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03:1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代的礼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高级。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它仅在北部的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则与俄罗斯相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 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 
因地理位置独特,所以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战略要地。自18世纪,俄罗斯在这里一直有海军常驻。克里米亚的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黑海舰队的出海口。2010年,俄乌签署条约,同意俄罗斯舰队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延长至2042年,此前租用的截止日期是2017年。
克里米亚半岛地处欧亚交通的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且也 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它曾是苏联对外经济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海上桥梁。拿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深水港来说,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将会缩短中国和欧洲之间贸易运输距离近6000公里,年吞吐量将达到1.5亿吨,直接缩短中国到北欧的运输距离近6000公里,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与亚欧***团通过决议,把属于俄罗斯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自治共和国,继续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人口近260万的克里米亚有占61%的人系俄罗斯民族,大约160万人,他们多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另外有60万乌克兰人,此外还有一些鞑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克里米亚共和国政府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还是使用俄语。
【小题1】下列关于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B.克里米亚半岛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具有经济发展优势。
C.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大约160万人,占克里米亚人口的61%,他们大多对俄罗斯有较强的归属感。
D.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出海口,俄罗斯黑海舰队常驻于此。
【小题2】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部与俄罗斯相连接,从地图上看,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
B.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C.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从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共和国,后根据前苏联的决议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D.俄乌双方在2010年签署的条约规定,俄罗斯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截止期从2017年延长至2042年。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多年来,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同土耳其帝国和欧洲列强进行了激烈斗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克里米亚同乌克兰地域接近,经济上共同性,二者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密切程度超过俄罗斯。
C.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俄军击败土耳其,将克里米亚纳入俄国版图,因此她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的嫁妆。
D.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年后,克里米亚半岛被苏联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豪”的社会与文化隐喻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现在已成网络上一个大家都心有默契的流行语,在这句流行语背后,“土豪”更已成为一个极具传播性的网络新词。不了解当下最新流行词的人,或者会无限纳闷:何为“土豪”?“土豪”为何这么火?
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因为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但现状的“土豪”,其含义已经彻底改变,这个网络词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土气的富豪”,它多被用来形容网络上的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
尽管如此,人们对“土豪”的态度,已不再像对“暴发户”等类似群体一样,进行简单的否定与鄙夷。现如今,人们对“土豪”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抱着土豪不放手”“我们做朋友吧”这样的自我嘲弄和相互之间的戏谑。
“土豪”与“高富帅”“白富美”等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对照,构成了粗鄙与精致的二元区隔。与此同时,它与“屌丝”则在粗鄙层面构成对应,在经济基础的坐标体系中,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所以,在我看来,“土豪”已经从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的一种直白写照,同时也涉及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
但从文化上,中国人一直并非真正的拜金主义者,对于文化、品位与素质的内心的认同还是很高的。正如我们现在在朋友圈内的相互戏谑,也都是以“土豪”相互称谓与冠名,最后大家会发现,“土豪”的说法满天飞,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承认自己是“土豪”。
从暴发户、煤老板到如今的“土豪”,这种称谓与群体标签,本质都是中国人内心与全社会文化内核中,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群体的一种抵制与鄙视。虽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但最终这种文化的习惯与传统,还是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我们做朋友吧”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嘲与社会表达,民众对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从的认同。
“土豪”这个革命时代的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已进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犹如回归到当年的那种状态。于是,“土豪”就成为一道有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社会裂痕。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通过戏谑与自嘲的姿态,进行了解构与新的建构。这也预示着,如果“土豪”显示出来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等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以及文化形态上的审美矫正和提升,那么,“土豪”的横行会是一种必然。
【小题1】下列关于“土豪”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土豪”曾经用来指称旧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为富不仁,压迫百姓,是革命的对象。
B.现在“土豪”已经成为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的写照,是某类群体的标签。
C.我们在朋友圈内相互戏谑,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承认自己是“土豪”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对文化、品味与素养的内心认同比较高。
D.在21世纪的今天,“土豪”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表达了中国人对这个阶层的否定。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人内心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群体的抵制与鄙视,所以“土豪”这个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在朋友圈里被用于戏谑。
B.在文化形态上,“土豪”“高富帅”“白富美”这些称谓属于精致层面,而“屌丝”则属于粗鄙层面。
C.在文末所述条件下,未来“土豪”的横行会是一种必然,那么土改和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有可能再次出现。
D.“土豪”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的明显,“土豪”这道社会裂痕让人感觉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革命时期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因此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成为他们的标签。
B.在21世纪的今天。“土豪”一词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隐喻着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等问题已进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犹如回归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那种状态。
C.土豪”现已成为一个极具传播性的网络新词,现状的“土豪”不仅指为富不仁之徒,更多被用来形容网络上的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
D.中国人一直并非真正的拜金主义,尽管我们在朋友圈内的相互戏谑,也都是以“土豪”相互称谓与冠名,但却很少有人会真正承认自己是 “土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当今,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纸质阅读将何以安顿?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其实,“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第二,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文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显得活泼、生动,也更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所以政府提倡“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雷达《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能够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阅读文化,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B.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碎片化、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压倒了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C.纸媒文章虽然规范、严谨,但想象力不足;个人空间、文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活泼、生动,更接地气,发表也更加便捷,但难免有些良莠不齐。
D.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但是,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则足以让一个民族担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让电子阅读显得相对更加轻松、愉悦、便捷,这样,必将挤压纸质阅读。
B.抱着一本书看是阅读,电子阅读,如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同样是阅读,只是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
C.新媒体让读者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直接影响作者的下一步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可以转变成为主体。
D.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那种细嚼慢咽的,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能考验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的严肃阅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冲击下的当前时代,纸质阅读的人数虽然减少,但由于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所以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
B.阅读形式的变化使当下的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则日渐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
C.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容易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得到答案, 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探寻、求索新知识的能力。
D.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问题比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对一个国家、民族影响更长远,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