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恐龙也有青春期
(1)古生物学家常常对恐龙以何种方式能长成这么巨大而备感迷惑。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就像今天的爬行动物,终生不停地生长;另外一些专家推测,它们如同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研究者们最近证实,霸王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这期间它们生长速度很快。但它们远比科学家认为的死得更早,霸王龙“苏”只活了28岁。
(2)霸王龙是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科学家们十多年来发现了更为完整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展现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生活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苏”,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 。对其肋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苏”是一只活了28岁的恐龙,“苏”在死去的9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生长,科学家们还无法得知“苏”的性别。
(3)持续不断的发现的恐龙骨骼使得科学家们得以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如同植物学家利用树木的年轮来计算树木的年纪一样,古生物学者也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以揭示它的年龄。所谓骨骼年轮是动物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以往的研究常常是基于那些承受重量的大骨骼。但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所以研究小组从那些不承受重量的小骨骼下手,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将这种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4)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恐龙标本的寿命都在2岁到28岁之间。他们推算霸王龙在到达18岁成年期的前4年体重会长1~6吨,这就是它们快速生长的青春期,在那之后它们可以再活上10年。
(5)研究小组得出结论,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最快的生长期。
(6)恐龙庞大的身躯给它带来了问题。约翰•赫金森说:“随着身体越长越大,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也许受到了影响。”体重轻一些的幼恐龙也许能以时速40公里的速度奔跑,但当它们的体重达1000公斤时,它们就跑不了那么快了。它们的捕食能力会受到巨大体重的影响,既然如此,它们又是如何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的呢?这仍有待科学家们日后进一步研究。
【小题1】下列有关“恐龙青春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霸王龙就像今天的所有爬行动物一样,有一个快速生长期,一生都会不停地生长。
B.因为恐龙有一段身体快速生长的青春期,所以它的寿命大多不会超过28岁。
C.霸王龙在14岁到18岁之间会有一个快速生长期。这期间,它的体重会长1~6吨。
D.霸王龙在巨型恐龙当中有着时间最长的青春期,因此它生长最快,体型最大。
【小题2】下列关于“恐龙骨骼研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恐龙骨骼的年轮来揭示恐龙的年龄,这和植物学家研究树木年纪的方法是一样的。
B.骨骼年轮研究是指研究承受动物重量的大骨骼内一些以年为单位沉积的矿物质。
C.大骨骼化石有年轮记忆。但是,霸王龙的大骨骼化石往往是中空的,一些年轮已经丢失了。
D.科学家们将恐龙骨骼研究方法用在了短吻鳄和蜥蜴身上,他们发现可以准确地测算出它们的寿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虽然它只活了28岁,但它的年龄应该更大一些。
B.霸王龙的奔跑能力与它们的体重成反比,体重越轻奔跑越快,体重越重奔跑越慢。
C.霸王龙庞大的身躯决定了它有着超强的捕食能力,使它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而生存下来。
D.由于恐龙离我们时代遥远,研究起来很有难度,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研究会有新的突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2:1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谢冕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选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诉讼” “议政” “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 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 “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 属于论辨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 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看,我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客、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髙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C.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0世纪初,西方素描被引入中国的造型学领域,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山水、花鸟画还可以保持原有的造型特征,而传统人物画原有意象造型法逐渐转向写实技法,其中素描教学法的引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绘画造型学角度考察,白描和素描分属东西两大绘画造型系统,两者在描绘物象达到造型目的方面有着共同作用,但两者所秉持的理法精神不同,进而两者的审美取向大有异趣,素描与白描无论在视觉方法、表现方法、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早在20世纪中叶,进行中国画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讨论时,画家们对素描可以作为中国绘画(主要是中国画人物)的造型基础的观点大体上无异议,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平衡素描与中国传统造型基础----白描的关系。一些画家从中国画传统造型基础特点考虑,对中国传统白描与西方素描,从概念到形式都进行了比较分析。

传统画家潘天寿先生指出:“我国向来称为白描的一种画,就是用毛笔墨线勾描对象的轮廓,作为绘画的大结构,是画的骨子,也可以说是尚未填彩的画(填了色就是绘画了)。我一直觉得中国画造型基础的训练,不能全用西洋素描的名称。但是在讨论教学方法时,有人说素描也可以画白描、双勾,因此中国画造型训练的课程名称,也可以用素描二字。”潘天寿从概念的角度把传统的“白描”与“素描”加以比较,他的用意还在于解决当时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分科的造型基础教学问题,他本人以花鸟、山水画见长,而当时浙派中国画人物画正在探索阶段,一味追求西洋素描的技法,用笔墨作为表现形式,这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矛盾的。而山水、花鸟画笔墨形式可以独立成章,可以不画西洋素描,山水、花鸟画造型更重中国固有的哲理,而不注意更多的科学观测方法。故而,潘天寿反对“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西洋素描就是享写自然利学的方法”等论断,但就现代中国画人物画造型训练而言,素描在造型基础训练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有深厚西洋绘画背景,精通西洋素描画法的画家们,在肯定中国画传统造型基础的同时,对素描的理解有着更宽容的态度。舒传熹先生早年留学德国,深谙素描技法,而回国后又醉心于中国画的创作,人物、山水、花鸟都有独特的面貌风格,他认为:“在我们中国,虽然起先没有素描这个名词,但这一绘画形式仍早已在在了的。我们古代叫‘线描’‘白描’或‘双勾’,草图叫‘粉本’,从性质上讲与西洋的素描没有两样,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只不过是素描形式方法有所区别罢了……”显然,从性质与表现形式上,舒先生认为素描与白描是一样的,他如此理解是因为他经过长期素描训练造型的实践,并未考虑中国画造型方面的分科因素,是单从造型学的角度去理解素描,把素描视为与传统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训练的白描有同等性质的概念,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

(选自汪荣强《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描法的传入,瓦解了意象造型法在我国传统画造型领域所占有的优势地位。
B.我国的传统画也可以将素描作为造型的基础,早已就成为画家们的基本共识。
C.潘天寿虽认可素描能画白描等,但不同意“素描”为中国画造型训练课名称。
D.在舒传熹看来,素描与白描的区别基本上是属于名义上的,而非本质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大体为总分式结构,先整体介绍两大系统异同,再深入分析具体差别。
B.针对两大系统艺术表现力的问题,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
C.作者指出潘天寿之所长,是为了有效地论证素描之于中国传统画的局限所在。
D.对于舒传熹观点的评述,作者除分析了观点产生的根源外,也表明了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的造型不太注重科学观测法,跟中国人独特审美取向密不可分。
B.传统中国画自有其造型特征,过多吸纳素描技法势必导致不伦不类的情况。
C.素描在国画人物画训练中效果显著,这也是人物画造型法更注重写实的原因。
D.虽然素描属于西方绘画系统,但是在国画造型法方面我们也依然可洋为中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化从理想型文化转向世俗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了闲暇。闲暇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是和工作相对的,闲暇时间是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它属于现代中国都市生活中的社会时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间的出现,首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其次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劳动制度变化有关。如果我们把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加以比较,可以发现,过去劳动时间比闲暇时间更重要,但现在的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各种公休日,已经使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过去工作是中心,好好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如今努力工作,好好休息,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量闲暇时间的出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闲暇时间里,除了饮食和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时间已经被娱乐活动所主宰。和具有宗教传统的其他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世俗的现世精神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休闲性的文化活动。
但当闲暇时间占据重要位置时,一种时间的压力也就形成了。这一种心理的时间压力,它以物理时间表现出来。在一个时间紧迫无暇休闲的状态下,人是不会有任何怎样打发时间的疑问的。但当时间变得充裕而不知该如何度过时,时间就具有一种心理的压力。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对所谓“找乐和逗乐”的文化动向深感不安,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闲暇的时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于是,无聊也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应运而生。从个体角度说,无聊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种选择的要求,即通过对某种活动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无聊状态。心理学实验表明,感觉刺激剥夺的状态是一种极其难以忍受的状态。这表明,如果人的心理机能在闲暇时间压力给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带来的某种需求,某种把文化活动向休闲娱乐方向转变的必然倾向。文化接受者(受众)对文化生产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于理想主义文化中那种激情的工具主义的文化,而是需要更加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因为闲暇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充分的放松和享受。这样一来,闲暇时间的压力,就转化成一种对消费行为类型的压力和强制。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那种以精神的超越的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显然已经不能作为基本形态而存在。一言以蔽之,闲暇的时间压力最终转化为对世俗性、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需求。
(节选自周宪著《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小题1】关于“闲暇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闲暇时间是指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它在现代中国生活中的社会时间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科学发展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劳动制度变化,这两方面带来了闲暇时间。
C.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相比,在过去是后者更重要,而现在的情况是前者变得更重要了。
D.闲暇时间大量增加,使我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并由此导致了我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小题2】关于闲暇的时间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当闲暇时间占据重要位置时,人们就产生了怎样打发时间的疑问,时间就具有了一种心理的压力。
B.当时间变得充裕而不知该如何度过时,无聊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就应运而生了。
C.闲暇的时间压力,给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带来的是游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D.闲暇时间的压力,使过去那种以精神的超越和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已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闲暇时间里,人们已经完全被娱乐活动所主宰,世俗的现世精神把人们引向休闲性的文化活动。
B.出现所谓“找乐和逗乐”的文化动向,正是闲暇的时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人们没必要对此感到不安。
C.闲暇充分放松和享受的基本性质,决定了闲暇时间的压力,必然转化成一种对文化消费行为类型的压力和强制。
D.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了闲暇,这自然使人们抛弃了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