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艺术与模仿自然
宗白华
一个艺术品里形式的结构,如点、线之神秘的组织,色彩或音韵之奇妙的谐和,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个“境界”。每一座巍峨崇高的建筑里是表现一个“境界”,每一曲悠扬清妙的音乐里也启示一个“境界”。虽然建筑与音乐是抽象的形或音的组合,不含有自然真景的描绘。但图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里的“境界”则往往寄托在景物的幻现里面。模范人体的雕刻,写景如画的荷马史诗是希腊最伟大最中心的艺术创造,所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位希腊哲学家都说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
但两位对“自然模仿”的解释并不全同,因此对艺术的价值与地位的意见也两样。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乃是“观念世界”的幻影。艺术又是描摹这幻影世界的幻影。所以在求真理的哲学立场上看来是毫无价值、徒乱人意、刺激肉感。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不同。他看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种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而表示技能。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确是有他当时经验的基础。希腊的雕刻、绘画,如中国古代的艺术原本是写实的作品。它们生动如真的表现,流传下许多神话传说。米龙(Myron)雕刻的牛,引动了一个活狮子向它跃搏,一只小牛要向它吸乳,一个牛群要随着它走,一位牧童遥望掷石击之,想叫它走开,一个偷儿想顺手牵去。啊,米龙自己也几乎误认它是自己牛群里的一头!
这种写幻如真的技术是当时艺术所推重的。亚里士多德根据这种事实说艺术是模仿自然,也不足怪了。何况人类本有模仿冲动,而难能可贵的写实技术也是使人惊奇爱慕的呢。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以此篇为满足。他不仅是研究“怎样的模仿”,他还要研究模仿的对象。艺术可就三方面来观察: (一)艺术品制作的材料,如木、石、音、字等;(二)艺术表现的方式,即如何描写模仿;(三)艺术描写的对象。但艺术的理想当然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在最适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的过程终归是形式化,是一种造型。就是大自然的万物也是由物质材料创化千形万态的生命形体。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创造的过程”。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艺术品是个小宇宙。它的内部是真理,就同宇宙的内部是真理一样。所以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很奇异的话:“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这就是说诗歌比历史学的记载更近于真理。因为诗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史是记述个别的事实;诗所描述的是人生情理中的必然性,历史是叙述时空中事态的偶然性。文艺的事是要能在一件人生个别的姿态行动中,深深地表露出人心的普遍定律。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所以艺术最邻近于哲学,它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道路,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选自《美学散步·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模仿自然”的有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认为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但是对此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从而,二
人对艺术的价值与地位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B.模范人体的雕刻、写景如画的荷马史诗是根据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这一
理论创作出的古希腊最伟大、最中心的艺术创造。
C.古希腊的雕刻、绘画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写实性特点,生动如真,流传下来许多神话传说,这些都
是亚里斯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论的经验基础。
D.艺术模仿自然时,不是简单模仿自然的外表,而是深深透入自然真实的必然性,因而生动如真的艺
术就为真理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小题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和音乐表现出的各自“境界”,是抽象的形或音的组合,不是对自然真景的描绘,而图画雕刻、
诗歌小说戏剧里的“境界”与它们完全不同。
B.亚里斯多德认为研究艺术除了研究怎样模仿,还要研究模仿对象,具体来说包括研究艺术品制作的
材料、艺术表现的方式以及艺术描写的对象。
C.柏拉图认为不管怎么看艺术只会刺激肉感,因而都是毫无价值、徒乱人意;而亚里斯多德则认为艺
术是种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表示技能。
D.艺术家是个小造物主,他用最适当的材料,在最适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所以,艺术创造
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模仿自然创造一个小宇宙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斯多德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能被严肃地对待,有更高的真实性,因
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B.米龙雕刻的牛达到了写幻如真的程度,这也是当时艺术所推重的,据此,作者认为,亚里斯多德提
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观点一点也不足为怪。
C.柏拉图把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艺术都看成“观念世界”的幻影,这种看法属唯心主义;亚里斯多德把
自然看成有生命的个体的看法应该属于唯物主义。
D.图画雕刻以及诗歌小说戏剧中点与线的神秘组合、色彩或音韵的奇妙谐和,这种结构形式与生命情
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个“境界”,其他艺术则不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5 11:5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小题。
《关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未明确注释。经我们考证,就在黄河中游,乃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也。
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周代的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奔腾的黄河水,其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围绕着这片滩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势。然后,在滩之东端又合二为一,卷起滔滔巨浪,东流入海。这片多达万亩的滩涂,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就居住在这片被誉为“河心岛”的滩涂之上。
从宏观上看,西滩与《诗经》十五国风“周南”所涵盖的地域有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关于周南,《辞海》解释中有“《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滞周南’。《集解》谓即洛阳;《索隐》谓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之语。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应属周南的统治区域。国风中的不少诗篇也都是河南地区的民歌。
从微观上说,黄河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我国江河众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除黄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称河。
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多少年来,黄河西滩绿树掩映,农舍点点,瓜果飘香,渔舟晚唱,人们自给自足,民不交皇粮,官不征田赋,不谙水性的兵匪毛贼,轻易不敢越河进滩袭扰。村民们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
西滩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
《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植物——荇菜,西滩可觅其踪。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今名莕菜,别称金莲儿、水荷、水葵。据《诗经植物图鉴》载:“荇菜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以及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生育于池塘及流动缓慢的溪河中。”1987年,济源中草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在普查过程中,也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当然也就包括西滩了。
另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温庭筠有《河中陪帅游亭》诗曰:“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学道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诗云:“万里谁能访十洲,新亭云构压中流。河鲛纵玩难为室,海蜃遥惊耻化楼。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独留巧思传千古,长与蒲津作胜游。”
如今,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国家又在其下游 15公里处修建了二坝——形成了一个23平方公里的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昔日宁静的西滩,夹于其间。新西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小岛,但它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新景点。
(摘编自姚景强李立政《“河之洲”在哪儿?》)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滩为“河之洲”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滩应属《诗经》十五国风“周南”的统治区域,且《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荇菜,也可在西滩找到。
B.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虽然我国江河众多,但除黄河外,其它的水系都不能被称为河,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C.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
D.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河中陪帅游亭》及李商隐的《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说明西滩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周代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黄河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这片滩涂便是西滩。
B.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应属周南的统治区域。国风中的不少诗篇也都是河南地区的民歌。
C.西滩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这里农舍点点,绿树掩映,村民们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
D.西滩的形成和存在,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没有西滩,也就没有《关雎》诗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考证《诗经·关雎》中“河之洲”所指何地,仅因为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对此没有明确注释。
B.司马迁一生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再据《集解》《索隐》看,他是到过河南的。
C.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它还应该是一味中草药。
D.随着“河之洲”考证的落实,加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的修建,西滩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旅游胜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上的意见领袖
胡 泳
①意见领袖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积极使用媒体,并把媒体讯息的内容或者意义传递给处于低端的媒体用户。在那些接受其意见的用户当中,他们拥有很高的公信力并且广受尊敬。
②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言论空间,网络意见领袖随之大量产生。他们致力于在网络上,特别是在微博上持续提供信息和意见。网络意见领袖的批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和官方媒体主导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的格局。
③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要阵地,微博具有一些重要特点:碎片化、快速化和直接化。这都对微博意见领袖产生了影响。
④以前的媒体传播信息是从中心到边缘,比如说某地发生突发事件,媒体派记者前去采访,然后刊登见报,众人传阅,网络转载,首发的媒体就是这个“中心”。但现在,很多突发事件的现场恰恰可能会有微博用户,他们可以即时传递信息,也许某个此前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人,突然就成为信息的中心,产生瞬间最大影响力。这个人未见得可称之为意见领袖,但他或她的确能在彼时彼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也造成在微博上传递的信息内容杂乱无章,真假难以分辨,从而对意见领袖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去伪存真的甄别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⑤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属于即时新闻,新闻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出来;同时,微博信息的密集程度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比拟的。因此,意见领袖需要具备及时对各类事件做出反应的能力。这就驱使已负盛名的意见领袖不断对新的事态发展发表看法。由此,在微博的时间限制之内,意见领袖们能否真正思考,并说出一些有见地的见解,就成为一个真正的考验。
⑥在微博里,意见领袖担负着信息中介的作用,具有易接近的特点。换言之,他或她应该是“粉丝”能经常接触到的。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演化,微博解除了“不在场”状态下主体间直接互动的诸多限制,使得追随者与意见领袖的“零距离对话”成为可能。
⑦网络时代,意见领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却是一个尴尬的群体。网络上信息的大爆炸与人们分散的注意力共存,各种存有特殊利益的群体操纵信息的手段日益娴熟,这导致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更难据此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微博意见领袖对信息的传递和分析便变得举足轻重。他们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发表言论时,其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粉丝和舆论走向,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一旦错误地选择和解读了信息,甚或有意对信息歪曲解读,意见领袖又会误导大量网民,引发恶劣的影响。同时,微博上意见领袖们轻率的人格攻击、粗俗的自我陶醉和炫耀以及一言不合便喷薄而出的威胁恐吓也俯拾皆是,这绝非良好的网络行为示范,也让追随者们容易用语言暴力去攻击另外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网民。可见,在纷乱复杂的网络活动中,真正良好的影响力并不容易建立。
(选自 《新闻记者》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微博意见领袖”的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微博意见领袖是有很高的公信力并且广受尊敬的一类人。
B.微博意见领袖也主导着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的走向。
C.微博意见领袖都致力于持续为受众提供信息和意见。
D.对微博意见领袖的追随会引发网民之间的语言暴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信息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微博有可能使一个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人也具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B.网络信息杂乱无章,受众难以辨别真伪,这现象源于微博的碎片化特点。
C.微博的快速化特点给意见领袖提出了反应的时间限制。
D.微博拉近了追随者与意见领袖的距离,使他们有可能展开“零距离对话”。
【小题3】本文指出,网络意见领袖是一个“尴尬的群体”。这个群体“尴尬”在何处?你认为应当如何化解这种“尴尬”?(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前,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的科普日活动让人们享受了一顿顿“科普大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让科普活动变得五彩斑斓、趣味十足。如果说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鱼”,那么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就是科普的“渔”。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来的科普活动“鱼”多“渔”少,缺了些“精气神”。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等。求实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这些宝贵的科学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同时也在约束科技团体的自身行为。而对普通人来讲,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安身立命,这些精神都永不会过时。因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赋予人崇高的理想,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科学思维在今天的科普内容中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还要重要。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汗牛充栋,一般在网络上一搜就能找到,对普通民众来讲,除非个人极为感兴趣,否则并没有熟练掌握的必要。对大部分人来说,形成科学理性的反思能力,比掌握某种或某几种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比如,要让大众明白,科学是有局限性、阶段性的,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科学,都不是万能的。这样大众在面对一些诸如“量子矿泉水能治疗各种癌症”等骗局时,才能多一分清醒。
科学的人文精神,和现在网上流行的“心灵鸡汤”大不一样,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关怀为方向和目的,强调科学与人文相互协调和补充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人文观。在做科普时,也要让人们明白,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控制好这把利剑,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
总之,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是科学的“精气神”。在科普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此的传播和普及,否则就会局限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
今天,我国大众科学素养依然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科学思维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有关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旧缺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多年,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科学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期待,随着这一活动的不断深化,科学的“精气神”能越来越足。
(节选自 2016 年 10 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及科学的人文精神,本身虽然不是科普中的科学知识,但也是科学的一部分。
B.求实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求实精神与创新精神都是宝贵的科学精神。
C.科学思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反思能力,如果人们具备了科学思维,那么就比掌握某几种科学知识重要得多。
D.科学的人文精神是包含了基础、手段以及方向和目的的唯物主义的人文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科学都是有局限性的和阶段性的,也都不是万能的,对这点大众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B.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二者应该相互协调和补充,人文精神指导得好,就能控制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
C.宝贵的科学精神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对普通人做学问、生活有帮助。
D.我国科学家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科学思维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有关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旧缺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知识就像是科普中的“鱼”,已经很丰富了,一般在网上是能够搜到的。
B.科普活动不能忽视对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人文精神这些精神的传播和普及,重视了就会促使科普向广度和深度前进。
C.由于近来开展的科普活动缺少“精气神”,所以我国大众科学素养依然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科学领域的一种遗憾。
D.科普活动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确让活动变得极具吸引力,让人们享受了一顿顿“科普大餐”,但这些科普中的“鱼”多“渔”少现象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方式和美学思想引导下的图式体系,有着与西方绘画焦点透视完全不同的散点透视之成像特征。散点成像的构图涵盖了诸多主观因素,画面基本呈均衡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画面视觉收缩的地方。有闪动、紧张、活跃画面的作用。它一般处在画面视觉集中的位置,也可呈散点分布。可以是某种皴法,也可以是物象。只是视觉面积呈点的状态。
线是中国画的精髓和命脉。以线表现物象是西洋画以体面表现物象所不及的。好的线是圆面加平面,同样也能表现空间和转折。线的性格属性能表现不同特征的物象造型。中国古代总结了十八描法的线,“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线的作用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线是画面提炼的部分,具有丰富画面、增加画面空间的作用,是连接形态间和谐与画面节奏所形成整体呼应的关键。线的轻、重、缓、急、刚、柔、润、涩的运用完全根据画面的整体关系来决定。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到骨法用笔,就是在强调线的重要作用。骨法用笔即用线的骨架构成。一幅作品没有线,就没有了支撑,画面就显得松弱无力。
面是西洋画造型艺术中表现形体和空间的要素。将光引入绘画、珍视客观物象的逼真与准确,把具象表现对象的客观性视为最高标准。但体积感的表现与明度推移削弱了线的存在,削弱了精神层面的审美指向。西洋画通过体面和光反映物象的真实,虽真实却不见笔墨,虽客观却缺乏主观意象的情怀。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兴起,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当代中国水墨画有着深刻的影响。构成主义、抽象主义图式中数据和比例之美感弥补了中国画因缺少面的比例分割所构成的整体关系而不能远视的缺憾。范宽、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的作品都具有震撼心灵的量感存在。范宽的作品在注重笔墨的同时,没有忽视画面量感的扩张性和面积的节奏性,山、石、树等景致构成了完整的外形,也生成了面的作用。黄宾虹是古为今用,以干皴和积墨的点构成了物象沉重而深厚的面,画面有力量了,远看就不弱了。潘天寿强调中西拉开,骨法用笔显现出的钢筋铁骨之线构成了轮廓的外沿范围,面的感觉在画面中十分强烈。林风眠是中西合璧,宇宙一体,以中国的笔墨之情与西方现代派相融合,构图的装饰性呈均衡的面之特征。画就怕散,散是缺少物象大面积的构成。缺少整体性的画,就是没有协调好面的主次关系,丢掉了主次关系,零乱无章。
(选自陈辉《对中国当代水墨画的思考》,有删改)
【小题1】对传统中国画中的“线”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线虽然是中国画的精髓和命脉,但中国画以线表现物象的特点比不上西洋画以体面表现物象的特点。
B.线能表现空间和转折,能表现不同特征的物象造型,能使传统中国画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C.线能提炼出部分画面,画面的整体关系完全决定了线的轻、重、缓、急、刚、柔、润、涩的运用。
D.骨法用笔,即线的骨架构成,强调线的重要作用,一幅作品有线做支撑,画面就不会显得松弱无力。
【小题2】下列对“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面能表现形体和空间,西洋画靠它反映物象的真实,虽真实却不见笔墨,虽客观却缺乏主观意象的情怀。
B.面有主次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个关系,或丢掉这个关系,画才不会缺少物象大面积的构成,零乱无章,才不会缺少整体性。
C.中国画因缺少面的比例分割所构成的关系,而有不能远视的缺憾。西方的构成主义、抽象主义图式中数据和比例之美感,弥补了中国画的这个缺憾
D.范宽、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的作品都受到西洋画的影响,没有忽视画面量感的扩张性和面积的节奏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是画面提炼的部分,具有丰富画面、增加画面空间的作用,是连接形态间和谐与画面节奏所形成整体呼应的关键。
B.十八描法是传统中国画的笔法,它体现了线的不同性格属性;骨法用笔,是西洋画的一种笔法,它强调线的重要作用。
C.点是画面视觉收缩的地方,有闪动、紧张、活跃画面的作用,一般处在画面视觉集中的位置,也可呈散点分布。
D.范宽、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当代中国画大师的作品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都具有震撼心灵的量感存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用去颠覆秩序,以便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和灵感,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④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质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那人们还能思想吗?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⑤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然而现代观念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所以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且无效的。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节选自赵汀阳《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问题指解决并存于现代和未来两时空中新老问题时所产生的问题。
B.中国问题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来声誉大挫的问题。
C.中国问题指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们不要去颠覆旧秩序的问题
D.中国问题指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里看到的无思想状态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首先说明中国一脚踏着现代而另一脚踏进未来,既在建构现代性又参与建构世界未来,然后指出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问题,从而引起下文议论。
B.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陈述思维失效的典型环境,接着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现代思维不再实用于新游戏,最后引用纳西姆言论来证明,并指出他的反脆弱思维应该更有效。
C.③④段与②段构成对比关系,③段指出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绝思想,④段指出由于没准备好思考所以现代观念被当作救命草。
D.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且无效的观点,若用现代性理解全球,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思维对于今天的中国问题容易受挫就是因为它遇到了现实挑战时非常脆弱。
B.人们因为要维持既得的收益所以在一个时代终结时被迫进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复述已有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往往会把强加于人的宣传变成舆论接受的专制。
D.本身没有错误的现代观念它体现着现代的伟大成就并且对于现代游戏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