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
李东华
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
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有失精致,但为什么他的书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为小读者、小观众留下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如何以审美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而不是生硬地嵌入到作品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效地对接,是当下少儿文艺创作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书写中国式童年?这不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儿童观的问题。创作者应把儿童放置在这个大时代中、放置在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而不是切断儿童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切断儿童和周围人的关系孤立地来描写,仿佛他们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群体。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儿童,都与这个世界之间拥有生动而微妙的互动。
此外,给孩子们看的和给成年人看的文艺作品的区别,是审美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审美高下之分。因而,创作者需心怀敬畏地看待“少儿”两个字,遵循少儿文艺自身的艺术规律。不是简单地、敷衍地、想当然地,用成年人对儿童的抽象想象来裁剪他们生机盎然的真实的生命体验,而是走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借助审美的触角探察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的憧憬与烦恼、快乐与忧伤。如此,才能创作出沉甸甸的、闪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好作品,才能富有深度地表现当代中国孩子的生活,进而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富含“中国元素”的少儿文艺。
(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儿文艺中的“中国元素”指的是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在内的少儿文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
B.新时期少儿文艺也曾为小读者、小观众塑造了许多他们所喜爱的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但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远不够。
C.如何书写“中闻式童年”,使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得以展现,从根本上讲,这不是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儿童观的问题。
D.少儿文艺创作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审美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去,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效地对接起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借助于信息时代便捷的传播方式,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亭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B.没有关注上千万的留守儿童,少有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儿生活,表现都市儿童生活也不充分,这些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当前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C.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出于父母与社会的期待以及自身的生命诉求,孩子们从少儿时代起就要了解并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
D.少儿文艺有别于成人文艺,创作者应深入少儿的生活,遵循少儿文艺自身的艺术规律,完整地表现他们生机盎然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当代少儿生活,表现中国孩子身边人身边事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因而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往往比同类引进作品更为畅销。
B.中国元素不够丰盈,或者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使得当下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中国本土优秀作品不够丰富而多彩。
C.只有创作出闪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好作品,才能富有深度地表现当代中国孩子的生活,进而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富含“中国元素”的少儿文艺。
D.是把儿童当作一个简单化,概念化的真空中的人,还是把儿童当成一个现实的、真正的人来对待,将影响儿童与这个世界之间互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3 04:5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 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然伦理”。我觉得这是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文明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游牧文明来说,马背是家,帐篷是家,远方有水草,那么远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海洋文明呢,永远在向往彼岸,彼岸在何方,可能永远不知道,因此可能回来,也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中国的农耕文明是精耕细作的文明,从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序,非常复杂。它延续的前提就是聚族而居,一家老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就要讲究伦理结构,有了这种结构才能完成生产的程序和财物的分配,才能协调彼此的关系。孔子找到了这个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他的逻辑结构是从修身开始来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找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平台。例如中国民间信奉的第一道法规是孝,把对父母不孝的人骂成是“狼心狗肺”,也就是脱离了做人的最低限度。孔子就把这个关系推延到了君臣关系当中,也就是从“亲亲”直通“尊尊”,形成了整体的“治国”观念。
这个观念又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社会伦理中“扮演”家庭伦理,构建一种简单、严谨、快乐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礼乐”仪式。整个国家像家庭一样和睦有序,充满温情和乐观,而且可以有音乐、舞蹈、诗歌伴随,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这个礼乐社会靠什么支撑起来?靠君子。如果没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点,缺少过渡的桥梁,缺少实践者、评判者和监督者,无论是礼是乐,都缺少执掌者和引领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大家从他的言论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忱在呼吁君子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是孔子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B.孔子以家庭伦理为基础重建社会结构的具体做法,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范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宏观政治问题的通俗版。
C.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的血缘伦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成员之间的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
D.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产生的土壤。
【小题2】下列对“农耕文明”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人们只能稳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农耕文明”是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C.“农耕文明”从春种到秋收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精细化的程序,需要人们聚族而居。
D.“农耕文明”生活方式中的劳动分工、财务分配等,需要家庭伦理结构协调彼此的关系。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孔子穿找了家庭伦理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孔子把家庭的父子关系推延到朝廷中君臣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亲亲”“尊尊”等整套“治国”观念。
C.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所以他认为国家要靠君子来支撑。
D.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在社会位置中找到与家庭位置相对应的点,这样,整个国家就像家庭一样和谐有序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诗歌意境美的营造

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反映、来衬托、来显示。而这种用景来反映情,用物来写心的过程就是意境的创造过程。我们且用唐人的诗歌为例,看看唐代诗人是如何营造诗歌的意境美。

首先是写景抒情。诗人在写作中,渗透进、灌注进了一股浓郁的感情,使这感情笼罩在景中,因而我们所看到的虽然全都是景,但我们所感受到的却处处都是情。例如陆龟蒙的《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唐人写诗,除了写景写事外,其中还流露着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由于有了这种思致和感情,原来的景与物,就披上了一种“感荡性灵”的东西,使人读着,不仅实获我心,而且意味无穷。“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写的是白莲,但白莲能有什么情什么恨呢?它什么都没有。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进去,与白莲的物性特点相融合,从而产生出情景交融的新的意境。这意境,离不开景,而且必须符合景的物性特征,但是,只有当诗人的情沁透进去,借景抒情的时候,这时,客观自然的景,才会转化成心灵的景,充满了感情的景。一句话,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变成了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这就是意境。

其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的整体。我国的意境,更多的是从诗人的主观感受出发。诗人在兴发感应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然后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如皎然在《诗式》中所说的:“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我们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这个天地,不仅自成气象,而且自我满足。例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因此,它又是那样丰富和充实。它是安静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啸。正是这一切,使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的想象当中,走进了一个诗人所创造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世界,感到美。

第三,唐诗意境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然而,为什么能够意会?它是通过已经言说的来意会。这样,归根到底,它又是可以言说的。不过,它不是通过言语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启示,来渲染。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弹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但弹不尽的“边愁”,作者却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来加以烘托和渲染。没有直言,但却比直言更能令人“思入微茫”,富有更多的情味。

(节选自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

【小题1】根据本文对意境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要营造意境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的诗歌都是抒情诗,而情比较难以直接抒写,只有通过景物来反映和显示。
B.意境是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变成了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更多地从诗人的感性出发,并融合统一于自己所感受和创造的情与景的天地中。
C.只要诗人将情沁透进景中,客观自然的景,就成为了心灵的景,充满了感情的景。这样,意境就出现了。
D.“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既是不可言说的,又是可以言说的。我们正是通过已经言说的景物描绘来意会。而这个意会则是可以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任意驰骋。
【小题2】下列不属于唐代诗人对意境美营造的方法的一项是
A.将自己的情感移植进事物的物性特点之中,将客观的景转化为心灵的景。
B.发挥抒情的想象,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天地之中,感受其气象,陶醉于此中的美感。
C.不直接说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是通过景物等形象的描绘来启示,来烘托和渲染。
D.在兴发感应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然后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新意境,直接导致了作者写景写事时,会流露出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
B.王昌龄的《从军行》最后那句景物描写,将一种不可言说或不好言说之情用景物加以渲染,使得诗歌更加意韵深长。
C.王维的《竹里馆》一诗虽然只写了诗人一人,但诗中并不显得死寂,相反,倒很饱和很充实。原因就在于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是那样的自足、和谐,那样的有秩序,那样的充满了生气和生机。
D.诗人在写景抒情时,将感情沁入景物之中,这种能“感荡性灵”的情感,使人读着,意味无穷。就像陆龟蒙的《白莲》诗,白莲本身不过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通之一物,但作者将情感渗透其间,天下拥有和作者人生体验相似之人当会为之动容。

同类题3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

——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说起

桂琳

①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下文简称《地球》)在2019年新年之际上映后引发了诸多争议。如果单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它的探索是令人尊敬的,电影中的诸多艺术特质也值得电影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该片最大的问题是,当它将自身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其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上都出现了失误。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它的争论也带来一种讨论的契机:什么样的艺术电影可能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艺术电影又如何走向市场。

②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是通过对古典规范的违背,并从古典规范中偏离出来,比如一个不正常的角度,一个被强调的剪接,一种被禁止的摄影机运动,一种不真实的布光或场景变换等等。毕赣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十分符合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的分析,而《地球》对前作中的“荡麦长镜头”进行了强调与扩展,构成了其在艺术上的继续探索。

③但《地球》因为更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对票房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这种需求,不仅加入了明星,还试图将类型元素融入影片之中,想借助黑色电影的类型惯例让《地球》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

④类型+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借鉴哪种类型,如何将类型引入艺术电影,与导演对类型应用的理念有关。艺术+类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艺术电影借助类型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类型在这一组合中充当一种工具和靶子,导演借助类型程式来凸现自己对传统和成规的批判;另一种则是将类型程式放在显性层面,突出类型的魅力,而将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放在相对隐性的层面。

⑤从《地球》来看,首先,影片对黑色电影类型的借鉴与毕赣个人的诗性电影追求之间就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黑色电影类型元素的强行加入并没有给影片整体助力,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更谈不上电影借类型来完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其次,《地球》对黑色电影类型本身的类型元素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它无法像  《白日焰火》那样将黑色电影本身的类型魅力发挥出来。《地球》说到底还是一部艺术电影,黑色电影类型的加入其实还给它的艺术性做了减分,它也不可能借助类型成功地走入大众市场。

⑥老到的营销方略能激发类型预期,一旦营销已经告诉观众去期待一个他们最喜爱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履行诺言。从《地球》的营销策略来看,正是犯了电影营销的大忌。选择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从广告词上又强调了《地球》与浪漫爱情片的类型十分接近,而影片实际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即使从类型上去划分,这部电影所借鉴的黑色电影与浪漫爱情片也根本是两个类型。黑色电影本身是带有批判意味的一种类型,《地球》在营销上却突出了浪漫与甜蜜,这种营销定位必然带来后面的口碑恶果。同时,如果观众没有一定的艺术电影素养并对毕赣前作比较熟悉,《地球》艺术创新部分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观众看得莫名其妙并感觉上当受骗完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完全不应该苛责观众。

⑦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本身应该包括不同种类的电影,这些电影的营销策略和目标受众也是不同的。以美国电影市场为例,好莱坞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电影等级:第一是大片,作为主流制作处于第一级,这些电影的平均预算达到一亿美元,其中1/3预算用于市场运作,其内容就是为多媒体市场来设计的;第二级包括六大媒体联盟的子公司发行的艺术电影,类型电影等,其中有主流的一线明星,而且影片有成为市场黑马的潜力,这些电影的预算平均为4000万美元;第三级是由独立制作发行商开发的小众电影,通常花费在1000万美元以下,是为特定的市场生产的小众电影。

⑧以这一分类为参照,《地球》应该属于第二级或第三级的电影,它的电影预算和其电影预期收入也应该属于这个级别的。它不仅应该在制作预算上有所克制,在营销上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艺术特质,营销方案围绕艺术电影的核心受众来展开,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次所谓断崖式的口碑现象了。

⑨围绕着《地球》的这场争论对中国艺术电影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艺术电影导演需要考虑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定位到底是什么,如何制作和营销才是最合适的选择。而电影市场的成熟,不同预算和市场预期的电影划分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这样有才华的艺术电影导演走得更好更远。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作者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A.
【小题2】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尽管存在失误,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艺术成就和盈利两方面都超越了《路边野餐》。
B.《地球最后的夜晚》本不该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因为该片事实上是很适合“小众”的。
C.毕赣把自己的艺术表达隐藏在黑色类型之后,造成大众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难以接受。
D.《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时所强调的影片类型与实际出入很大,招致市场的差评是必然的。
【小题3】第⑦段以美国电影市场的分级为例,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证明了不同种类的电影在市场上共存是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有的常态。
B.为《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走向大众市场指明了道路。
C.为国产艺术电影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避免口碑恶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
D.证明了每部电影都有其既定的等级,越级营销将会扰乱电影市场的秩序。
【小题4】如果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仍定位为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请运用本文的相关观念为其制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A.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谋杀案,一名年轻的妇女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亮起了灯,有人打开了窗户,一位男士大声呼喊:“放开她!”歹徒溜走了。灯光熄灭后,歹徒返回,再次袭击这名妇女,她再次呼喊,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灯光熄灭。当这名妇女到住处大门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死,整个谋杀过程持续了35分钟,38个目击者竟没有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一事件中人们表现出的冷漠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亲社会行为”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即始于这一惨剧。
在心理学中,助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也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类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是社会倡导的行为,也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帮助、捐献等几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备受关注,一直强调的都是这种行为的利他性和自我牺牲。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互惠性的亲社会行为最为常见,例如我们在帮助对方时赢得了对方的友谊和赞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亲社会”是与“反社会”相对的,因此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适当的惩罚等,这类行为虽然具有潜在的伤害性,但符合社会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并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
亲社会行为可能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个体在做出利他行为时只关心他人利益而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到损失和面临危险的可能“舍己为人”实际上就是利他行为。在每个重大灾难时,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在做这一行为时,人们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只是在帮助别人。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因此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并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亲社会行为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促进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亲社会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的。从儿童期注意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有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更为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提倡诚信、合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小题1】下列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社会行为就是积极的社会行为,往往体现着社会责任感,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
B.亲社会行为有利他性和互惠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形成,促进了人与群体间的和谐。
C.与反社会行为不同,这种行为作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都源于利他主义,都符合社会要求。
D.“舍己为人”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它是道德高尚的反映,也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们的冷漠而导致的惨剧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是亲社会行为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B.司法人员执法、教师或父母对儿童适当惩罚等,这类行为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但是都属于亲社会行为。
C.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为社会所倡导,本该伸出援手之时选择冷漠理应遭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
D.亲社会行为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们也可以把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纳入它的范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学者一直强调的是利他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的观点不失狭隘的成分。
B.亲社会行为时常发生在情况特别危急时,人们往往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安全与利益,只是为了帮助别人。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意义尤为重要,尤其是儿童,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D.那位男士听到有人呼救而打开窗子呼喊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他的积极行为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行,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破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不属于前文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B.侧面烘托的心理刻画
C.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肖像描写D.生动鲜活的动作描写
【小题2】(小题2)《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最贴切文本的意思是
A.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的魅力。
B.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让人爱。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中与原文大意一致的一项是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之塑造的安娜.卡利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房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时《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典型人物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典型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