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5分。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2007年6月28日当地时间12∶38分,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成功,成为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
开平市位于广东西南部,人口只有68万,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75万,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散落在3060个村落中。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买地建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这一带作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开平碉楼因此成为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2001年6月,国家正式公布将开平碉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装”与“唐装”的完美结合
开平碉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等都融入其中。记者在碉楼里看到,在一些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上,装饰了龙、凤凰、麒麟等吉祥图案,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有着中式的门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精美的欧式花卉,也有中国民间的喜鹊报喜和春兰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专家将开平碉楼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从形式上来看,碉楼是一种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体,上面是西装,下面是唐装。当年社会不稳定,为了防匪患、防洪灾,开平碉楼将居住的功能、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进去,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融合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洋式建筑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它们由楼主和当地工匠自行设计和修建,不像学院派那样地道、规范,然而,正是它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乡村风味的洋式建筑。
华侨文化的历史遗存
开平碉楼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外,在室内陈设上,也有很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铭石楼,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很多“舶来品”,如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缝纫机等。
程建军所长说,开平1833座碉楼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风格各异、错落有致,从它们的材料、功能、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受西方个性张扬、观念自由的影响很深,当年开平的农民主动地把当时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带回家乡,最后产生了碉楼这种遗产,成为当时华侨文化的结晶。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大多带有被动的色彩,像香港、澳门等地保留下来的近代建筑,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开平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记载着近代社会转型中本地华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其居住国、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贡献。”张国雄教授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遥远东方的历史遗存。19世纪后期,美、加两国西部的金矿开采,铁路建设等都是它们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的华侨参与了这些重大事件,见证了美国、加拿大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历史。这段历史,在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这在世界历史领域都是罕见而弥足珍贵的。
(选自2007年6月23日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碉楼大量出现在开平的原因是什么? (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广东民众“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5分)
【小题3】“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评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报。下面是其中的两条,请结合文本,说明“开平碉楼与村落”可以根据哪一条标准提出申报。(6分)
①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②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4 03:2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瓜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绘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
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站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近代发现了汉朝基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店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也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刺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一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多有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撂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有许多只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丈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丈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小题1】对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考古发掘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严重的破坏。
B. 古代画在墙上与吊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了一些误解。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实际不符。
C. 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
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士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画只是,一些零块。
C.真正的唐朝入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其本人的。
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直影响到后代的。
B.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元朝才多有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这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在舞台上唱的剧本,后来有许多却只能在案头看。
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
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画也不精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与“戏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就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
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关隘(历史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可彼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桩桩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取材于易中天《历史总是让人惦记》,有删改)
【小题1】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国演义》较之于《西游记》只是“走调”而未“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
B.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它记述的就是历史,所以称之为“大话”。
C.《三国演义》因包含小说家的加工与创造,是没冠以“大话”之名而有其实的“大话”。
D.《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有大视野、大场面、大气势,因而属于“大话”。
【小题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可以因需编造的,而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则不可以编造。
B.作者认为,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相对来讲,历史家的话是比较靠得住的,而小说家的话是靠不住的。
C.人们要想弄清历史真相就必须读历史家的作品,要读历史家的作品就必须“硬着说头皮”,此外别无它法。
D.趣说历史,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性条件,那就是他首先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也就是要有文学感。
E.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讲述历史,只有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才可能使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小题3】说历史主要有哪三类说法?其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合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珠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已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如认“内圣”之德。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正因受、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苟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内外兼通。
B.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
C.“仁境”不及“圣境”,但也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更该具备化人之功。
D.“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
B.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C.本文从训和思想的层面论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
D.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B.《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
C.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D.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维是十分类似的。
一、“无理而妙”。由于人们对艺术的不合逻辑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见怪不怪,如果将艺术的眼光收起,而以逻辑的眼光审视,艺术的有悖常理则比比皆是,诸如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每句都是荒谬的。白发再长也不会达到三千丈,瀑布也不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花、鸟不是人何来溅泪、惊心?月光各处皆一样,又何来“月是故乡明”。奇怪的是,人们不仅宽容了这样的荒谬,而且极为欣赏、推崇这种荒谬。正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的“无理而妙”。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竟然用诗来比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含蓄,重在含而不露,空灵则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在这些方面,参禅与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所谓“参活句”,就是说,不可拘泥活句表面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禅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
三、瞬间顿悟。禅宗南宗讲顿悟。艺术构思讲妙悟。用今天的术语就是灵感。古代的诗评家对于这一点特别感兴趣,他们强调妙悟的突发偶然性,李德裕说:“文之为物,自然美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杼轴得之。”汤显祖也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可见这种妙悟是非理智可以把握的。这种情况与顿悟完全一致。妙悟是人最佳的精神状态,人的创造力在这个时候得到超乎寻常的发挥。就艺术创作来讲,首先是想象极为丰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其次是新意迭出,不同凡俗,正如皎然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别看悟只是瞬间的事,在此之前尚需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相当好的修养,没有相应的精神准备,悟的境界是不会出现的,而且悟之后仍需深造,作诗如此,参禅也是如此。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的实质就是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B.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十分类似。
C.妙悟的突发偶然性与顿悟完全一致。
D.“悟”虽然只是瞬间的事情,无需付出艰辛的劳动,但需要好的修养和相应的精神准备。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是“无理而妙”。
B.中国艺术推崇含蓄、空灵,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体现了禅宗的“参活句勿参死句”。
D.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一种妙悟状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宗与艺术思维十分类似,因为禅宗与艺术思维都是“无理而妙”。
B.在含蓄和空灵方面,参禅与作诗是相通的。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具有空灵的美感。
D.皎然所说的“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是一种妙悟状态。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这反映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用这样的电影去争票房、争市场、争所谓份额,无疑是文化上的“饮鸩止渴”。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对于娱乐内容来说,遵守审美底线和伦理底线几乎是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共识。对“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对涉及吸毒、盗抢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人格美化”,对违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善恶有报”的正义审判,对外表丑陋、行为丑恶的过度放大等,都触及电影的伦理和审美底线。电影从业者应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青少年特别是低幼观众的不良影响。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文化自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理应担起通过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引人向善向上的责任。看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名单,就会发现,这些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如果说人活着需要点精神,那么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我们的价值观担当曾经制约了观众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
所以,对一些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和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没有底线等现象,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一种清醒而审慎的批评态度。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挣钱,但更需要的不是趴着而是站着挣钱;电影是商品,但首先必须是一种有文化的商品。有观众说过,“我们爱电影,从来不是因为电影能赚钱,而是因为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也许这才是观众对中国电影最诚恳的期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本文所论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从《华氏911》、《海豚湾》到《海洋》、《亚马逊的眼泪》,国际上成功的电影作品,都注意挖掘精神层面上不同文化中共通的内容,表现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B.谢晋对民族电影艺术执着追求,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创造出了《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等好作品。
C.美国电影将价值观倾向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表层结构之下,既给美国带来经济利益,又推销了美国价值理念,营造了有利国家形象传播的“美国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
D.自19世纪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借鉴,逐步输入西方现代的技术、制度、价值观念,但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与亚洲其他社会,都普遍出现了向民族文化认同的声音。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都表明了对娱乐精神的理解,认为娱乐无罪,强调了“欲望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的合理性。
B.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错乱、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无底线等现象,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影响文化的自轻自贱,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
C.电影要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文化自觉,引人向善向上;电影从业者要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观众的不良影响。
D.国产电影要有份额和票房,但更要有对人性、人道、人格的足够尊重,对公平、正义、善良、美好的充分敬意及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多样化以及全球电影观众年轻化,使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也出现了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
B.如果一味地追求票房价值,忽视文化的基本伦理和审美底线,缺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国产电影的危机就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危机,还是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C.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大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可以说这些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价值观的“吸引力”及其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
D.如何给观众带来感动,这才是中国电影从业者最应考虑的问题;而这种感动不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是刻意渲染对财富、地位、奢华生活的向往,不是不加节制地刺激观众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