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定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 “大视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小题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 “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4 10:4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吴昌硕:金石之气
阳飏
①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同为“清末海派四杰”。何谓“海派”?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这一画派特点明显,个性鲜明,形成不拘一格的新型画风。
②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卿,初字香补、芗圃,还有一个颇具幽默的小名“乡阿姐”。后与父亲开垦芜园,其间不倦于金石篆刻,故号苦铁、苦铁道人。曾在江浙一带游历,以刻印谋生,故号五湖印丐。后友人送他一个古陶罐,故自号缶庐、老缶、缶道人。因怀念芜园生活,又号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在沪于役任佐贰小官,又自嘲为“酸寒尉”。由同乡举荐,得任江苏安东县令,一月即辞职,由此刻有“一月安东令”及“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印。直到晚年才用昌硕之字。因耳重听,故又号大聋、聋道人,又因只有三根病须,遂又号无须老人、无须吴。
③把吴昌硕的名、号、印顺序排列出来,基本就是他的生平简历。一位没有胡须的老人——要胡须干什么?吴昌硕画完人生最后一叶芭蕉,芭蕉遮面,睡着了。
④吴昌硕葬于浙江余杭县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有联:“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仿佛一张宣纸,湿漉漉的季节十里梅花墨迹末干。
⑤十里梅花一朵一朵,一会儿篆书隶书,一会儿行草。
⑥吴昌硕曾遍临汉碑,并以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他喜用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苍劲雄浑。
⑦吴昌硕学画较晚,他学画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曾找当时上海有名的画家任伯年学画,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怎么能画呢? ”任伯年说:“随便画儿笔就可以。”看了吴昌硕当场画的画之后,任伯年不禁拍案叫绝:“你的笔墨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
⑧吴昌硕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人绘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风格,他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⑨见过一篇吴昌硕儿子吴东迈所写文章,介绍吴昌硕笔下的牡丹,用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并伴以石头,吴昌硕说:“画牡丹易俗,画水仙易琐碎,只有加上石头,才能免去这两种弊病。”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牡丹水仙图,又信笔画上一块石头,说:“人家看了这块石头,也许会说是自画像了。”遂又题了一首诗:“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毫端水佩横。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
⑩他在古鼎拓本上画牡丹,花枝插在古鼎中,尤似美少年穿了件老戏服,不仅美,还是古香古色典雅之美。
⑾吴昌硕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色泽强烈鲜艳。他虽然常画牡丹,但更喜好梅花,有“苦铁道人梅知己”诗句。他作兰花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篆书笔法画成。画竹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菊花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且瘦的古瓶——给人感觉就是一长袍私塾先生模样。菜蔬果品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批杷、石榴等也一一人画,极富生活情趣。晚年常画藤蔓植物,藤萝、葡萄、葫芦、南瓜等等。“苦铁画气不画形”,篆笔梅兰,狂草葡萄,以书入画,金、铜、铁、石杂错堆砌,满纸金石之气。
【小题1】吴昌硕的画作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明吴昌硕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6分)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吴昌硕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贯穿于宋人生活中的繁忙景象。但冬夏揖别,秋去冬来,四季的花样年华在时间的秩序里却永无聚首之日,于是宋人把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让每一个好景致定格在一个瞬间里。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一年景”源于簪花。宋制:新进士赴闻喜宴时,要由皇帝赏赐鲜花簪戴。宋太宗在宴会上曾赐千叶牡丹给寇准簪戴,宋真宗也常常赐花给大臣簪戴,以示恩宠。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虽然品质层色渐次下流,不过,这正是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所致。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里写道: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挑担走街串巷者亦然。《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宋代女子还把应季的鲜花夹在书册中间,使之渐渐缩水为干花瓣,留作冬天簪发髻插花之用,宋人称之为“花蜡”。不过,干花易碎,亦不够鲜美,于是女子们仿制鲜花,称作“像生花”。“像生花”暗喻了一种努力对自然生命状态的模仿,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对自我与对自然外在的细腻体贴与平视。

“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欢,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来,“一年景”花冠便被热宠。然而,“像生花”也有贵贱之分。皇家花冠上的“像生花”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历代帝王图》所描绘的皇后服饰、仕女花冠恐怕是最昂贵的“一年景”了,最普通民女也恐怕只能自选力所能及的花料了。但宋人的花事,早已脱离了功利的羁绊,从皇家、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那份美丽已是每天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是一种全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呈现。“一年景”一直风靡至南宋末年。北宋靖康初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京城人把这种从头到脚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为“一年景”。

“一年景”在出土文物和宋画里更加风雅多彩。福建南宋黄升墓和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都出土了纹样精美的“一年景”丝织品。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都戴有高贵的头饰,梳高冠,插金钗银簪,罩金丝彩冠。依据宋人对“一年景”的热情追捧,彩冠上应该插满了四季的鲜花,不过除了金银财宝,鲜花已随墓主化为尘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这便是鲜花的可爱处,不留恋,不永恒。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引用了张盐远《画评》说: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应该说,王维早已将花中的“一年景”入画了,以此来宣泄他对自然的拥有,对生命的审美期待。

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转,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为被时间拉长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时间分割。每一天都有一生的丰满,每一瞬间都有四季的奢华。“一年景”便是宋人以审美之眼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是在刻骨铭心处生长出来的生命态度,是一曲人生的欢乐颂。

(摘编自李冬君的《宋人嘉年华》)

【小题1】下列关于“一年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景”是指宋人将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从而使每一个好景致都能够定格在一个瞬间里的“像生花”。
B.“一年景”是指北宋京城人以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以展示四季美景的穿戴。
C.“一年景”有贵贱之分。作为皇家服饰的“一年景”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非平民百姓所能及。
D.“一年景”是宋人的生活饰物,也是宋人的生活艺术,更是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真诚的生命态度和人生的欢乐颂歌。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像生花”即假花,它是为弥补鲜花和“花蜡”的不足而仿制成的,它暗喻了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
B.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这是因为百姓具有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
C.宋人爱花,不论贵贱,不分男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花价便宜,唯“数十券”而已。
D.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罩有金丝彩冠,都饰以“一年景”,也可能都在彩冠上插满了四季的鲜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的花事能够超越高低贵贱的世俗范畴,这是因为它脱离了功利的羁绊,它的美丽呈现的是一种全民的精神生活方式。
B.“一年景”能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例如,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C.宋人爱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启示我们,生命应该对自我和自然进行外在的细腻体贴和平视;它也告诫我们,玩物丧志,靖康之耻,就是明证。
D.美好的生命不能够被无限地拉长,也不能够任由时间分割,这是因为人生如四季流转,既有每个阶段的独特性,又有整体的关联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cy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高逆商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低逆商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小题1】下列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商即AQ(AdversicyQuotient),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方式,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
B.逆商是人们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逆商严格意义上说也是情商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获取成功既要有IQ,又要有EQ和AQ。
C.逆商主要表现在对被领导批评的反应上,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D.逆商的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他将逆商分为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等四部分。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控制感强弱不同的人在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会尽力改变环境,而有的只会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B.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的大小,高逆商者通常能够消除某方面逆境所带的消极影响,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
C.逆商低的人往往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他们在承担责任以及采取有效行动上往往不积极。
D.对待困境,逆商低的人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由此甚至会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而逆商高的人往往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逆商的规律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B.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
C.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有提高逆商,才会提高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D.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种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比如,某位名人在这棵树下悟道,某回学潮在这个角落起步,某项发明在这间实验室诞生,某对情侣在这条小路上第一次携手等等。比起校史上极其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这些蕴涵着感情与想象的“传说”,未免显得虚无缥缈,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漫步静谧的校园,埋首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倾听学生宿舍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或者“远眺”湖边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这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
如此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叙述,实在难以实证。所以,为了讲述老北大的故事,我选择了“回到现场”的策略。比如,同样谈论北大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五四”,我会对游行路线怎样设计,集会演讲为什么选择天安门,火烧赵家楼又是如何被叙述的等等感兴趣。至于史学家不大关注的北河沿的垂柳,东斋西斋学风的区别,红楼的建筑费用,牌匾与校徽的象征意味,北大周围的小饭馆味道怎样,洗得泛白的蓝布长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让我入迷。
于是,我进入了“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等,广泛搜集并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来。令我惊讶的是,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考虑到关于老北大的旧文寻找不易,不可能是众多八旬老人转相抄袭。唯一的解释是,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因而追忆者“英雄所见略同”。借用钱穆《师友杂忆》中的妙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生命之真。”一个人如此,一所大学也不例外:能被无数学子追忆不已的,方才是此大学“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政见不同而扭曲。
其实,“老北大”之成为众口传诵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于时光的流逝。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而抗战爆发北大南迁,更是个绝好的机缘。正因远离红楼,方才意识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才有心思仔细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面孔。
【小题1】作者认为构成北京大学“永恒的风景”的主要内容是  (不超过20个字。)
【小题2】写出作者感受北京大学的“脉搏与灵魂”的几个凭借点。
【小题3】作者和史学家讲述北大“故事”的区别是因为他的策略与众不同。其策略是
并且用    等内容关注北大。
【小题4】在文中作者还指出了在纪念北大一事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这个现象是     (不超过25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舜文化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孔孟传之于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小题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D.舜文化是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小题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A.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B.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C.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D.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