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方式和美学思想引导下的图式体系,有着与西方绘画焦点透视完全不同的散点透视之成像特征。散点成像的构图涵盖了诸多主观因素,画面基本呈均衡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画面视觉收缩的地方。有闪动、紧张、活跃画面的作用。它一般处在画面视觉集中的位置,也可呈散点分布。可以是某种皴法,也可以是物象。只是视觉面积呈点的状态。
线是中国画的精髓和命脉。以线表现物象是西洋画以体面表现物象所不及的。好的线是圆面加平面,同样也能表现空间和转折。线的性格属性能表现不同特征的物象造型。中国古代总结了十八描法的线,“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线的作用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线是画面提炼的部分,具有丰富画面、增加画面空间的作用,是连接形态间和谐与画面节奏所形成整体呼应的关键。线的轻、重、缓、急、刚、柔、润、涩的运用完全根据画面的整体关系来决定。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到骨法用笔,就是在强调线的重要作用。骨法用笔即用线的骨架构成。一幅作品没有线,就没有了支撑,画面就显得松弱无力。
面是西洋画造型艺术中表现形体和空间的要素。将光引入绘画、珍视客观物象的逼真与准确,把具象表现对象的客观性视为最高标准。但体积感的表现与明度推移削弱了线的存在,削弱了精神层面的审美指向。西洋画通过体面和光反映物象的真实,虽真实却不见笔墨,虽客观却缺乏主观意象的情怀。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兴起,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当代中国水墨画有着深刻的影响。构成主义、抽象主义图式中数据和比例之美感弥补了中国画因缺少面的比例分割所构成的整体关系而不能远视的缺憾。范宽、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的作品都具有震撼心灵的量感存在。范宽的作品在注重笔墨的同时,没有忽视画面量感的扩张性和面积的节奏性,山、石、树等景致构成了完整的外形,也生成了面的作用。黄宾虹是古为今用,以干皴和积墨的点构成了物象沉重而深厚的面,画面有力量了,远看就不弱了。潘天寿强调中西拉开,骨法用笔显现出的钢筋铁骨之线构成了轮廓的外沿范围,面的感觉在画面中十分强烈。林风眠是中西合璧,宇宙一体,以中国的笔墨之情与西方现代派相融合,构图的装饰性呈均衡的面之特征。画就怕散,散是缺少物象大面积的构成。缺少整体性的画,就是没有协调好面的主次关系,丢掉了主次关系,零乱无章。
(选自陈辉《对中国当代水墨画的思考》,有删改)
【小题1】对传统中国画中的“线”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线虽然是中国画的精髓和命脉,但中国画以线表现物象的特点比不上西洋画以体面表现物象的特点。
B.线能表现空间和转折,能表现不同特征的物象造型,能使传统中国画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C.线能提炼出部分画面,画面的整体关系完全决定了线的轻、重、缓、急、刚、柔、润、涩的运用。
D.骨法用笔,即线的骨架构成,强调线的重要作用,一幅作品有线做支撑,画面就不会显得松弱无力。
【小题2】下列对“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面能表现形体和空间,西洋画靠它反映物象的真实,虽真实却不见笔墨,虽客观却缺乏主观意象的情怀。
B.面有主次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个关系,或丢掉这个关系,画才不会缺少物象大面积的构成,零乱无章,才不会缺少整体性。
C.中国画因缺少面的比例分割所构成的关系,而有不能远视的缺憾。西方的构成主义、抽象主义图式中数据和比例之美感,弥补了中国画的这个缺憾
D.范宽、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的作品都受到西洋画的影响,没有忽视画面量感的扩张性和面积的节奏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是画面提炼的部分,具有丰富画面、增加画面空间的作用,是连接形态间和谐与画面节奏所形成整体呼应的关键。
B.十八描法是传统中国画的笔法,它体现了线的不同性格属性;骨法用笔,是西洋画的一种笔法,它强调线的重要作用。
C.点是画面视觉收缩的地方,有闪动、紧张、活跃画面的作用,一般处在画面视觉集中的位置,也可呈散点分布。
D.范宽、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等当代中国画大师的作品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都具有震撼心灵的量感存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31 04:2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
借雾借雨也借风?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实施的办法是在城市的所有高层建筑的顶部,装上喷雾喷头,向空中喷水雾,这样水雾在空中下降的同时,就吸附了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并把这些微粒带到了地面。当然喷洒设备要进行定时控制——在夜深人静时加长喷雾时间,在白天人们上班时停喷,以不湿行人的衣服为度。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并清除一些城市内具有挡风作用的建筑物。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不过另有专家指出,这种办法其实很难操作,因为国内很多大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另外,有些大城市就在盆地内,所以这种方法基本用不上。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除雾霾的妙法呢?用“冷雾带”灭雾霾?最近,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这种办法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是比较可行的妙法。这种妙法操作的难度并不大:在被雾霾笼罩的城市地面上,安置一些巨大容器,然后打开容器的喷射阀门,把容器中的液氮射入空中,使之在地面上空形成高度在10米-20米的冷却气体带——“冷雾带”。液氮是氮气在低温下形成的液体形态,因为它的沸点很低,仅有-196℃,进入空气后会使空气迅速冷却,并把空气中的水蒸气雾化,因而会产生“冷雾带”。“冷雾带”形成后,其中的液氮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这些微小晶体因为比微粒重,无法在空中漂浮,所以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雾霾因此就被清除了。实验显示,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情况下,这条含有大量雾状液氮的“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但是在夏季或秋季,效果会有一定的打折,但清除雾霾的效果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作用,否则容易被液氮冻伤。
目前这种妙法成本不高,也便于操作实施,未来可能会被普遍采用。但这种清除办法在实施后,未来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不良影响,还需要进行观察评估。当然,科学家还可以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更实用的清除雾霾的妙法。
【小题1】列关于“雾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B.人们之所以想办法把微粒物质清除掉是因为雾霾害人且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
C.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清除局部雾霾,这种方法比较有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D.“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人们在无奈的宣泄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清除办法来应对正在弥漫的雾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欧州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结果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给人们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B.由于国内很多大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因此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的方法其实很难操作。
C.氮气在低温下形成液氮,因为它的沸点很低,大约-196℃,进入空气后会使空气迅速冷却,并把空气中的水蒸气雾化,最终形成“冷雾带”。
D.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用“冷雾带”灭雾霾可能会被普遍采用,当然,科学家还可以继续找到更实用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要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人们可以用一些清除办法来对付正在弥漫的雾霾。
B.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用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这个办法虽可改善空气质量,但并非上策。
C.在寒冷的天气下含有大量雾状液氮的“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并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掉落到地面上,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
D.人们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虽然效果会受季节的影响,而且操作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这种方法操作的难度不大,目前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月球诞生新说
蒋葳
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离,并逐渐演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400亿颗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两位科学家是根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裂变理论早在1 9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该理论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离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原因以外,1 9世纪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岩是如何分离出去的。
目前,关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学界中最流行的就是这种大碰撞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体大小的外星体撞击,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然而,不久前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化学分析,他们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的氧、硅和钾等同位素元素,这表明两个星体有可能具备同的起源,月球的物质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因为太阳系进化的模型显示,地球的化学组成和撞击天体的化学组成不可能是同样的。
如果地月同源的话,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将地球物质喷射到太空中从而形成新的星体。此前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传统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由部分结晶的铁和镍铁合金组成的,内核外面是由液态的铁、镍和一种或多种较轻的元素组成的流体核。从1 940年以来,这一理论在地球物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最近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亨顿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观点。亨顿认为,在我们脚下6 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由铀和钚构成的直径达8千米的巨大的核反应堆内核,正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从而产生了地球磁场并为火山和大陆板块运动提供能量。这正好可以解释传统地球构造理论难于解释的神秘现象:地球磁场平均每20万年发生一次磁场极性倒转,且磁场强度周期性变弱或变强。
这个天然的反应堆形成之初体积应该较小,但是随着放射性元素等能产生爆炸的物质逐渐增加,在核心区域附近形成了巨大的液态物质聚集区,岩石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生反应,当其与足够的燃料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生巨大的爆炸。这一理论恰好也能解释地球所释放出的能量要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的现象。
南非和荷兰的两位科学家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造成月球从地球分离出去并进入轨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边界的一种超临界反应堆所产生。这种反应堆产生足够的热量使得地球上的硅酸盐等物质蒸发并被喷射出去他们认为,要想证明这一理论,需要依靠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带回月球更深内部的物质样本。
【小题1】关于月球起源,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八主流学界认为,地球外一个巨型天体与地球相撞,使地球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慢慢形成了月球。
B.近期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地幔边界的超级核爆炸将地球的部分物质喷射出去后形成的。
C.除了地球外天体碰撞说和核爆炸说以外,关于月球起源还有多种说法,但都受到人们的质疑。
D.所有关于月球起源的说法都是人们的主观假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观
测数据等客观证据。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八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物质仅仅源自地球。
B.地球磁场会发生极性倒转,强度有周期性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地球内核存在巨大的核反应堆。
C.只有发生巨大的核爆炸,才可能将月球这么大的一块固体物质抛射到太空从而形成新的星体。
D-传统地球内部构造理论已被推翻,地核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核反应堆,达到临界点就会爆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月球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撞击而从地球分离出去的话,那么它除了地球物质外,还可能有撞击天体的某些物质。
B.最新的核爆炸诞生月球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世纪初就有过这种类似的描述,只是当时人们没有科学的依据。
C.美国科学家亨顿的铀钚地核观点突破了地球内部构造中传统的铁镍地核理论,这为月球诞生新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之所以地球释放的能量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阳能,可能是因为地球的核反应堆内核在不断释放巨大的能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使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小题1】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B.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C.“善”具体表现虽然不免流动迁移,但是“善”没有超越时空的内涵。
D.不但不同社群对“善”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小题2】(小题2)《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揭示其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B.《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C.《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D.《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B.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C.复兴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D.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对上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B.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C.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他都能深入研究,且有独到发现。
D.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他对理论科学中的任一发现都感到同样程度的喜悦。
E.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有卓越的成绩,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革命活动的最大成就。
【小题3】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中第五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以下小题。(8分)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节选自曹文轩《前方》)
【小题1】文段中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表现?(4分)
【小题2】文段引用大量古诗在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