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让汉字再简化 
周溯源 张广照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对中国灿烂文化有着伟大的贡献。
汉字具有多种特性和作用,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创造工具要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祖先造字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但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5000多年来,汉字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本来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够用的汉字,却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展现优势与魅力。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象形符号不断向简炼、规则化方向发展,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新中国于1956年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 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汉字简化不仅省时省力,还会改变人们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一见钟情和望而却步,差别甚远。初学者的困难、心境和感受是我们最应该了解和体谅的。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而且多数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书圣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
简化字在海内外华人中也是颇受欢迎的,华文圈中使用简化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现在也都使用简体字。电脑的出现虽然使人用手写字的机会少了,但手写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被替代,因此,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关于汉字及其产生和演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和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B.汉字的演变,从图画到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从长扁到方,从波浪形到平弧相间,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C.汉字产生于民间,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等因素,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只能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D.楷书出现在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简化字就见于南北朝的碑刻中;隋唐的简化字在民间相当普遍,称为“俗体字”。
【小题2】对汉字简化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的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书写时繁简有所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因而汉字简化成为必然。
B.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C.中国历朝历代都在进行着汉字简化工作,清末民初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现在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遵从于《简化字总表》。
D.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改变了人们学习汉字的心理和态度;而且多数汉字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祖先造字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汉字,后来者继续改进提高也是创新。
B.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简化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好。
C.古人依据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的原则,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D.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在海内外颇受欢迎,不少国家现在都使用简体字,因而汉字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3 03:0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B.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C.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
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小题2】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
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C.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C.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小题2】(小题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D.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B.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积极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小题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个性自由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C.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性尊重人,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D.人本意识肯定个体的主动性,肯定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D.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目的,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是强调人的重要性。而“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则是强调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D.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我们暂时摆脱从有用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时,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现美。相对于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艺术却能给予我们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快感,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雕刻馆,这些场所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把日常生活里的利害关系完全驱除在外,保护我们彻底地沉醉于作品中,这时引起我们快感的只是艺术品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会想起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或者想起这些作品能卖多少钱,这时艺术作品就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物欲的对象,所进行的活动也不再是审美活动了,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以实际的需要为目的。
审美活动的特性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点: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愉悦感也要分有功利关系的和无功利关系的,所谓功利,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审美的愉悦感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因为它除了让你心情愉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朵鲜花,当你静静地欣赏着它娇艳的花瓣和新鲜的色彩,陶醉于她的阵阵芳香中,在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感情时,才真正有了审美的愉悦,审美愉悦只是停留在你的行动对象本身,而不为了任何别的目的。
当然有人会说,审美也是一种功利啊,因为它让我心情愉悦了,这不也是事物自身以外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也有功利,但这种“功利”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只是一种我们在事后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考察时才看到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所以我们也说,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
【小题1】关于“审美活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活动需要我们摆脱从有用性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
B.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
C.审美活动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审美快感。
D.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
【小题2】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愉悦是以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
B.审美活动产生的愉悦只停留在行动对象本身。
C.审美活动能使我们产生达到活动预期目的的愉快。
D.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有功利性的愉悦感和无功利性的愉悦感。
【小题3】下列活动中 ,属于审美活动的一项是(  )(3分)
A.采到一朵美丽的花,想把这朵花送给妈妈欣赏。
B.在画廊买一幅名家的画作。
C.在日落时分陶醉于晚霞的绚烂。
D.和同学讨论一朵花的科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古人很早已有防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在防火方面,古人还形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防患于未然”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在“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从小处做起”的观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所谓“熛”,即迸飞的火星,整句的大意是。堤坝再长,蝼蛄蚂蚁打的洞能让其溃决;房子再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强调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申鉴·杂言》记载的“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就是古代所谓的“防火厌胜术”。也是古代在民俗信仰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最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如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设置厌胜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计,为古代建筑界广泛采用。
其实,所谓厌胜之术毕竟是一种伪术。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绝火灾。有学者统计,到1949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73次,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防火文化”,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便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钧,阁必有水”,这在皇家建筑防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古人喜欢在门上悬挂或书写匾额,以标明其名称。所书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笔往往不带钧,如果对照字典,这写法明显错了。实际上,这是古人出于防火的愿望有意写的。古人认为  “门”字上的钧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此更深信不疑,还曾因此杀人。
除了“门不带钧”,还有“阁必有水”,这是基于五行“水克火”原理而衍生出的防火文化。浙江最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得名,就是此理。“天一”,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天一生水”,以求防火。说来也怪,天一阁建好后从未出现火患。实际上,这不是阁名防火,而是整个建筑的防火设计合理,防火措施到位。乾隆皇帝修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时,便仿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建藏书阁,分别收藏7部《四库全书》。7座楼中6座名字里带水,分别是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只有建在镇江的文宗阁没“水”,这是因为文宗阁建在金山上,近江,不缺水,不然就“水漫金山”了。
无论“厌胜防火术”还是“五行防火术”,显然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古人虽迷信,但不糊涂,明白杜绝火患要靠制度。所以从商周时期起,中国已开始了“依法防火”。《韩非子·内储说》记载,殷商时有“殷王法”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厌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B.《申鉴·杂言》记载“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厌胜之术恰恰是古人在“戒”上的具体表现。
C.厌胜之术是伪术,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虽缺少科学依据,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古人强烈的防火意识。
D.“门不带钩,阁必有水”是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的具体体现,朱元璋更深信不疑,曾因此杀人。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老话说“年前节后,防火防盗”,古人将“防火”放置首位,说明古人很早的时候对防火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B.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从中可以看出对防火的重要态度就是“防患于未然”。
C.被学界认为记载于《韩非子·内储说》殷商时“殷王法”上的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法规条款。
D.“防患于未然”是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了,更强调在萌芽状态中消灭灾难。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暴露出现代人防火意识的淡薄,在这方面,古人做得比现代人好。
B.厌胜之物镇火、“门不带钩”“阁必有水”等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阁必有水”依据的就是“水火相克”的原理。
C.从放置《四库全书》的7座藏书楼的命名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着的防火文化,寄予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好的阁名利于防火。
D.文章揭示了古人在防火一事上的清醒认识:“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策,“戒”却是“防”的可靠保证,必须制度化,在这点上,古人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