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即对于中庸的解释。孔子尝说:“过犹不及。”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民族精神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应是“中庸”。
B.“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包容。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中国人有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中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眼里,中庸与中行具有同一含义,是一种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B.中庸是“执两用中”,认为“不及”与“过”都不好,要恰到好处。
C.“中庸”观念在现实中很有道理,但它也可能会使人囿于传统,不利于开拓创新。
D.“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要坚决摒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8 10:5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
①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广泛使用的模糊的概念,“阴阳”即是一例;我们将古人论阴阳的许多话整理编排在一起加以分析,才算勉强把它们讲清楚了。由“阴阳”派生出来的“阳刚”与“阴柔”就更是这样。
②“阳刚”与“阴柔”首先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具有“阳刚”气质的人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是粗暴,残忍,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富有掠夺性和破坏性。具有“阴柔”气质的人温柔体贴,谦恭随和,性格内向,注重感情,形象思维发达,善于模仿,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则是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悲天悯人,优柔寡断,因循守旧,自我封闭。可见“阳刚”中又有阴,“阴柔”中又有阳。
③一般来说,“阳刚”指男人的气质,“阴柔”指女人的气质。可是,在现实中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自从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问世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句话就在中国流行开了。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社会上男人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女人,女人也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男人;另一层是说在男人身上有一半是女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在女人身上也有一半是男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只不过在各个具体的人身上有多寡和隐显的千差万别罢了。
④西楚霸王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阳刚气质的人,然而到被汉军围于垓下,与虞姬诀别之时,亦“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露出儿女情长的阴柔气质。千年之后,宋代婉约派大家女词人李清照感叹国破家亡,怀念西楚霸王,写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阳刚之气令须眉折服。
⑤在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主要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体表现,例如,真正具有“阳刚”气质的男子,不见得是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大文学家鲁迅,瘦小枯干,中年后体弱多病,然而他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人中最有阳刚气质的一位。***对他曾做过如是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然而正是他在一首小诗里,以兽中之王老虎为喻,说明男子中真正的英雄应当有属于“阴柔”气质的爱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至于“阴柔”气质,亦未必尽在女人身上。世间也有不少“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的男人。
⑥说到文化的“阳刚”气质或“阴柔”气质,就更复杂了。本来在中医学里“阴阳”就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中医治病是综合望、闻、问、切四个信息渠道的信息来判断“阴阳”的模糊值以确定人体状态,然后通过调整“阴阳”达到平衡来使人体回到健康状态。我们现在采用的两个派生概念“阳刚”和“阴柔”,也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我们也可以用它们来给某种文化或某种文化现象号脉,判断它的“阳刚”和“阴柔”的模糊值,然后提出指导文化进化的建议以达到二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更健康的文化。
⑦如果非要我作一说明,可以说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崇尚武力,积极入世,征服自然,建功立业,不断创新,主张人性恶和以恶制恶,刚健质朴,内外开放。“阳刚”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招致自身灭亡。相反,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崇尚文治,消极出世,顺应自然,循规蹈矩,但求无过,主张人性善和劝善抑恶,柔韧华丽,内外封闭。“阴柔”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造成社会进化的停滞,无力抗拒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
⑧因此,我们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也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阳刚”和“阴柔”达到平衡,那才是理想的境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刚”与“阴柔”是由“阴阳”这一概念派生出来的,其作用首先是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表现在个人身上则是指内在的精神气质。
B.“阳刚”与“阴柔”一般来说分别指男人和女人的气质,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男人就阳刚,女人就阴柔,它们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男人或女人身上。
C.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一般来说都是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所具有的特点。
D.文化的“阳刚”和“阴柔”是两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人们可通过判断二者在某种文化中的模糊值,对文化进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一般都被人认为是一个极具阳刚气质的人,但陷入绝境与虞姬诀别时也不免流露出阴柔的气质,这说明“阳刚”与“阴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B.文化的“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较复杂,很难说清楚,作者的观点是: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
C.文化的“阳刚”和“阴柔”都不可片面地强调和赞美,因为“阳刚”和“阴柔”中都有负面的表现,一旦它们走向极端,后果将不堪设想。
D.作者在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句诗文,主要是用来证明“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极具阳刚气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及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也有可能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而身材瘦小、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之人也可能是坚强勇敢的人。
B.作者认为,具有“阳刚”气质的人,有时也会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自我封闭;同样,具有“阴柔”气质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粗暴、残忍、有破坏性等特点。
C.②段与③④⑤段形成总分关系,⑥⑦段与②③④⑤段形成递进关系,从人的“阳刚”与“阴柔”气质说到文化的“阳刚”与“阴柔”气质,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或“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二者达到平衡的观点。
D.中医学里的“阴阳”是一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医生一般通过调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看远古如何造出神模样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见了。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商周之际。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尚不知是什么神格。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类造出的神与鬼,本质上都是以人为原型的,不论它多么狰狞与恐怖。
B.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C.史前人制作神灵的简化图形,重点在于神面的构造,他们以它来代表神灵的本体,象征神灵的完形。
D.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他们最关注的应该就是神的眼睛。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良渚人制作的神面,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D.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而良渚人简化的神面,它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
B.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C.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这种狰狞的神面,经常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D.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是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王一川
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从这点上说,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
第一重景观: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细致描摹个体日常生活流,颇有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个人的平常性,生活困境的求解性。其主要创作方法或手段在于回退法,就是尽力回退到不加修饰的日常生活事件状况中。如《破冰》,以儿子对父亲的追怀口吻,讲述一位功勋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由于他默然地长期坚持和忍受,后来竟然获得了神奇的意义——亲手培养出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值得重视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把叙述重心放在这位教练的平常模样上:他如何窝囊而又好胜、无能而又坚持、不顾小家而只顾大家等等。但最终却明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
第二重景观: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也可称为温情现实主义电影)。它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这里突出的是生活诗情在困境中的现实性呈现。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某种意味。其主要特征有:生活空间的流动性,个人生活的困境性及生活困境中的诗情呈现。《三峡好人》是这方面的佳作。它通过山西挖煤民工韩三明和护士沈红分别来到三峡寻找前妻和丈夫的过程,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充满风险而又不失温馨的日常生活,使影片透露出生活困境中的一缕诗意。全片以朴实的语言传达底层小人物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
影片中的飞碟在大白天从空中飞过、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火箭直冲云霄之类的“超现实主义”镜头,给人一种荒诞之感,但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第三重景观:奇观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其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社会生活困境的可解性。这方面的作品有《天下无贼》和《唐山大地震》等。《唐山大地震》呈现的李元妮一家在唐山大地震中经历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巨变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感动效果与心理冲击力。特别是再现巨灾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可以带给观众剧烈的视听觉摇撼和心灵震动。影片叙述的真正重心在于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这才是这部奇观电影试图抵达的电影美学极限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例如,《千钧·一发》实际上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的平常性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观性相互揉捏在一起了,《锡林郭勒·汶川》则相当于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三层面都交融到一起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等特征,由于其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流的细致描摹,收到了将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
B.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以诗情镜头将日常生活困境加以淡化,并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加以拯救,意在突出生活诗情对困境中个体的抚慰。
C.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专注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
D.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电影,近五年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要对其作简单区分很难,它反映时下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的现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大陆电影从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描摹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诗意抚慰、刻画社会生活奇观的三个层面。
B.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常常采用回退法来表现其个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如《破冰》中描述的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
C.诗情现实主义电影注重通过对生活空间发生改变的一些普通人的个人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呈现,表现出其生活空间流动性的特征。
D.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等特征,在《天下无贼》等影片中都有体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冰》的成功在于把叙述重心放在对功勋滑冰教练平常模样的刻画上,明白地诠释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的道理。
B.《三峡好人》中的一些“超现实主义”镜头,呈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元素的交融,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C.《唐山大地震》通过再现大地震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达到了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的电影美学极限。
D.《千钧·一发》《锡林郭勒·汶川》在日常、诗情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这三个层面中的两个或全部层面交叉渗透,这类电影可以灵活分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中的时间
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他们相信周期满了,灾难来到。这点他们并没有搞错,但并不是什么预言,连巧合都算不上:原因是入侵80年前,西班牙人从传教士那边得知玛雅人相信时间有周期,所以侵略者本来就预料到对方的反应。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每个城市、每个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而且这种复原不仅是a一次,而是二次三次,直到永远。”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这不断循环的观念在数学中叫“庞加莱循环”。
“时间之箭“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埃里阿德在他有关”时间之箭“和时间循环的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信,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请注意他写的:“远古的人的生命……虽然发生在时间里面,并不记录时间的不可逆性;换句话说,对时间意识中最明确的特征,它反而置之不理。”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埃里阿德写道:“这种‘无尽循环’的老调,基督教企图一下子将它超越。”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上十字架的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对“进步”和地质学的“深时”——人类进化只是新上地球舞台不久的一出戏的那项惊人发现,不可逆时间给我们做了心理准备。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同时,由于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由生到死的老化过程;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钟摆的不停、晶体的振荡和各种
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就是如此。
(节选自《时间的形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化中的时间”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季节、星辰可以循环往来,白天跟随着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这些现象可以把时间看作是不断循环的。
B.对于文化中的时间,既可以被想象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又可以被理解为不可逆的“线性模式”。
C.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时间辨别,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
D.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与死和他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因此时间是前进式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的一项是()
A.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260年的周期满了,灾难来到了。
B.世上从有了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过去也是将来,这样就没有真正“历史”可言。
C.犹太基督教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目的在于企图一下子超越“无尽循环”的老调。
D.现实生活中细胞的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和钟表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现象,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马特”指的是中美洲的玛雅人日历的基本单元,他们相信历史每经过260年就要重复一次,这种周期被他们称之为“拉马特”。
B.每个城市和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好像所有历史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上循环不已,这种不断循环的观念数学上叫“庞加莱循环”。
C.“时间之箭”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是因为时间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D.不可逆时间深刻影响西方思想,其主要表现是它不但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而且还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思想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谈书法

朱良志

卫恒《四体书势》讲:“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其语义的是强调说明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的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干炼秋风的线条、用笔,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燥与润、迟与速、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间,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样的东西不是在形式的节奏上把握就能达到的,而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的培植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有人讲书法是一种纯形式艺术,德国音乐学家汉斯力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背后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虽然书法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书法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例如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黄庭坚若没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书法当观“韵”, 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还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还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三段中作者写弘一法师有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述画线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