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高科技灾难与科学传播
蒋劲松
这些年来国内的专家名声颇为狼藉,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科技界屡屡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之外,专家们向民众发言的糟糕记录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民众本来对专家的科普是非常相信崇拜的。结果,专家们拍着胸脯向民众保证的事情一次次落空,导致专家的信誉扫地。
我们很少听到专家在公共媒体上向民众警示高科技的潜在风险。日本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事故,从一开始发生到后来的不断失控,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得到的专家科普,基调都是要人们放心,小问题,很快就能搞定,影响不大等等。实际上,事故后来的发展几乎总是突破了专家们早前的预测。
这些专家们究竟是自己也没有能力预测事态的演变,而故意假装自己一切尽在掌握呢?还是明明知道事态会恶化,故意朝乐观的方向预测呢?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负于民众的信任和期望,败坏了科学普及的声誉。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专家们的科学普及,就会变成笑柄,无人理睬。而绝望无助的民众,只能去听信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
为什么专家们的科普,脱离了其本来应有的严谨客观的要求,变成了报喜不报忧的维稳宣传呢?除了知识上的限制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专家们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传播的真正宗旨。近代以来,科学普及曾经是科学主义的重要工具,自觉地承担所谓启蒙的重任。国人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传统经学思维,用在科学形象的维护上,不敢正视科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缺点,为科学讳,把科学打造成无人格的现代神。如梁启超被协和医院的大夫错割了肾脏,却不敢坚持科学精神,如实向公众告知,而隐瞒这一事实。此类做法,后来成为专家向民众发言的潜规则
这样的科普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当然可以使有关部门推广核电没有阻力,减少沟通成本,加快产业化速度,看起来的确是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民众对核电安全性的盲目信仰,也使得核电缺乏必要的民众监督,白白地丧失了最重要的核安全保障力量。
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站出来以专家身份说服民众放心的人士,会从要推广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利益。比如,核电站专家会强调核电很安全,而手上攥着一大把转基因制种公司股票的科学家会强调转基因很安全,而受雇于孟山都的科普专家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转基因的优点。
因此,有必要恢复科学传播应该具有的品格:要准确客观地介绍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避免报喜不报忧的掩饰和夸大。在介绍科学技术时,要防止利益相关方把科学传播作为谋求私利和利益集团的工具。传播者要如实介绍自己与这项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科学传播的主力应该由那些相对独立和公信力较好的自由撰稿人与NGO组织的专家来担任。科学传播应该主要侧重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正面效应早已由力主开发的专家和公司炒作得人人皆知了。为了平衡,也为了预警和安全起见,应该加强民众对于科学技术风险的批判。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小题2】文章认为造成专家科普信誉扫地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段提到的“潜规则”具体指什么?作者运用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意味?(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02:2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宣称“历史的终结”或许有些太早,但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化———商品、服务、资本、技术、想法、信息、司法体系和人员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合理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全球化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到很大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从表面上看,富国每年都向穷国提供一定数额的援助资金。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每向穷国提供1美元援助资金,就能偷偷拿回10美元的非法收益。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今巴西、中国和印度正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

日益加深的贫穷和不平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剩下的则越来越边缘化、被孤立在外——给国内外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冲击。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和财产权相比,劳动者权益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不平等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对富国和穷国产生了不对等的效果。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担心全球化会对它们的经济独立、文化完整和社会稳定带来有害影响。不平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后者处于另一些国家的掌控之下。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全球化还释放出“非民间社会”势力,加速恐怖主义、人口贩卖、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剽窃盗版和流行病的跨境传播。

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趋利避害?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且不合理的做法:谁愿意当下一个缅甸或朝鲜呢?同样地,谁想成为下一个冰岛、希腊或爱尔兰呢?事实证明,无止境的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放宽资本控制无法为一国带来永久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这些非法交易涉及金额高达1万亿至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产物的10%。在全球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有36个国家位于非洲大陆。在那里,国家力量的欠缺常常为跨国犯罪活动和恐怖主义提供契机。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各种犯罪活动尤其猖獗。反政府武装构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挑战。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反政府武装常常随之而生。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然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国家统治机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来遏制这些势力。要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一个办法是实行地区和跨地区管理,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专业知识、机构制度、政策工具、人员及其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总之,要消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彻底抹去全球化的阴暗面,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摘自2011年1月31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全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并非只会带来利益而没有危害,全球化也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很大的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B.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
C.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
D.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全球化危害的体现。
【小题2】下列关于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可以走极端。不应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也不能完全自由化。
B.全球化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度很重要。
C.打破区域的限制,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有关的资源可以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D.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而且是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体现在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B.在作者看来,全球化并不完美,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是一把双刃剑。
C.作者认为,缅甸和朝鲜是全盘拒绝全球化的实例;冰岛和爱尔兰则是无止境自由化的代表,他们在对待全球化问题上都是不当的。
D.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的。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的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而且“愈古愈好”。但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两次丑陋的政治表演,促成了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反思他的复古主张。他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②今天我们熟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但新文化运动若缺少了钱玄同,是否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则殊可存疑。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对文学传统,他斥之为“谬种”、“妖孽”,提出“应烧毁中国书籍”;对中国戏曲,他认为“今之京戏,理论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他提出“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对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旧小说中十分之九,非诲淫诲盗之作,即神怪不经之谈。否则以迂谬之见,造前代之野史”。这还不算,最激进的是他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③然而问题是,若真如钱玄同所说,彻底把古典中国的学问打翻在地,那中国该怎么办呢?钱玄同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希望寄托于欧化。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真敢标新立异!
  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当然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也不是全无成绩。至于他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则正是他促成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是《狂人日记》这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文学杰作的催生者。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今天,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钱玄同的催生之功不可谓不大。
  ⑤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等,都是钱玄同率先提出的,正是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努力”的结果。虽然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今天的读者大多很难再想起是钱玄同奠基了这一事业,更不会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司空见惯的横排汉字正是出自这位文字音韵大家之手。
  ⑥钱玄同曾说:“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这很容易使钱玄同被误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家伙,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否则就不能理解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实际上,钱玄同不是当时普通的“全盘西化”论者,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这位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才痛之切的正常反应。
(节选自袁贺《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表明他已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反传统主义者。
B.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主张全盘欧化,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彻底打翻在地,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钱玄同由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其因素完全在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丑陋的政治事件。
D.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钱玄同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真是敢标新立异。
【小题2】(小题2)下面有关钱玄同的主张或行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钱玄同到北京之时,是大师级学者,他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B.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证明了他所说的话:“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C.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他还是取得一些成绩的。
D.钱玄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最后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题3】(小题3
A.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怎样理解他的全盘欧化中国文化的主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运河究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历史上各王朝对都城地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形势,而未必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居住在首都的庞大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必须通过漕运从全国富庶的地方攫取而来。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农业用水比较紧张①,而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后经文景七十年休养生息,武帝时社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山东漕益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②。武帝时北伐匈奴,南通西南夷,东至沧海之郡,都是靠“转漕辽远”支援前线。隋朝文、炀帝开凿大运河,对结束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建大一统的敌国,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炀帝重修江南河,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分离了三个世纪的南方地区的联系;开永济渠至涿郡,将全国征集的兵员、军械、粮食等物质集中到北方重镇涿郡,以便征伐高丽,保卫北方边陲。明代,“范宗庙军国之需,营建宴赏之费,与夫四夷薄海之朝贡,京师万姓之仰给,举由是以达”。清朝由于实行满汉双轨制,机构庞大,对漕粮的需要更是超过历朝历代。
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给黄河流域的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曹操任冀州牧后,开凿了一系列运河,对河北平原上的城市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建安年间开凿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使原先一个普通小县邺城一跃成为河北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不仅成为政治中心(曹魏、东魏北齐都以此为都城),也是当时北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都会。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六朝经营运河,再加上江南河流密布的天然优势,使水运成为当地主要交通选择,沿运的城市布局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建康不仅是传统的政治中心,同时因破岗渎、上容渎的开凿,使建康与三吴地区的沟通不必经大江之风险,建康也成为一重要商业都会。此外,淮阴、广陵、京口、吴兴、会稽等都因临河而成为商业都会。隋唐时,洛阳因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而恢复其“天下之中”的地位,汴州(今开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通漕”③。元明清时期,由于徐州和淮河以南的运河基本沿用了唐宋时代的运河,城市的布局无大变化。而山东运河的开凿,临清、济宁、峄县、聊城等一批新兴城镇由此而兴起。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商业贸易为驱动的民间日常商品的贸易流通,虽然规模不大,然而从长时段来考察,则对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洛阳位于鸿沟水系上端,借助运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④。远在南海的番禺,“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因有灵渠可以沟通中原。唐天宝初年,借助大运河,官方在都城长安举办过一次“全国物资展览会”,三二百只小船泊于长安城东广运潭侧,每船表上南方各地署牌,船上陈列各地土特产。如表为广陵郡(扬州)的船上陈列铜器、海味等物,表为会稽郡(绍兴)的船上陈列吴绫、绛纱等物,表为宣城郡的船上陈列纸笔、黄连等物。驾船人皆戴大笠子,穿宽袖、芒屦,如吴、楚之制。陕县尉作歌词十首,于第一船作头号唱之以助兴,和者有妇人一百人,皆鲜服靓妆,鼓笛胡部以应之。这些船在广运潭上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
当然,运河在历史上夜有负面影响。
比如,汴河是唐代最重要的一条运河,其流经地也是农业发达地区,可每逢春上漕粮起运时也正是农业下种需要用水时,为防止农民灌溉引水导致汴河水位下降,官方就“遣官临汴水,察盗灌溉者”。此外,运河作为人工的水运通道,为保证通运时的一定水量,两岸必须筑堤。随着来水中泥沙的沉积,日久便形成地上悬河,加剧了洪涝灾害。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4.12,;有删改)
【小题1】不符合文意,应当删去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 ④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运河功能的充分发挥,大大增强了汉朝的国力。
B.没有大运河,隋朝不可能重建大一统的帝国。
C.古代漕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难以避免,运河沿线农业灌溉大受影响。
D.全面理解运河的历史作用,可为今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小题3】根据选文,分点概括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014年1 月《环球人物》)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分析“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异”或“同”的一项()
A.两种文化虽然兴起的时间是相同,可是地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就相互交融却又各自存在。
B.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C.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长江文化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D.《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可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不同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文化不仅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还包括精神价值的层面。
B.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C.中华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还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而且在强大时也会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D.“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时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在汉代儒家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是其具有包容性,而且儒家与佛道两家又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所以就有了“三教合一”。
B.儒释道思想主张一个人经过读书、积累学问,再去做官、治国;当他们不顺利之时,他们也不致走上绝路。
C.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近二三十年来,通过考古发现大家逐渐认同了这一观点。
D.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多元、共生的,具有包容性;今天的世界也是多元存在的,人们要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美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
美关乎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冯友兰先生经常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并不相同,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状态来说又可称之为“胸襟”,表现出来的举止态度,就称之为“气象”。人生境界有高有低,一个拥有较高的人生境界的人,他的关怀层面比较大,视野和心胸都比较开阔,会呈现出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会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一种健康的审美活动,不能停留在单纯娱乐或装饰的功能上,还要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一所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我一直提倡对学生加强人文、艺术经典的教育。人文、艺术经典可以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快餐文化、流行艺术起不到这种作用。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他小时候,母亲要他读《战争与和平》,并且告诉他哪些段落如何写得好,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他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以强烈的嫌恶感”。塔可夫斯基成为电影大师,同他从小就受到的这种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总是读三四流的作品,就会被那些作品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从小都是接触文化垃圾,那他就很难再接受经典了。
北京大学张世英先生讲哲学和美学,他认为“美和美感涉及一种神圣性,或者说人生的崇高价值”。美应该指向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指向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种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历史上许多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艺术家都始终坚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终极价值,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神圣性,美的神圣性。贝多芬的《欢乐颂》是心灵的彻悟,是超越生命本体的欢乐。它启示我们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之后,抬起眼睛,朝向天空,歌颂生命,放下心灵的负担,了解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爱因斯坦的讲演和文章,总是使人感到有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神圣性,有如巴赫的管风琴系列作品发出的雄伟声音。一个有着高远精神追求的人,必然有一种超越的信念,必然相信世界上有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一种神圣的价值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神圣的价值,并且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他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人生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境界是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学说,它呈现不同表象:“胸襟”是就人的心理状态而言,“气象”是指人的行为态度。
B.在相同的世界里,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因其而构成的精神世界,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精神境界。
C.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人生境界高的人,他的视野和心胸就很开阔;人生境界低的人,他的视野和心胸就狭窄。
D.人生境界离不开一种健康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使一个人的人性趋向完满。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强对学生人文、艺术经典教育,是因为这些经典可以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的东西。
B.塔可夫斯基小时候阅读的《战争与和平》,成了他日后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使他对文化垃圾有了嫌恶感。
C.塔可夫斯基成为电影大师,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诸如他母亲要求他读《战争与和平》并对他的阅读加以指导。
D.讲美学的北京大学张世英先生认为,美涉及一种神圣性,指向高远的精神境界,关乎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和美感涉及人生的崇高价值,学校具有引导学生追求高远精神生活的使命,这样的精神追求会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B.青少年从小就接触垃圾文化,长大后就接受不了经典作品,只因他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已被降低了。
C.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终极价值,这是历史上许多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艺术家都始终坚持的做法。
D.一个有着高远精神追求的人,必然有一种超越的信念,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他们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