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即对于中庸的解释。孔子尝说:“过犹不及。”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民族精神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应是“中庸”。
B.“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包容。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中国人有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中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眼里,中庸与中行具有同一含义,是一种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B.中庸是“执两用中”,认为“不及”与“过”都不好,要恰到好处。
C.“中庸”观念在现实中很有道理,但它也可能会使人囿于传统,不利于开拓创新。
D.“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要坚决摒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8 10:5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丙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小题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
【小题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3分)
答:应插在 处。
【小题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7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
徐鹏飞
当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后,小说家本人往往会陷入一种悖论式的处境:影视作品成功了,小说家应该分享多少荣誉?影视作品失败了,小说家应该承担多少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小说家的态度既决定着小说家的“幸福指数”,也考验着小说家的价值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好莱坞,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最先触及的两个重要价值,就是名与利。改编深入人心的著名文学作品,是影视向文学借名;改编内容独特的当代作品,是影视作品有可能替小说家扬名。而改编之前,影视向小说家支付的改编权费用,则是影视的风险投资和小说家的“利”。如果有小说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和权利;如果有小说家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也同样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与权利。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品格比较和道德批判,因为,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小说内容的选择和影视时尚的选择。但在这两者之下,却存在着另外一种需要批判的态度,就是那种对影视改编有可能带来的“名利”进行疯狂追逐的态度,这种情况大家所见甚多。
在影视作品成功之后,小说家“诚实且谦逊”的态度就显得很重要了。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许多人的智慧和劳作,需要每个参与者为这部作品添砖加瓦,还要在幸运地避开所有常规的风险和所有出乎意料的危机之后,这部作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都是危机四伏的长途冒险,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影视作品非常稀少的主要原因。面对成功的影视作品,原创小说家自然而然会享受到一种特殊的荣耀,或者恭维——是小说这粒种子长成了影视作品这棵大树,没有种子就没有这棵大树。在这个时候,“诚实”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小说家坚持认为自己的小说原本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影视作品仅仅是树上的果实,这种态度就有可能是“资讯缺乏造成的认知失真”,或者是傲慢。当然,对古代名著荒唐的改编或对当代作品全无丰富和提高的拙劣改编,确实会糟蹋了原著,此时小说家有理由不满乃至愤怒。不过我相信,如果小说家了解到影视作品从改编、拍摄、后期制作,一直到公映或播出的全过程,他就有可能收敛怒火,开始尊重影视工作者所做的艰辛劳动。当然了,从另外一种角度讲,如果影视工作者故意贬低或忽略小说家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小说家努力维护个人权益,这也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此时,是影视工作者不诚实,或者是“资讯缺乏造成的认知失真”。毕竟只有编剧对原作最熟悉,许多导演和演员只读剧本,没时间看原著。
不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小说家的诚实与谦逊都很重要。毕竟有许多读者,特别是其他的影视工作者在看过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之后,会对原著产生兴趣,开始购买并阅读小说家的原著和其他作品。即使影视作品改编很失败,但仍然会有影视工作者和读者为了工作需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也找来原著和小说家的其他作品阅读,这两种结果都是对小说家的褒奖和补偿。
【小题1】下列与原文内容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原著对影视改编有重要影响,小说家分享改编成功的部分荣誉或者自觉承担改编失败的部分责任,都在情理之中。
B.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好莱坞,影视对小说的改编,最先触及的两个重要价值就是名和利,即谁给谁带来名,谁给谁带来利。
C.如果有小说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表明他对改编这种追名逐利的行为反感,这样的小说家是值得肯定的。
D.如果有小说家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既可能是小说家本人的选择,也可能是小说内容的选择和影视时尚的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影视作品的成功失败,小说家的态度决定着小说家的“幸福指数”,也考验着小说家的价值观。
B.改编深入人心的著名文学作品,是影视向文学借名;改编内容独特的当代作品,是影视作品替小说家扬名。
C.小说改编之前,影视向小说家支付的改编权费用,就是影视改编者可能带来的“利”,所以小说家疯狂追逐。
D.面对成功的影视作品,小说家会获得一种特殊的荣耀,并自豪地说没有小说这粒种子就没有影视作品这棵大树。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有许多人为作品添砖加瓦,并幸运地避开所有常规的风险和危机,这部作品的改编就一定能成功。
B.因为每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都是危机四伏的长途冒险,所以,大多数小说家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
C.即使影视工作者糟蹋了原著,对作品全无丰富和提高地进行改编,小说家也应该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不应该不满乃至愤怒。
D.影视作品上映或播出之后,会给小说家带来阅读补偿,所以,无论影视改编成功与否,小说家都应有诚实与谦虚的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楚辞章句》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

【小题1】对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小题3】下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C.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言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他们残忍。只有羊羔乖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节选自《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请分析第二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
【小题3】“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品?(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中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小题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小题2】(小题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