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人杰鬼雄(节选)
梁衡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从本文看,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第6小节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结合全文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6:5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文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在中国文化中,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会被物控制住。《管子·心术》亦云“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人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随着科技的发展,受“科技万能”思想的影响,人类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贪欲,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异化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这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也使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包容万物。天地又是非常诚信的。《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人也要诚。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先于西方文化产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B.西方传教士将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回欧洲,引发启蒙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启发人们不做神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
C.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本,即决定人命运前途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人内心是具有美好品德的,修身就是要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德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外物所控制,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B.“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本主义”异化,使人类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天地万物。
C.中国文化强调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人类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D.天地包容万物不因喜好而偏私,四时有规律地更替不因喜好而偏废,这是天地以诚待人的体现,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美好品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这种精神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C.“以人为本”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决定一切,自然万物都要听从人的主宰。
D.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修身,古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治家理国,都是以自我修养的完善和提升为根本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美媒: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
10月8日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67岁的白俄罗斯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以表彰其一生的杰出贡献。这位《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战争中没有女性》等作品的作者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认可。
文学奖是授予那些有创作才华的人。但是,公众对获奖作者随之而来的痴迷是否健康?我们的冲动似乎为这种将作家变为明星的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追逐的不是书,却是作者。
一本书作为一部受推崇的、完整的作品应该是独立的,不应有作者的生平介绍或附页。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1968年一篇题为《作家之死》的文章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观点。“人们在日常文化中所能找到的文学的意象,都专横地集中在作者方面,即集中在他的个人、他的历史、他的爱好和他的激情方面。”巴特抱怨说。
近50年后,仍有一些人对此表示赞同。“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埃琳娜·费兰特曾经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没有人知道,费兰特的真正身份,她是用笔名写作的,她几乎只通过电子邮件和信件交流。
但是,布克国际文学奖的提名规则却在鼓励作者“让公众认识自己”,其中包括录音采访和播客。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基金会就要求参与最后角逐的人参加他们“与网络相关的公众见面会”。
2007年,一名记者未经邀请来到多丽丝·莱辛家门前,他是第一个通知她,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的人。今天,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在获奖消息尚未正式公布前几个小时就敲响了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数字之门。你获奖了,便成了公众人物。
有一些作者会满足甚至是纵容他们的粉丝。《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在推特上拥有560万粉丝,她积极地通过公开露面和社交媒体向读者发表讲话,透露比我们合上最后一本《哈利·波特》时所能想象更多的内容。罗琳在她书中创造的魔法世界正在被她亲自明朗化。
当然,公众的关注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出版商周刊》报道,詹妮弗·伊根在获得2011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后的三个月,其作品《恶棍来访》的销量增加了3倍。2010年获奖者保罗·哈丁的《修补匠》在宣布获奖前的那一周仅售出40本,而获奖后,该书的周销量增长到5000本,而且持续畅销10个月。
但是,我们的明星文化往往与我们读书的方式捆绑得太过紧密:如果作者的确不是在一个贫穷的社区长大,或者如果她在童年时曾经遭受虐待,或者她其实是一个男人,难道作品的意义可能会发生改变吗?
(参考消息网10月13日报道,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试概括出本文作者认为“作家成明星对阅读是件坏事”的理由。
【小题3】本文的“我认为,当作品诞生后,就不需要作者了”的观点与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莫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中,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319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首次低于基本养老金支出。
基本养老金出现缺口,并不让人过于愕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要达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未来面临的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关于养老金缺口有多大,有多种说法,最终指向都是基于存在缺口这一前提。那该如何去填补缺口?
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能大幅缩小养老金缺口。“双提高”一旦真正实现,确实可缩小养老金缺口。
众所周知,目前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正在推进,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推迟了国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还有人建议“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弥补养老金缺口,有多种途径,但不能仅拿国民“开刀”,全由国民承担责任。正如有网友所称:弥补养老金缺口,别总盯着百姓的腰包!
集思广益,多策并举,而不是只在一只羊身上薅毛。弥补养老金缺口,固然需要“节流”,但也需要开源,比如加大财政补贴。据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12%,与一些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相比,明显不高。如果适当提高财政支出的比例,养老金缺口就会小一些。
众所周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将其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年来,坊间也一直建议提高国企利润的上缴红利。国企,国家的企业,盈利甚丰,“匀”出一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显然名正言顺。
此外,还可以提高养老金的运营收入。据统计,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投资运营,多年来年收益率一直在2%左右低位徘徊,甚至赶不上CPI增速。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以钱赚钱。诚如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所称,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据悉,我国目前可纳入投资的养老金在2万亿左右。养老金入市规模不是由政府直接操作的,而是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运作。养老金入市,如果真正以钱生钱,必能实现多赢。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民的养命钱,直接决定着退休者的晚年生活品质。既要保证每个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养老金,也要保证养老金可维系较为体面的生活。为此,确实需要正视并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否则窟窿就会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爆发危机。值得欣慰的是,全社会都在关心这件大事,相关部门也在通过制度安排缩小缺口。这就须广征民意,决策透明,采取有效手段尽快弥补养老金缺口。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弥补“养老金窟窿”不能“全由国民承担责任”,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小题2】试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作者为什么反对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的做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此时,母亲对夏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使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慢慢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着爱的能力。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于。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地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思想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自己爱的能力建筑在母亲的良知上,把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建筑在父亲的良知上。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选自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时期还不具备爱的能力,他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会区别辨认外部世界包括母爱。
B.少年时代的儿童已经开始慢慢越过自恋阶段,能发觉爱的力量,他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看爱的能力。
C.母爱,代表“自然世界”,即便孩子有任何罪孽、罪恶都不会失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和祝福。
D.父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需符合父亲的要求,孩子做错了就必需承担后果,否则就会失去父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孩子、父母两个角度阐述爱的内涵与影响,内容上侧重分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对父爱、母爱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突出人的发展成熟离不开父爱和母爱。
C.文章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展开论说,得出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是与父母的爱紧密相关的结论。
D.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说理透彻,饱含感情,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是因为那个儿子与他最相像,最得他欢心,这体现了父爱是有条件的。
B.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这是因为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让人痛苦。
C.经历了“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两个阶段,孩子的灵魂便得以健康并达到成熟。
D.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因为母爱的无条件性会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最可怜的人

刘再复

(1)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2)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3) 一九八八年,我应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讲座,就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都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4)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编排、任意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不幸,我们的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可怜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5)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以敲进去。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先前要当进士得靠他,现在要当战士也得靠他,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写写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

(6)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 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当面团,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这回则是捧上了天。揉捏时面团里放了不少发酵剂,于是格外膨胀,孔老先生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肚至饱先师。

(7)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崇尚苏格拉底的是他们,处死苏格拉底的也是他们。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或做敲门砖,或做万金油,或立孔庙与关帝庙并列,或办孔氏牛肉店与妓院同街,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诚心,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线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

(8)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

(9)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

【小题1】下列对第(2)段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孔夫子的“得势”,引出下文孔夫子的“失势”。
B.紧承前文,解释孔夫子为何被作者看作是“最可怜的人”。
C.“更不用说”四个字,表明了两个分句之间意思的递进。
D.“抬”“捧”“打”“骂”,生动地写出孔夫子被揉捏的状态。
【小题2】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限20字以内)
【小题3】简析第(4)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6)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被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
②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
③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
④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
⑤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
A.③①⑤④②B.③④①⑤②C.①⑤②③④D.①⑤③②④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6】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