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小题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小题2】(小题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3 10:4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董仲舒之“数”
王传林
①“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被《周易》《老子》《荀子》等作品予以理论化。时至秦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作品对“数”与“数字”也颇为钟情,董仲舒更是将“数”与“数字”大胆地运用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从而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值得多维探寻。
②“数”作为存在,是一切存在之定在的敞开与涌现。当“数”成为人感知与思考的对象时,它便有了被抽绎与量化的可能,从而使其与存在本身相分离,继而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
③继轨前人,董子提出“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等。在他看来,万物之中存在“数”,天亦存在“数”。或曰,“数”作为存在拥有物自体隐存的幽暗与形上之天所涌现的神秘,由数至数字的过程则是试图摆脱幽暗与神秘并使之明朗与清晰的过程。在董子眼中,数字是最纯净、最明晰和最抽象的定在,从而凡物皆成可度量、可重复或可显现的图式;同时,数字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拥有言说的力量,拥有建构理论世界的力量。简言之,“数”作为存在之定在向人揭示宇宙的图景与结构,其中蕴含着天道、善与美的敞开与涌现。
④人是“思”的主体,“数”是“思”的对象;人在思时通过数字符号面向存在。董子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由“一”推演出“二”(阴阳)、“四”(四时)、“五”(五行)与“十”(十端);同时,他又以“五行”配“五常”,以“四时”配“四政”。值得指出的是,董子认为“十”具有圆满性、人伦性与道德性。由“一”至“十”,“数”完成符号化推演。数的符号化意义则在于数字被引入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董子意在为现实伦常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建构寻找形上依据并试图解决其合法性的问题。
⑤董子语境中的“数”之于一切存在是一种尺度——价值尺度。董子认为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一切规则皆有定数,而且不可违反;否则,即便是皇帝也会受到“天谴”。在董子那里,“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因此,“数”成为“君权天授”理论的凭证。可以说,数的存在使天、人、政三者之间有了同质与贯通的基础,也使得王者可以按照数的尺度去看待一切客观存在,进而得以完成伦常制度与政治架构的设计。
⑥董仲舒用数与数字来解构一切存在(包括人自身),他建构了系统的数字诠释学,提出了颇为典型的诠释范式。其中,以数释天是形上依据,描绘的是自然图景;以数诠经是理论源泉,描绘的是历史图景;以数解人是基本环节,描绘的是身体图景;以数统政是理论旨归,描绘的是政治图景。
⑦“以数统政”是理解其数字诠释学的关键。董子认为“王者制官”是通过“条天之数”与“备天数以参事”来实现的,其要旨是“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简言之,通过“人副天数”与“官制象天”,“天数”得以向“人”与“制”扩展。或曰,现实政治制度的内在理性应该源于天数,否则将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董仲舒那里,“数”既是存在之定在,又是存在之符号;既是存在之尺度,又是他数字诠释学的基础。
B.董仲舒用“数”与“数字”解构自然和社会,赋予了“数”与“数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
C.董仲舒为君权寻找合理性,“数”既是“君权天授”的依据,也是能够超越君权、制约君权的力量。
D.在董仲舒那里,“数”的存在使天、人、政之间有了同质与贯通的基础,“天数”得以向“人”与“制”扩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的概念出现很早,其范畴在历史发展中被不断拓展和丰富,具有了丰厚的意蕴和价值。
B.“以数统政”是董仲舒数字诠释学的关键,也是董仲舒数字诠释学的理论旨归,描绘的是历史图景。C.作为人感知和思考的对象,经过抽绎和量化后,“数”便与存在本身相分离,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
D.“数”是幽暗而神秘的定在,数字则是纯净、明晰、抽象的定在,能够揭示宇宙的图景与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董仲舒之前,“数”就已经被理论化,而董仲舒则把“数”推演成为明朗、清晰的数字。
B.董仲舒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把数字引入到了人伦、社会和政治领域。
C.“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包含着以数解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董仲舒诠释范式的基本环节。
D.董仲舒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如果违背人伦、社会、政治之“数”,就会遭受惩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实?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你就太天真了。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声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然而,安德鲁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作者也因为存在学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明。
然而,201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及同事随机选择了1700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些父母接受了呈现事实的各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结果无一有效。不仅如此,这些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
心理学家对此有一套解释。在日常的沟通中,人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产生怀疑。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解释说,尽管人们可以对一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甚至,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以是持续性的。对于已经接受了错误信息的人来说,让他们回复到从未接触过的状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肯定理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基于这种理论,奈恩正在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纠正错误信念:不是着眼于告诉人们正确的事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说,他已经发现,如果先让人们回忆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再让他们去接触那些意见分歧很大的话题,比如气候变化,那么人们就会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然而,不可能每次在纠正人们错误认知的时候先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对此,奈恩给出的是另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围绕埃博拉病毒,非洲出现了许多谣言。有人认为这种病毒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认为它是西方人士带入的。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种相对耗时但也许会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但愿这是一种良法。
【小题1】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逆火效应”的一项是( )
A.2008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的传言在短信圈大量转发,四川省农业厅发布辟谣公告,却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滞销。
B.2010年2月,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尽管有部分人不相信,但还是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躲避地震”。
C.2011年3月,日本福岛因大地震而发生核泄露,有人在QQ群称食盐中的碘可防止核辐射,尽管媒体和专家解释这毫无依据,可还是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抢盐潮。
D.2014年,在微信群里疯传牙膏底部的颜色条表示它的天然或化学成分含量,许多入在看过电视解释两者毫无关联后,反而到超市购买时更青睐绿色条的牙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人们的错误接受,正面呈现事实的辟谣措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研究人员看来,这可能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
B.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显著的依据提醒听者,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相信它是真诚可信的,并在此前提下去理解它。
C.在奈恩看来,那些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的家长和那些政治家的支持者,虽然涉及领域不同,但对正面纠正信息的反应都不是令人欣喜的。
D.奈恩正尝试一种不同常规的辟谣方式,即纠正错误信念时,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那么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时或许会变得更加开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恩选择孩子在17岁以下的父母作为干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高。
B.奈恩针对非洲围绕埃博拉病毒的谣言所提出的另一套方案,正是基于“逆火效应”和“亲其人,信其道”的心理原理,让当地人更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C.已经接收错误信息的人,想让他们回复到未接触过的状态,不是毫无可能,但鉴于错误说法在人脑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种“清零”会非常困难。
D.谣言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各国政府在辟谣时只提供科学事实以澄清真,相或采取强制措施打击传谣者,未必是有效之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壁画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图案装饰。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有明显的走向脉络。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分为西汉前期的初始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以表现仙界天堂、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朱、紫、绿、黄、黑、赭石等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很有代表性,采用壁画、透雕、彩绘等多种手法。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壁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广阔。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集中于陕西省,西安是唐朝多代皇室贵族墓葬集中地。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室壁画是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所绘人物神态安详,生动传神,艺术水准较高,绘者有可能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专职画家。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狩猎图》构图别致,场景显赫。壁画中城墙、阙门的画法已初步具备了掌握透视的能力,运用十几种颜色浓重设色,画面色泽鲜明。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的“院体画”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缔造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两条不同风格的卷轴画道路。这一时期比较重视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地区的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从总体风格上,此时的墓室壁画看重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
元代的墓室壁画随时代画风的变化而变化,花鸟山水以水墨画的技法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反映了元杂剧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
【小题1】关于“墓室壁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
B.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是人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
C.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等丧葬观念影响,形成了壁画图式系统。
D.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均受到某些地表建筑壁画的影响,题材内容不断变化,发展方向明显。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达不属于墓室壁画技法的一项是( )
A.在形象的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在处理山峦、云气、植物时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B.在涂有白粉的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多种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综合运用壁画、透雕、彩绘等手法。
C.将初步掌握的透视能力的画法运用到描绘城墙、阙门上,运用色彩丰富的颜色浓重设色,使画面色泽鲜明。
D.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作画时运用水墨画技法,重视形神兼备,在审美品格上呈现简淡野逸的特点。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得到丰富并延续发展,洛阳地区一直是创作中心,绘画水平代表着此时期的主流风格。
B.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云集于西安一带,专职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壮观、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C.宋代的墓室壁画总体风格以写实为主,线条不够细腻,制作不够精良,这是由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壁画造成的。
D.明清墓室壁画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但画手、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明显倾向民间,最终消失在民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中国嫦娥启程奔月
嫦娥一号由结构、热控、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和数据传输、定向天线以及有效载荷等九个分系统组成。其中有效载荷搭载8种共24台件月球探测仪器,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任务,其他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的保障系统。
与一般的人造地球卫星只需同时进行两体定向不同,嫦娥一号的探测目标是月球,所以不仅要保证其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对准月球,卫星上的太阳电池翼对准太阳,同时还应将它的定向天线对准地球,从而使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把自身工作状态的信息和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及时发回地球。由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空间位置随时都在改变,而且比较复杂,三体定向技术上的难度很大。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采取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以满足遥感探测的需求。
经过研究发现,月球在短波谱段辐射比较均匀,这表明如果观测月球的紫外谱段,月面明暗反差会有所改善,也就是说能够“看”清楚月面大部分的地形地貌。因此,嫦娥一号采用紫外敏感器作为眼睛盯着月球,一旦发现嫦娥的正面不对着月球,就会随时作出调整。
当嫦娥一号绕月正常飞行时,其太阳电池翼吸收阳光。当嫦娥一号飞行至地球的背阴面时,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其热控制分系统能够根据之前收集的热量进行适当调整。当卫星进入月食环境后,真正考验热控制分系统的时刻到了。由于须经历长达5小时的寒冷环境,科研人员在热控制分系统中采用了导热管技术,这种特殊导热管可以把发热量大的仪器的热量传导到不发热的仪器上,使冷热面的温度得以均匀化。当用蓄电池给嫦娥一号提供能源时,其产生的多余热量可以通过导热管散布到卫星的各个面,这就使蓄电池的温度得以控制而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搭载了一台CCD立体相机和一台激光高度计,联合完成绘制月球立体地图的任务。月球南北纬70度以上的南北极地区光照较弱,立体相机很难得到清晰的图像,但激光高度计在南北极的探测点足够弥补了CCD相机的不足,从而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迄今为止,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从未在探月过程中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微波遥感技术,所以嫦娥一号上的微波探测仪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遥感装置,以实现对月球表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为了能够接收从遥远的嫦娥一号上传来的探测数据,地面系统建设了两座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空间探测地面站,即密云地面站和昆明地面站,拥有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接收能力最强、能够完成深空探测卫星数据接收任务的50米天线和40米天线。通过这两个天线接收嫦娥一号发送回来的所有探测数据。
嫦娥一号特意携带了30首由公众投票选出的中国乐曲如《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不忘向人间播放这些优美的旋律。不过这些乐曲信号不能直接听到,只有通过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处理,我们才能够清晰地欣赏到这些从嫦娥一号传来的天籁之音。
(摘自《科学世界》2007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嫦娥一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由九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主要都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任务。
B.嫦娥一号采取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式,使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在限定时间内把自身工作状态的信息和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及时发回地球。
C.嫦娥一号的热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导热管技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D.嫦娥一号采用紫外敏感器来观测月球的紫外谱段,以便随时对自身的位置作出调整。
【小题2】(小题2)依据原文,属于嫦娥一号最关键技术的应该是()
A.微波探测仪B.热控制分系统的研制
C.三体定向D.激光高度计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其他人造地球卫星一样,嫦娥一号在三体定向技术上遇到很大难度。
B.以往人类探月活动从未获得过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
C.热控制分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嫦娥一号在月食环境中保持温度平衡。
D.由于从未装载过微波遥感装置,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对月球表面的探测始终未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