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远去的邮驿

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车、船、牲畜)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一般是30 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公元630 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 多名, 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古代的驿路早已离我们而去,交织着繁盛与悲凉的邮驿历史仍停留在史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供后人回味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情景。

【小题1】下列关于邮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邮驿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废存亡,也直接体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B.邮驿在我国最迟产生于商朝,其功能以通信为主,融通信、交通、馆舍为一体。
C.邮驿给百姓带来苦难和沉重的负担,清朝佟凤彩曾上书皇帝,谈论到驿夫生活的苦难。
D.邮驿是官办、官用、官管的通信、交通机构,被称为国脉,在当时的社会十分重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邮驿比较繁盛的地方,如唐代,这里的邮驿很多,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B.唐代的邮驿一般是三十里一站,主要功用是通信,提供食宿等,而其中役夫的工作主要是传送公文和军情等。
C.处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的为迎接神话人物进京而修建的黄花驿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D.邮驿传递采用人力或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方式,如唐代诗歌“十里走一马”就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上插上羽毛的信件是重要信件,就像今日的加急快件,时间不能耽误,需要驿骑们快马加鞭,迅速送到目的地。
B.描写邮驿的文字中有对古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这些描写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C.敦煌的悬泉置是古代著名的驿站,1987年被发现。那里存有大量简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传递过程中的公文、书信。
D.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敦煌遗书中的书信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书信可以作为研究敦煌历史的史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3:2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德尔斐神庙铭刻着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警语。正是因为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现代人或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克服人类各种危机,需从这个根源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其追问和塑造的恰恰是人的灵魂。
首先,文学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建立自审意识要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隐喻着人类的进步,也隐喻着个人的成长。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了“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罪。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甚至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要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应该具有人类良知。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入睡了。
(摘编自叶廷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从认识人本身入手避免危机出现,而追问塑造人灵魂的文学大有可为。
B.真正伟大的作家思想深远,能用各种非凡手段让人们认清生存的真实境况。
C.《老妇还乡》中采用“精神围攻法”是为了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
D.人的思想情感矛盾和复杂,文学家对罪人的看法与历史学家或法学家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助人和识己两方面,阐述了为克服人类危机,文学家应承担的任务。
B.文章第二段以例证和引证,证明文学要以认识人性为基础,培养自审意识。
C.文章面向未来,从深、广两个维度,阐述文学应关爱生命,关怀深层人性。
D.文章结尾用隽永的语言指出:人类永远在认识自我,而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人类才能避免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B.魔鬼始终伴随《浮士德》主人公,隐喻消极的一面伴随人类进步与个人成长。
C.迪伦马特《物理学家》中的追问,启发观众反思人性关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D.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属于更高层次,是因其揭开表象让人看清生存境况的真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英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刷《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201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B.大数据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又容易被当成产品买卖,所以让人们心生恐惧。
C.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D.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有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B.文章从价值和隐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对于大数据,文章先交代其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本身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们不必因害怕而拒绝它,应该多加以观察和反思。
B.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C.大数据有时是冰冷的数字,有时是温暖的记忆,未来会是最有价值的商品。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是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高铁线路,不仅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也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璀璨的技术创新成果。
京沪高铁穿越黄淮冲积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的路段,沿线分布着大面积深厚软土层,相当于在“豆腐”上建高铁。因此京沪高铁的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100年的寿命期限内,一般地段沉降要小于15毫米,相邻两个桥墩的沉降差异不得超过5毫米。为此,京沪高铁创造性地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用深入地下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一行行、一列列桥桩来规避沉降。京沪高铁还采用了独辟蹊径的创新技术,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建设者采取了机械碾压等“人工沉降”措施,加快轨道下土层趋于紧密的速度,将国外高铁铺轨前三到四年的自然沉降周期缩短到18个月。
在京沪高铁项目破解的众多技术难关中,CRH380A那酷似“火箭”的别致车头,绝对是亮点中的亮点。车速越高,行驶阻力越大,空气动力在阻力中所占的比重也越高。经过大批技术精英夜以继日地研究和改进,“火箭”车头不仅拥有全球最快的速度,阻力更比上一代车头降低了15.4%,且尾部升力几近于零,在技术上实现了全面的超越。测试数据显示,阻力下降后的CRH380A列车,以300公里时速运行时,旅客人均每百公里能耗仅3.64度电,相当于飞机的十分之一。
接触网的送电能力是电气化高铁能够持续高速奔驰的关键因素。每段平均长度1.4至1.6公里的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水平精度误差允许在0.1毫米以下,而京沪高铁的实际精度达到了0.03至0.05毫米的世界领先水平,确保了列车时速300公里时受电的平顺性、连续性。接触网导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很高的导电率,被业界视为高铁牵引供电核心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向日本寻求技术引进被拒绝后,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自主研发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改进,第一批合格的铜铬锆合金高强高导接触线、超高强度铜镁合金接触线终于从中国人手中诞生,综合性能全面超越国际上锡铜和镁铜接触导线,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PHC接触导线。
京沪高铁是中国轨道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
(取材于涂露芳、孟为、王刘芳、刘宇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高铁技术领域,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国家。一条条蜿蜒舒展的巨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铁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向内看,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众多行业都因高铁机遇发展壮大;向外看,高铁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相关技术研发等大量优质投资机会。高铁崛起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质增效多有助力。
高铁降低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大动脉”畅通快捷,全面激发了资源要素流通的活力。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南北要素加速流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借高铁向内陆腹地延伸,有助于打破地理阻隔和利益藩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联通国际国内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疆域、更高效的环境下自由流通。
   。高铁不仅便捷舒适、运载量大、效率可观,节能降耗的“武功”也十分高强:每百人公里能耗仅为每小时不到6000瓦,是大客车的二分之一,是飞机的六分之一。因为其只用电,不用燃油和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量很低,堪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贴地飞行”的高铁扩张了既有“经济圈”,重新定义着市场的“边界”。比如,京沪高铁建成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两大经济区联系更为紧密,两大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将两大经济圈连接起来,使这个巨型的“【甲】”经济带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南北经济走廊”,很好地发挥了“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符合经济发展之道。一根根铁轨缩短了城与城、“圈”与“圈”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还是构建“一带一路”,高铁往来穿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有专家预测,中国的高铁建设将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构建更为广阔、更有潜力、更具活力的“大”市场。
(取材于《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标准”一词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能稍显“无感”,但提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3C认证”,多数人就不陌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认证标准是人们确认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标准、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标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标准,这些巨头就牢牢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道。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2015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30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
(取材于卢泽华的《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缩短路基沉降周期说明中国高铁建设者具有创新能力
B.文章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阐释接触网的送电能力
C.“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比喻,本体是指接触网导线
D.文中列举了许多具体详实的数据,提高了内容可信度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B.车头人均能耗全面超越高铁最低的限度
C.接触网导线架设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接触导线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
【小题3】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内容,在文中划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小题4】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下列词语填入原文【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哑铃B.项链C.棋盘D.扁担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各项对“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的部首是“辶”,部首共三画
B.轨道:“道”,用的是本义,意思是道路
C.发展之道:“道”意思同“大逆不道”的“道”
D.坐而论道:“道”在文中指空话,大道理
【小题6】根据“材料三”,关于认证标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标尺
B.确立标准的企业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C.中国企业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D.中国高铁标准已经被众多欧美国家广泛采用
【小题7】根据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乡绅到新乡贤
吴灿
在传统农业社会,常常以“乡绅”或者“乡贤”来称呼乡村中的精英人士。乡绅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结构有关。自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到县一级为止这一点基本上没变。县以下的乡村,其直接的管理事务都由乡绅来完成。能够担任乡绅这一角色的,通常是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威望以及文化修养的长者。这一传统的乡村自治方式,被称为“乡绅政治”。在国家意志传达到普通乡民的过程中,乡绅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这样的权力结构与当时的农业自然经济及组织能力是相适应的。传统乡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它直接于儒家思想提倡的“贤人政治”。从本质上来看,下层的乡绅政治是上层贤人政治的延伸。孔子认为,国家、家庭、个人这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在于道德,从个人道德的完善开始,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贤人政治既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也是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上层统治者一直提倡个人道德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但权力的本性也导致它无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真正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大概只有中国传统乡村的“乡绅政治”。
传统乡绅的底层出身,使得他们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察民间现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并进一步成为道德典范。这一套乡绅自治体制在小农社会和熟人社会中的运行效果良好,使得传统的乡村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状态。乡绅是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他们在改善民生和谋利桑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乡贤。
乡绅之所以能够被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是紧密相连的。换而言之,如果皇权的力量深入到了乡村,则乡绅这一特殊群体根本不会存在。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当代中国的农村治理实行的仍旧是自治制度。当代中国的基层政权设置已经下放到了乡镇一级。乡镇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对村委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是它不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使得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
新乡贤并不通过权威机构认定,也不由政府部门任命,而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他们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但又具有延续了传统乡绅的优秀品质。新乡贤从乡村走出,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取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之后,又以此回馈生养自己的乡村。他们不忘本,有担当,正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新乡贤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不忘本、有担当的新的社会群体。
B.传统社会中乡绅可以把国家意志传递到民间,要实现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需要依靠有乡绅参与的乡绅政治。
C.在孔子看来,治国平天下宏愿的实现基于个人道德的完善,而乡绅只能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来完善自身的道德。
D.乡绅能被政府、乡民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乡绅一方面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代表了当地乡民的利益。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乡村中有一定经济地位、社会威望和文化修养的长者常被称为乡绅,他们在改善民生、为家乡谋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作为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乡绅政治是真正能够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乡村治理方式。
C.乡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底层出身,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深刻地体察民间的社会现实。
D.在当代中国农村仍旧实行自治制度的背景下,新乡贤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群体,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乡绅就必须具备众所周知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直接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架构。
B.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比传统乡村社会的乡绅政治更为完善和有效。
C.贤人政治在传统社会是道德和权利管理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是理想中的传统政治架构。
D.传统的乡村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与乡绅的道德典范作用和我国古代社会实施的乡绅自治体制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