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移民的近现代历史(节选)
孔飞力
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17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表明,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家庭需要寻求新的谋生方式。他们因此选择了作出改变和进行迁徙。而为此进行的海外移民活动只是大趋势背景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缺少耕地的农业家庭会选择新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制品和经济作物,或者出售劳动力(通常是男性劳动力),这些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更有利可图的地区。不过,这种生存方式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而是让作为劳力的男人离开家庭进行劳动——可能是去附近的农场、相邻的小镇或更远的地方。在整个迁徙活动中,家庭一直是核心。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处在一个“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之中。“空间共同体”指的是“共同生活”,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位置。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不会因为他生活于千百英里乃至上万英里以外而受到影响。相反,“分开生活”却可能是指一个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个院落却过着各自独立的生活。“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家庭观念,既向上联系着祖先,也同时向下联系着后代。生产活动则打造了代与代之间的经济联系,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和提高家庭的生产力。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移民中更是如此。
相较于传统上认为人口压力是推动移民行为的重要因素,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当时的中国,人潮涌动,商业繁荣,各种市场关系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中国家庭都会自然而然地尝试抓住各种机遇。境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可以视作是对商业化的适应性行为。同时,选择留在农村家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仅仅是围绕在田地和灶台之间。他们细心地照料祖坟,举行各种传统仪式,过着一种远离现实的生活。尽管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被官方思想家和保守卫道士们称颂,但也不足以减弱人们对改变生活的渴望。数以百万的家庭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商业化和流动性。晚清时期,海外移民建立了很多机构来帮助他们适应这一改变,例如会馆、分庙、帮会以及输送资源和文化的走廊。
伴随着大规模的华人外迁,世界各地出现大大小小的华人移民社区。我们所说的“移民社区”是一个双边的有机体。它镶嵌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中间并承担起文化意义上的“走廊”的功能。
它帮助两个社会互通人员、资金和信息。即使是在移民已经拥有了稳固且不依赖于家乡的利益基础的情况下,它仍然会维持着他们与家乡和亲族的联系。其首要原因是利益因素,他们需要从家乡购买劳力,同时也需要将财富输送回家乡。另外也有文化上的因素,一个旅居的劳动者或者商人,可以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赚取社会资本。这种帮助和依附并不排斥与其客居地的非亲属或异乡人的合作,有时甚至会发展为双向的忠诚。维持利益基础就意味着要与家乡建立一个同时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在晚清的中国社会,这样的走廊纵横交错,进行着繁忙的资金、社会和文化输送。这些走廊可以被视作家乡的扩展,将人们的利益和情感延伸到很远的距离。这种连接既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它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将移民与他们出身的村落、宗族和乡土连结在一起。虽然他们生活在别的社会中,但他们依旧保留了他们在经济、文化和血缘上的归属。维持这样的“走廊”是侨居生活的本质。
(本文选自《华人的外迁及回归》,内容有删改。作者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全部。
B.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家庭的凝聚力。
C.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的地区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
D.维持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是移民生活的本质。
E. 一个移民社区的商人只能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
【小题2】关于“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会因为他生活的空间远近而受到影响。
B.“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起来。
C.“空间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
D.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家庭中尤其是华人移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小题3】为什么近现代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海外的现象?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4分)
【小题4】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开始形成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在面对新环境,华人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这个地区逐渐形成华工生活区。依据文意,唐人街在早期华人生活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7 12:1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小题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都需要高度重视。
B.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C.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中间出现的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不过是这种风气的一个归结点。
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已经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既不必像山涛那样在“宫阙”和“竹林”之间两厢和悦,也无须如向秀一般始离而后附。阮籍似的一面竭力冲破名教的网络,一方面得到“大将军”暗中保护的尴尬,也不必了。他回归到了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田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的转变,不仅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如同陈寅恪先生所说,陶渊明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佯狂任诞”。
当时的士人其实还有另外的精神栖居点和归宿,这就是佛教和道教。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同样可以让士人得到哪怕是瞬间的安宁。南朝由东晋而宋而齐而梁而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五易朝纲,对浮屠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梁朝之武帝萧衍甚至宣布佛教为国教,自己则三舍其身,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北朝虽然出现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但为时甚暂,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佛教在北朝的发展。只不过呈现的方式和归宗的旨趣,南北殊有别耳。
汤用彤先生说“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诚为不刊之论。而且北方当佛教受阻的时候,道教有了长足的发展。道士寇谦之被北魏宰相崔浩尊之为师,魏太武帝为表示尊崇道教,亲自为寇氏起道场,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当然佛道相较,则即使经历了毁佛事件的北朝,也还是释加的势力更占上风。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外,还要“禅林”和“道场”可以安顿自己。当然各种精神栖息之所,往往是互相交错的,而不是彼此无与,截然分离。东晋的清谈,特点之一就是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只不过玄风占有明显优势,所以王导才能够无所顾忌地调笑僧渊:“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而到南朝的齐梁之后,玄风渐呈被佛理吞没的趋势。儒道、儒佛、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撞击,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三教合一”的种子,在彼此初相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悄悄地埋下了。治史者或谓此一时期之玄远任诞傲狂之风,继之以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的坐大其间,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难免有失敬不德的乱世之目。
(摘自刘梦溪《从“竹林”到“田园”到“禅林”》,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由“魏阙”到“竹林”再到“田园”的精神巡游路向转变,既是生活道路的转变,也是个体生命的归宿和精神理想栖居之所的转变。
B.南北朝是佛教大行其道的时期,此一新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经历转变之后才找到的瞬间的安宁。
C.北朝出现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的武帝两次毁佛的举动,虽然为时短暂,但对佛教在北朝的发展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D.东晋的玄风,在儒道结合和玄佛结合之中占有明显优势,直到南朝的齐梁之后,才逐渐呈现被佛理吞没的趋势。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涛既沉醉于“宫阙”,又沉醉于“竹林”;向秀开始远离“宫阙”而后来又依附于“宫阙”,他们都没有摆脱名教的约束。
B.陶渊明从名教与自然的撕裂纠缠中走了出来,但他的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并没有佯狂任诞之意。
C.南北朝经历了东晋和宋、齐、梁、陈二百七十二年的时间,虽然五易朝纲,但当时对佛教的笃信始终未尝有变。
D.“三教合一”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当时儒、道、佛之间尽管在宗趣和义理上经常有摩擦和冲突,但总的来说相处得很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的玄远任达狂诞之风,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尚有风流余绪存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标志着这种风气的结束。
B.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为“南统”和“北统”。虽然“北统”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影响。
C.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精神之旅,在“宫阙”“竹林”“田园”之后,终于学会了用“禅林”和“道场”来安顿自己。
D.作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玄远任诞傲狂之风,后来被佛道神仙的超世间力量所取代,造成了社会的惯常秩序被颠倒瓦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文学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一个诗人造诣的高低,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关于新诗的“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就是因为它们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一。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概是其主要原因。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节选自《人民日报》1999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新诗的形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就是因缺乏内形式而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
B. 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验示,因此诗的内形式要比外形式重要一些。
C. 新诗的内形式包括体式、音节、韵律等;新诗的外形式则包括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
D. 诗歌“外形式”形成了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体之间的血脉联系。
B. 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和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自由。
C. 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外形式”建构,而对“内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
D.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可能是因为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没有达到新诗的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融合。
B. 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寄寓于诗歌的语言形式之中,只有能把握住诗的语言形式,你才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本质。
C. 诗人的人格魅力,只要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就具有诗的价值。
D. 我国的新诗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要得到长足发展,在改掉缺乏“内形式”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诗歌“外形式”,因为外形式是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不知“儒服”
①峨冠博带,长襟宽袖,近来重受青睐。前不久,百名专家呼吁北京奥运采用“汉服”,同时声称“要立法让大伙全部穿‘汉服’”。4月23日《河南商报》报道,开封市长宣布支持“满城宋装”的“倾城计划”,并且说:“为了推行宋装,我想我会带头穿。”看来,古代衣冠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②这让我想起孔子不知“儒服”的故事。《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③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鲁哀公尊重他,以为他穿着的就是“儒服”。这似乎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既然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中国人当然就应当穿“汉服”、“宋装”;既然和尚穿袈裟、道士穿道袍,儒家学者当然也应该穿“儒服”。如果用开封市长的眼光看,孔子不但应该穿“儒服”,而且应该“带头穿”。可是,孔子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他____说自己穿衣服一贯入乡随俗,不是“儒服”,______________特别申明,自己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儒服”。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先生如此特别申明,其中三昧,颇堪玩味。
④孔子不知“儒服”,而且,对古代衣冠也不感兴趣。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衣帽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一种“符号”,那么,以复兴尧舜之治为己任的孔子,肯定会对尧舜衣冠特别关注,热心倡导。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鲁哀公想知道舜戴什么样的帽子,一连问了三遍,孔子却毫不理睬。鲁哀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回答?孔子说:古代王者衣冠朴拙,蒙头绕颈,并没有什么讲究。是他们“好生而恶杀”的政治品格,给天下带来一片和谐景象。“君不问此,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在他看来,古人穿什么衣裳戴什么帽子,不是后人需要特别了解的问题。不去研究尧舜之治的成功之道,却去关注舜戴什么帽子,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
⑤孔子不知“儒服”,但是,并非说孔子对衣服没有研究。相反,孔子很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论语·乡党》篇就有专门的心得。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说:“穿的衣服怎样配颜色,他也很有眼光。现代的女裁缝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则配黄面子。孔子在衣裳上,也小有发明之才。他盖的被子超过他本人的身长一半,这样好免得脚冷。为了方便做事,他要右袖子比左袖子短。”不过,孔子不主张追求时髦,对华装丽服不羡慕,对破衣烂衫不歧视。他反对衣帽取人。《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然则夫章甫、屦、绅带而笏者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他认为,衣服的品格,不能等同于人的品格。一个人穿的衣裳高档,不等于他的品格高尚。他的学生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一点也没有什么不自在,他感到很欣慰。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钱穆《论语新解》解释说:“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当年大红大紫的慕绥新,从衬衫、领带、西服、皮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到头来证明不过是个大贪官,可谓鲜活例证之一。
孔子不知“儒服”,所以,儒家学派流传一千多年,没人能穿上“儒服”。《清诗话》下册有钱泳《履园谭诗》,记亡友蒋敬斋轶事,说:“敬斋名溶,长洲诸生。年二十许,辄喜讲道学,言语坐立不苟。尝自制寝衣,长六尺余,本《论语》所谓‘长一身有半’也。余笑谓之曰:‘古之寝衣,似即今之衾被,恐泥古太甚。’敬斋愕然曰:‘吾过矣,吾过矣!’至于下拜。其风趣如此。”可惜,今人只肯闹蒋先生这样的笑话,却绝不肯像蒋先生这样认错。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由于 才会C.不仅 而且D.一边 一边
【小题2】第④段画线词语“舍本求末”的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⑤段论述,请概括孔子关于衣着方面的观点。
【小题4】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
【小题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述孔子不知“儒服”的典故是为了批判现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汉服热”。
B.本文第③节中孔子“特别申明”自己不知“儒服”为的是强调自己不穿儒服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有儒服。
C.文中大量引用文献典故,论述了孔子不知“儒服”的背后是重视实际意义不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精神。
D.文章最后一节里的“笑话”是指开封市领导不了解服装文化的内涵而附会其意导致犯下低级错误。
【小题6】本文针对的是哪一种文化现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