了老子思想,接着从古到今、由主而次逐层分析了老学的研究成果。
D.文章从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等多个层面分析论述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以其体现民族坚实底气、反映中国宏深智慧的哲学思想给予我们文化自信。
B.老子最早对宇宙根本问题作了释解,为国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C.《道德经》如果没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就不能给后人留下诠释与领会的空间。
D.老学的发展不会因为时代发展、科学进步而停滞,反倒会因此而拓展到更广的领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①红学界很“热闹”。据有心人统计,每年出版的仅《红楼梦》研究性质的图书,就达百余种之多。更别说有关《红楼梦》改编、再创、重播等衍生物了。一些对《红楼梦》过度阐释,以及戏说、歪说、臆说、假说、妄说乃至邪说的东西,更是目不暇接……
②红学界之所以“热闹”,有网友称,是因为红学研究反正“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任谁都可以来一套;也有论者称,是因为没有学术门槛,红学逐渐从一门专学蜕变成一种行为艺术,谁都可以扯着嗓子嚎上两句。
③红学界也很“冷清”。一些“学院学报”,一直辟有“红楼梦研究”性质的专栏,但在近些年,这样的栏目多被取消了,偶有红学研究的文章,则是登在“古典小说研究”之类的栏目里;各种红学杂志也是时断时续、难以为继;红学界的旗舰刊物《红楼梦学刊》,订数下滑……
④红学界之所以“冷清”,有人认为是“学术腐败”所致,红学界人士,或追名逐利,剽窃别人学术成果;或篡改伪造史料证据,肆意创立所谓“新说”等等。在我看来,也是因为对小说作者的研究没有明显的突破。曹雪芹的史料,红学界多年来没有什么“重大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红学界的“热闹”,或是“__________________”;而“冷清”,或许是真“冷清”。窃以为,在红学界,炒剩饭者有之,__________________者有之,而脚踏实地、_________________、认真研究者自然更多。但是,“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已有三四十年了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厕身其间,领着俸禄,却连曹雪芹的生卒年都确定不了!我们的专家在做什么?印象里,有漫画家画过一个专家模样的人,在数曹雪芹究竟有多少根头发。
【小题1】文中第⑤段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学界的“热闹”,或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冷清”,或许是真“冷清”。窃以为,在红学界,炒剩饭者有之,__________________者有之,而脚踏实地、__________________、认真研究者自然更多。
A.虚症  尸位素餐  甘坐冷板凳
B.虚妄  饱食终日  甘坐冷板凳
C.虚妄  尸位素餐  埋首故纸堆
D.虚症  饱食终日  埋首故纸堆
【小题2】文中“蜕变”中的“蜕”读____________,“篡改”中的“篡”读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看来,也是因为对小说作者的研究没有明显的突破。曹雪芹的史料,红学界多年来没有什么“重大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已离曹雪芹八丈远了
②对一些旧的史料反复咀嚼
③实际上是对曹雪芹亲戚朋友的研究
④却没有咀嚼出新的味道
⑤只是将他人的余唾杜撰成文
⑥并且有些研究看上去像是“曹雪芹研究”
A.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④⑤⑥③①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①③②⑤④
【小题4】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红楼梦》的过度阐释,能起到吸引人眼球的作用,有时甚至引起轰动效应,但是它没有实际意义。
B.作者认为,人人都可以来一套,可以扯着嗓子嚎两句,是因为红学门槛太低,造成了红学的虚假繁荣。
C.红学界的“学术腐败”也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不利于红学研究的发展。
D.在作者看来,如果能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卒年确定出来,红学研究就不会再“冷清”了。
【小题5】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龟兹,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宗教的传播,留下来的是文化和艺术的永恒。外来却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佛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在其沿丝绸之路向龟兹传播的过程中,汇聚了来自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和地中海文明的多种文化和艺术风尚。同时,佛教的回传,又给龟兹注入了黄河长江文明下的汉地文化艺术传统。这种多元性的文化元素,日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给龟兹画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激发了创作灵感,通过融合发展,创造了瑰丽多姿的龟兹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中,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建筑提供了艺术开展的神圣空间,雕塑是灵魂和核心,壁画则是具体的阐释和展开。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成就既基于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也源于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题材和内容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与释迦牟尼有关的故事画为主,佛教故事画内容之丰富,超过了印度和敦煌以及中原地区。其艺术风格分为龟兹风、汉风和回鹘风。其中,龟兹风融合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艺术和西亚波斯艺术元素,并创造使用了独特的菱格装饰构图形式和凹凸晕染法。凹凸晕染法凸显了人体的立体感,人物线条如“曲铁盘丝”。这种产生于西域的独特晕染法,后来被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带到了长安,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在画史中被传为佳话。
龟兹石窟中心柱窟的主室券顶中脊壁画,集中反映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那里,常常有日天的形象——佛教中的天界诸神之一,掌管着太阳的运行。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源于自然的圆日造型,也有身披盔甲、坐于马车之上的王者造型。王者造型显然是受到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形象的影响;而头戴虎皮帽的金刚形象更有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影子。在龟兹壁画中还出现有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双头金翅鸟形象,以及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流行的联珠纹饰,这深刻地反映出西亚文化对龟兹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中原地区汉代以来所流行的不同纹饰和汉地造像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出现,也明显地揭示出佛教艺术回传的历史轨迹。如同本生故事中的粟特商人形象呈现出中亚地区商业文明的印迹,身着各种服饰、形态多样的供养人绘画,也反映着多元文明在龟兹地区的和谐共存。
跨民族、跨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成为龟兹石窟艺术的重要特征,既反映出龟兹文明的开放和文化自信,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融通和共荣。沧海桑田,多元荟萃的龟兹石窟艺术在延续了五六百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邻新疆东境的敦煌石窟艺术却是一派繁荣的景象。一枯一荣间,石窟艺术在龟兹与敦煌的互动传播中得到了更加辉煌的发展。
(选自徐永明、苗利辉的《从龟兹到敦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响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佛学,在传播过程中,留下了文化和艺术的永恒,最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B.佛学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汇聚了多种文化和艺术风尚;在回传过程中,又注入了黄河长江文明下的汉地文化艺术传统。
C.瑰丽多姿的龟兹石窟艺术是多元性文化元素,日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D.建筑提供了艺术开展的神圣空间,雕塑是灵魂和核心,壁画则是具体的阐述和展开,从而形成了石窟艺术三位一体的格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成就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是由于其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
B.龟兹石窟壁画的题材和内容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与释迦牟尼有关的故事画为主,超过了印度和敦煌以及中原地区。
C.龟兹石窟壁画的龟兹风是在融合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艺术和西亚波斯艺术元素而形成的。
D.产生于西域的凹凸晕染法,后来被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带到了长安,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在画史中被传为佳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天的形象的艺术表现既有源于自然的圆日造型,也有身披盔甲、坐于马车之上的王者造型,集中反映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B.王者造型、头戴虎皮帽的金刚形象以及双头金翅鸟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西亚文化对龟兹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
C.龟兹石窟艺术的衰落、敦煌石窟艺术的繁荣,充分证明了石窟艺术在龟兹与敦煌的互动传播中得到了更加辉煌的发展。
D.中原地区汉代以来所流行的不同纹饰和汉地造像在龟兹壁画中的出现,明显地显示出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