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黛玉是什么样的人物典型
昊鑫
人们总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失败毕竟不是人人都愿意看到的,没有人是冲着失败而活着的,也没有人说我就是为了失败来到世界上的。
黛玉的形象从美学角度来看,她只是一种能欣赏不能生存的美丽。追求美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很多的女孩子身边有很好的男孩子,她们看不到,一直要追求感情上的浪漫,导致自己的失误。实际上,老百姓的一句话青年人往往忽视掉,那就是:“居家过日子。”
这句话从浪漫走向实际。爱情往往给人以很美丽的光环,但是这个光环却往往害了人的一生,男女青年去追求这个光环的同时,恰恰中了它的计,人要脚踏实地的过日子,就是看到这个光环后面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想对男女青年说的。宝黛的爱情成功的到底有多少,统计学还没有给出一定的答案。
林黛玉在身体上弱不禁风,在社会生存的观念上也是弱不禁风的,她的生存观念也同样要在与社会的抗争中最后惨败,不堪一击。
黛玉比宝钗缺少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她自己的身体条件就不健康。至于这种病态美,也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黛玉是幻想型的人,她对生活和爱情及至于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她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惜春说她:“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的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哪有多少是真的呢?”这里,惜春倒是看破了,可惜的是惜春她看得太破了,她走向了黛玉的反面,她对社会的真实性看得太透了,惜春是永远不会对任何男人有感情的,因为天下事哪样是真的呢!什么都假了,那只好到庙里去伴泥人去了。
林妹妹给人的形象是清纯而哀婉的。在大户中,破落人家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而她却是其中一支,她不但心胸不能比湘云,心计实力比不上宝钗,能力比不上探春,身体连惜春和迎春都赶不上,她本来有的一点地利也让宝钗给占去了,使得本来就很难生存的她,就更为实力派所代表的王夫人所不容。她弱的可怜,才高而孤傲,恰恰她忽略了很多细节,她对象宝玉身边的袭人可以说重视程度不够。这就是她没有像宝钗一样更能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她和宝玉把目标建立在虚无缥缈上了,她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宝玉与黛玉是两个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在平民中很难生存,因为他们清高,他们要么忘掉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要么被社会所吞噬,要么不被抄家当个寄生虫过一辈子。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也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除了愤世嫉俗以外,消亡自己以外,社会不会因为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改变他们的历史的轨迹。
自从《红楼梦》腾空出世以来,黛玉就成为众人评论的焦点,对于她的评论多半是个“情”字,但是“情”的概念不是独立的,人都说钱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人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者写她,除了对她的赞赏与同情以外,对她可能还赋予了另一种概念,和宝玉一样,黛玉的形象也有典型意义,这种意义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林黛玉的身体和观念在与社会的抗争中均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必将最后残败。
B.宝钗比黛玉缺少了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身体不健康,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
C.林黛玉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她对生活和爱情及至于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
D.黛玉和宝钗相比没有能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她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E.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有提高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才能改变他们自己消亡的命运。
【小题2】作者认为宝玉与黛玉是两个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他们清高,总以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而自居。
B.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
C.他们没有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D.他们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
【小题3】从宝黛爱情出发,作者提出年轻人在感情上要从浪漫走向实际,为什么?(4分)
【小题4】根据文意,黛玉形象典型意义的消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05 10: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 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E.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有审美属性。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小题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请简述。 (4分)
【小题4】试用文中的观点简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中钟声的多重涵义。(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重要的还是由社会和技术的要素所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关系中人的一方面。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个说法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和丰裕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住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匮乏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知足”,丰裕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厌求得”。
物质生活的享受总是人生的一种引诱。那么,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引诱会引起什么结果?在村子里,每一方田上都有着靠它生活的人。若是有一个人要扩张他的农田,势非把别人赶走不成。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人不向自然去争取享受,而在有限的供给中求一己的富裕,结果不免与人相争食。在中国历史上固然不缺乏刘邦、朱元璋之类的人物,但是每个人若都像项王一般,存着“取而代之”的心思,这个社会显然是难于安定了。没有机会的匮乏经济是担当不起这一种英雄气概的。刘邦、朱元璋究竟是亿万人中的幸运儿,不足为训;历史上读不到的是屈死篱下的好汉。这史实,这教训,这领悟,凝成一种态度,知足安分;一代又一代,知足安分地得到了生存和平安,谁能否认这是处世要诀?
从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的儒家思想,我们这位“万世师表”所企图的是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社会结构本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都可以是一种艺术。社会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我并不知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不发生兴趣的,他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懂农事的人。唯一对技术有兴趣的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的方法。匮乏经济讲求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前者已造成人类的贫穷,后者已造成人类的不安全。然而,在一个已经工业化的西洋的旁边,绝没有保持匮乏经济在东方的可能。适应于匮乏经济的一套生活方式,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是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主要还是由社会的和技术的要素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B.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是指中国已经完全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
C.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处境的“匮乏经济”转向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与两者匹配的价值观分别是“无厌求得”和“知足”。
D.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原先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生活方式以及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都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企图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被规定在某种身份中如何想如何做,这种结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B.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举动,墨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远不如儒家。
C.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就是指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住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
D.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来应对有限的资源;而丰裕经济则能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两者都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小题3】概括“知足安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①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②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③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④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网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⑤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最主要的表现是在青铜器造型的不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特点,形成互补,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C.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失,求诸野”是“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的最好阐释。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是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是大传统。
D.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

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国家的海洋需求源出于其海洋认知,主要关注海洋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价值。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越充分,国家的海洋需求就越理性。古代中国“闭海”就部分根源于认知不充分所导致的海洋需求理性化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经略产生的根源便是国家队海洋具备战略需求,且又拥有相应的能力来予以满足。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互动转化,国家通过海洋精确的谋划探索合理需求,并通过能力限度内的行动予以实现。海洋经略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国内现实产生的介入性变量(参见下图)。在不考虑客观环境的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洋需求越强烈,付出的能力也越多,对海洋经略的重视程度相应越高。

国家海洋需求与能力的互动图(理想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海洋经略的效果取决于海洋需求的满足程度,而需求的完全满足主要有两种调试路径:降低需求以匹配能力或提升能力以匹配需求。前者侧重于“自我限制”,后者则倾向于“自我开拓”。在这个层面上,海洋需求构成了海洋经略的目标上限,而海洋能力则是海洋经略的效用底线。在理想模式下,国家的海洋能力越强,国家的海洋经略规模就越大、周期也越频繁。就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而言,分裂时期沿海邦国对海洋的强烈需求通常要服从于能力的限制;统一王朝前期的海洋需求更为宽泛,同时也能凭借强大的能力得到满足;而统一王朝后期海洋经略的收缩则与国家能力的衰落成正相关态势。

海洋经略可能实现海洋强国的塑造,却无法阻止海洋强国的衰落。在不考虑客观环境的理想模式下,国家能够自觉实现海洋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可是在现实情境中,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趋势、地缘结构和秩序进程)往往深刻影响着国家对海洋需求的判断以及对海洋能力的使用,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塑造,也可能是消极限制。通常来说,历史趋势具有不可抗的变动性,地缘结构具有可靠的稳定性,秩序进程具有可抗的变动性。而国家的“积极回应”则是通过理性的海洋经略,顺应历史趋势、改善地缘结构、建构秩序进程。只有当积极塑造和回应同时发生,涉海大国才能促进需求与能力的良性匹配,实现向“海洋强国”转型。由于客观环境的三要素之间通过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因此,海洋经略作为介入性变量就要在平衡需求与能力的同时,结果有限,协调客观环境产生的矛盾。“海洋强国”必然要面临维系成本的边际递减效应,而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性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基础的消耗。客观环境的结构性矛盾重新加剧, 海洋能力与需求的匹配回归失衡状态,海洋强国也逐步退转到涉海国家。就古代中国人而言,更多还是结构性的矛盾,海洋经略没有对客观环境进行有效协调,从而使得国家的海洋能力与需求在失衡中同时衰退。

(摘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海洋需求事关国家生存发展,对海洋需求的判断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B.古代中国一旦海洋需求缺失理性,海洋认知就会不充分,随即出现“闭海”政策。
C.海洋经略源于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而国家的海洋需求则是基于对海洋的认知的。
D.海洋经略是一种平衡国家海洋能力和国家海洋需求之间的互动转化的介入性变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逐步论证了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所遵循的普遍性的历史逻辑。
B.文章论证海洋经略受到海洋需求和海洋能力的影响时,按照从事理到事实的顺序。
C.文章从客观环境三要素论证海洋强国的塑造,又从海洋经略论证到海洋强国的退转。
D.文章在论证时多次使用了像“通常来说”这类的插入语。使得论证更具有严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需求的满足主要有两种调试路径,选择哪种调试路径与国家的海洋能力有关。
B.客观环境三要素的可抗、稳定与否,与海洋经略和海洋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态势。
C.涉海大国转型为海洋强国,客观环境的积极塑造和国家的积极回应拥有其一即可。
D.海洋强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海洋经略在协调客观环境上产生的矛盾上的作用有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据说源于经孔子修订过的《鲁春秋》,但这一时期应从哪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传统上史学界就有分歧。最早划分春秋的是司马迁,他将其定在“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另有人严格按《鲁春秋》的起始年代划分,将其定在公元前722年。还有人认为,前说起始年代太早,后说嫌迟,应取东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为妥。后来,“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这里关键是要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内涵不清,外延就难以把握。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孟子•离娄下》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宋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说得更清楚:“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以上概括起来是两点: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应当说,这两点确是春秋的历史内涵。但还有一重要内涵被忽略了,就是改革。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线,无论是王室衰微,还是诸侯纷争,都与改革有关。在西周后期至东周的所有改革中,周的改革,尤其是“厉始革典”最重要,它是中国古代第一声封建春雷,对后来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具有决定作用。可是,“东周初期春秋说”却将周的改革排斥在了春秋之外,这是不应该的。笔者认为,春秋的开端还是以司马迁的公元前841年为准才科学,但其政治标志不能用“共和行政”,而应用“厉始革典”。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周的改革划在春秋之内,又突出了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周太子晋亦有类似的看法。他将后稷至季历划为一个历史时期,文、武至夷王为一个时期,厉王以后又为一个时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厉王十七年,即公元前841,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该年既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周进入封建社会从而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还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
(选自孙景坛:《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有删改)
【小题1】从作者观点来看,下列对“厉始革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始革典”是周朝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决定了其他诸侯国改革的方向。
B.“厉始革典”应该成为春秋时期的开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司马迁。
C.公元前841,这一年相继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D.从历史看,现有“厉始革典”,然后才有“共和行政”,而“厉始革典”在分期上更有典范意义。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把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还值得讨论。
B.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与外延都很重要。
C.春秋的历史内涵有二: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缺一不可。
D.“厉始革典”是周进入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并且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室衰微也好,诸侯纷争也罢,都与改革有关,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
B.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应该将之划到春秋之外。
C.综观全文,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史记》《孟子》《三字经》。
D.“春秋”这一时期从哪一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本文谈论了这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