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郭艳华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
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
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
【小题6】【小题7】【小题8】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
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
C.杨万里扩大了 “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
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众情态,丰富了“月”的动态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4 07:4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名著重拍热的冷思考
当下关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重拍所引发的种种议论成为2010年度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变形走样”和“不着边际”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刺痛”绝非是文艺创造与创新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而是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招致的“黄钟毁弃”与“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
重拍不应是浮泛的标新立异,而应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文艺作品一般都是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而刻意哗众取宠的所谓创新则徒有噱头,毫无营养,甚至引人颓废、让人消沉,这是创新与伪创新的基本界标。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对原作的随意否定与肆意颠覆,也不是给原作的人物和情节穿上时髦的外衣,而是创作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阐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成功的重拍是制作者的才识与原作者的智慧旗鼓相当的对话,是现作的精神内涵与原作的精神实质交相辉映的结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现,更不是建立在陌生甚至误解基础上的“出新”。那些与当下庸俗观念沆瀣一气的重拍之作只是艺术长空中的闪电和惊雷,不会长久悬挂在历史的天空而辉耀千古。
重拍不应单纯迎合,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该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名著重拍中出现的多角恋、婚外恋等情感乱象;好人遭殃、笑贫不笑娼、小人得志等道德乱象;搞笑、愚乐、浅薄、狂妄与互相糟践等审美乱象实质上都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譬如新版《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则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重拍作品与原作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构成了较大的反差,甚至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艺术没有了自己的锋芒与独特个性,没有了深度与力度,没有了感召力与向心力,在随波逐流中无原则地和观众嬉戏和狂欢,这样的艺术已经无法担负引领大众的使命与任务。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部名著重拍剧都拍成经典,但是我们决不能原谅众多的名著重拍如“苍蝇逐臭”般在荧屏前亵渎我们的民族经典。
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名著重拍的初衷本应该是让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丧失了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勇气,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突显了其担当使命感的群体式微。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冲破传统思维,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但是,该剧对民族忠信文化、道义文化、孝悌文化中精华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处理、功利化和庸俗化演绎有待商榷,这种重拍策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中荡气回肠的艺术美感与文化气韵,让人观后怅然若失。名著重拍既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更应该具有担当性与审美超越性,让观众既获得情感共鸣,又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心灵荡涤,从而获得有品位的审美愉悦。
我们欢迎充满创新意识与艺术超越精神的名著重拍,这样的重拍赋予原作新的时代内涵,也让民族艺术画廊更加五彩斑斓。而对那些媚俗且粗糙的“急就章”,那些没有艺术个性与担当使命、缺少艺术发现与审美超越的重拍,我们只有“敬而远之”!
【小题1】关于名著重拍,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不忠实于原著,对原著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的重拍风招致的是“黄钟毁弃”与“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
B.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重拍时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对原作的人物和情节重新包装。
C.成功的重拍是一项创新的艺术工程,是创新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解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
D.我们盼望那些充满创新意识与艺术超越精神、赋予原作新的时代内涵的名著重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是(    )(3分)
A.一般来说,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创新价值。
B.判断文艺作品是创新还是伪创新要看它是不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
C.当下文学名著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D.当下名著重拍中出现的情感乱象、道德乱象、审美乱象,实质上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
B.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曹操的重新审视与公允评价值得肯定,能够以当代视野与时代情怀激活优秀民族文化。
C.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对民族忠信文化、道义文化、孝悌文化中精华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处理值得商榷。
D.名著重拍应该反映和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所以重拍中需要改变原著中的某些情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决定文人一生前途的科举考试,其内容自真宗以后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
“宋学”侧重于儒家学说的新建,不仅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而且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具体而言,“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家们时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两宋出现的“宋学”自然有着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根源。但出现以后它便时两宋文化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宋学”的核心是“新儒学”。儒学复兴表现为“崇儒”和“释孺”。崇孺,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基,文人学士当然也以儒学为正学;释儒,是指以儒学为本,特别是那经世致用的原则,然后再援佛道两家入儒,尤其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方面。这种思想上的新气象,必然也带来文化观念的新变化。
“宋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宋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时“天理”的自觉意识。这就是说,宋人重于把价值的终极基础从宇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转向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说句通俗话,宋人似乎在告诫自己:“要学会自己做主。”
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文人可以断言,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正像有的学者所论述的:“它以此创造了一种纽带,来联系社会和政治以及作为社会基础的自我赓续的地方精英和自我限制、不积极有为的政府。”这一现象也便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宋学”在两宋的突出地位,自然难以抹杀它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文化观反映在艺术上便是人文精神的张扬。首先明显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宋代艺术重视主体精神的表现,虽然这种主体精神还有着许多因素的限制,但相比较于前代确实有着较大程度的拓展同时,艺术功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前艺术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上,具有“宣教”之功。宋代也崇尚艺术的“宣教”功用,但这种功用又结合了艺术的形象化语汇(如“心念”)来获得。进一步,宋代画学注意到画有着“心印”的功用,黄山谷说得很清楚:“余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宋代出现了寄情山水、长于抒情的文人画萌芽。
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似乎关注更多的是士大夫文人。其实,在宋代,艺术既是士人们的行为,更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画院画家的一种行为,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后者而非前者。
画院画家深受“宋学”影响,自徽宗朝设立“画学”以来,开始时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也为儒家之学,这是“宋学”复兴儒家的直接影响。另外在画风上,北宋开始重视荒寒萧硫境界的表现,水墨山水画畅行,花鸟重境界,重幽情逸趣,多画败荷雪雁,枯搓寒禽,远离尘俗,表现出“宋学”的文化辐射。到了南宋,更加追求“形”之外的“理”,从重“形似”到重“意趣”。
【小题1】下列关于“宋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学”突破前代儒学们寻章摘句的学风,本质上不同于汉唐儒学们对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
B.“宋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是因为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
C.两宋出现的“宋学”与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息息相关,出现以后它又直接反作用于两宋文化观念。
D.“宋学”思想上的新气象表现为“崇儒”和“释儒”。即以儒学思想作为立国之基,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重义理和心性修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心念”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B.宋人注重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不断拓展艺术功用。
C.“新儒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对宋代艺术影响深远.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得到张扬。
D.“宋学”复兴儒学的直接影响,就在于画院画家开始对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而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则是儒家之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自真宗后,科举考试立论必须依据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文人学士不以儒学为正学则不能入闺科考。
B.“宋学”高度强调人对纲常伦理“天理”的自觉意识,强调自我的协调,从而否定了字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
C.宋代艺术创作主体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和画院画家,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不应过多关注士人们。
D.宋代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辐射到北宋画风上是重视表现荒寒萧疏境界,因此弱柳幽雀也应该常常入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
【小题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B.“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小题2】【小题3】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D.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D.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它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它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一样“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于在诗歌无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不过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小题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追求个性、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小题2】【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限。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于在诗歌无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一定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