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与人生
朱光潜
一般人嫌文学无用,近代有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以为文学的妙处正在它无用。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比如说,茶壶有用,因能盛茶,不管它是泥的瓦的扁的圆的,自然需要止于此。但是人不以此为满足,制壶不但要能盛茶,还要能娱目赏心,于是在质料、式样、颜色上费尽机巧以求美观。就浅狭的功利主义看,这种功夫是多余的,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它是人自作主宰的活动。人不厌其烦要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家的主宰,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使的奴隶;也才显得他有一片高尚的向上心。要胜过自然,要弥补自然的缺陷,使不完美的变成完美。文学也是如此。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
这种“为文艺而文艺”的看法却有一番正当道理,我们不应该以浅狭的功利主义去估定文学的身价。但是我们纵然退一步想,文学也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人之所以为人,不止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试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能否有那样光华灿烂的文化?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在数千载之下,《左传》、《史记》所写的人物事迹还活现在我们眼前,若没有左丘明、司马迁的那种生动的文笔,这事如何能做到?这数千载之下,柏拉图的《对话集》所表现的思想对于我们还是那么亲切有趣,若没有柏拉图的那种深入浅出的文笔,这事又如何能做到?从前也许有许多值得流传的思想与行迹,因为没有遇到文人的点染,就湮没无闻了。我们自己不时常感到心里有话要说而说不出的苦楚么?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单是“行远”这一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柏拉图、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以为它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世间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确有这种毛病,本无可讳言,但是因噎不能废食,我们只能归咎于作品不完美,不能断定文学本身必有罪过。在创作与欣赏的聚精会神的状态中,心无旁涉,道德的问题自无从闯入意识。纵然离开美感态度来估定文学在实际人生中的价值,文艺的影响也绝不会是不道德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有纯正的文艺修养,他在文艺方面所受的道德影响可以比任何其他体验与教训的影响更为深广。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在一般人看来是无用的,然而近代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认为,文学的美妙之处正在它无用。
B.文学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一种自由活动,它胜过自然,弥补自然的缺陷,使不完美的变得完美。
C.文学起于实用又超过实用,它不仅要把自己的感知告诉读者,而且要使读者在活的内容和形式上得到快意。
D.文学是有用的,它的价值不应当用浅薄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去衡量:如果人类没有文学,那就没有灿烂的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要不厌其烦地从事文学活动,就会显得他是自家的主宰,有尊严,有高尚的向上心,而不是受自然驱使的奴隶。
B.很大程度上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有了它,许多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广为传播。
C.人们时常苦于心里有话要说而说不出,光是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中的“行远”这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D.一个人文艺修养纯正,他在文艺方面受到的影响定是道德的,这种道德影响比任何其他体验与教训的影响更深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影响着文化对人心灵感动和齐发力量的大小与久暂:《史记》中的人物事迹还活现在我们眼前,得益于作者生动的文笔。
B.从前许多值得流传的思想与行迹,因没遇到文人的点染而湮没无闻;柏拉图的《对话集》文笔深入浅出,因此它表现的思想至今还那么亲切有趣。
C.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等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无可讳言,世间确有部分文学作品存在道德和健康问题。
D.不分文学作品存在某种思想内容问题,不能据此断定文学本身一定有罪过,只能说是作品不完美;只要心无旁涉地创作与欣赏,道德问题便不复存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4 02: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具有四声。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安排诗的格律。齐粱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格律诗臻于完美。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把它看成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词这一新体裁。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后来又有了曲。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确了上述脉络,就会知道要欣赏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正工夫。正因此故,“青山”“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选用。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诗词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极为精微的分合同异。“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宇”,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格律发展脉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是诗的格律形成的原因之一。
B.齐梁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至唐后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如不另寻他途,已难突破。
D.由于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格律发展到词,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平声和仄声是构成诗词文学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素。
B.诗具有格律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C.和唐诗相比,元曲大量使用俗语俚谚,这是它更具有散文化特点的主要原因。
D.如果不能从格律美的角度欣赏诗词,那就不能真正领略词的精妙。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是词这一新体裁能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B.元曲和宋词虽然本质相同,但元曲在艺术上远远没有达到宋词的高度。
C.词作家要精于审音辨字,是因为词对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不能错用四声平仄。
D.“青宵”“碧落”两个词词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诗词中,其意味却不相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24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表述,不符合戈夫曼理论的一项是
A.戈夫曼认为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都属于“前台”表演,它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B.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包括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等行为。
C.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就是人们为自己的人生获得机会展示的一块广告牌,它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虚伪的特点,
D.戈夫曼认为移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
【小题2】下面对文中有关“前台”、“后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其目的是为自己获得机会。
B.“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因此,人们己经无力摆脱过多的“前台”表演。
D.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所以人们应该退出“前台”。
B.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是情感的流露。
C.几张PS痕进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D.“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有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强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因为这种人格具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践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正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始的物质实践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决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B.指的是“君子”要学会训练别人熟练掌握物质技能的一切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产生自由感的基础。
C.其中所指的“艺”,对君子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D.这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要掌握这些,人们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B.孔子在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后,又提出“游于艺,”这说明他很重视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
C.孔子认为,“游于艺”是外在技艺的熟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二者有着深刻的关联。
D.孔子并非单纯地强调伦理道德,“游于艺”的提出表明他还要求人们通过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驾驭客观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仅仅强调“不逾矩”就只是道德的教条与说教,一旦与“从心所欲”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人生的自由,从而成为一种境界。
B.其实,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表现了对个人主观目的的强烈追求,同时又显示了对客观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自觉遵守。
C.后来荀子提出的“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和后世颜元等人的观点有相似性,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
D.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认为“游于艺”不太重要,常常把它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自我矮化  可以休矣
12月2日 《人民日报》评论
“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脱离群众。
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有人以此为吐槽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尤其是在无数“逆袭”案例出现的当今时代中,这种文化的不合理性就显得有些荒诞。我们可以观察到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有人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而有的人却在用内心的坚定祛除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态提挡的超越。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题,千万别矮心态!
人人都可以调侃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但有些人会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有些人则连多一瓶雪碧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是想说,这绝不是精神胜利,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小题1】下列关于“吊丝”一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的年轻人,都有意无意地争领“吊丝”这一称号, 这说明“吊丝”一词已成为年轻人的自我标注。
B.“吊丝”一词是年轻人和“富二代”“官二代”相比时的自称,是被人夸赞时的自谦,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
C.自称“吊丝”的动机很复杂 ,有人借此吐槽,有人借此标榜个性,有人借此自我麻醉,有人借此进行自我掩饰,不一而足。
D.“像”还是“不像”真正的“吊丝”不重要,自称还是不自称“吊丝”也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自己并选择怎么行动,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小题2】下列关于“吊丝”心态中的“低姿态”与“ 矮心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矮心态”的“吊丝”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最终被边缘化;“低姿态”的“吊丝”充实自己的价值,最终迈入核心。
B.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的,是“ 矮心态”的“吊丝”;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的,是“低姿态”的“吊丝”。
C.“ 矮心态”的“吊丝”,是不能成功逆袭的;低姿态”的“吊丝”是能成功逆袭的。
D.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的“吊丝”是“低姿态”的;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的“吊丝”是“ 矮心态”的。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吊丝”文化的不合理性的荒诞之处在于:一方面有人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另一方面有人祛除了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B.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人给自己贴上“吊丝”的标签,借这个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个性,以为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
C.“吊丝”一词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隐含着自我的矮化,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
D.吊丝文化的存在,从主观意图看,其对抗主流的勇气、接地气的精神等,不能说没有积极的一面,但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艺术江湖之批判
张晓军
在时下的美术界,存在着江湖圈子的倾向,而且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画家有江湖,举办展览,举行活动,人员组合是大致不变的;批评家有江湖,研讨会的专家组合,艺术展览的专家出场,总是那么一帮一伙,带有很强的圈子意味;策展人有江湖,为谁策展,要谁参展,不要谁参展,都是有讲究的……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有江湖,有时“在朝”比“在野”更甚。对于画家来说,由哪个江湖“领袖”引领和推荐,投靠哪位艺术“老大”,其结果是有区别的。各个画种也有江湖,某个画种学会,江湖气十足,举办展览的骨干力量总是那么几个人,获奖者也总是那么几个,就连外出走穴,也都是比较固定的几个人,外人是很难插进去的。翻翻眼下的报纸和杂志,当今的艺术之江湖,常常会一目了然。
艺术圈里一向有抱团儿现象。早先有学术性社团,如一八艺社、决澜社等。还有以艺术风格和地缘文化而集结在一起的,如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上世纪80年代,艺术圈里流行艺术群体的称谓,如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等。但是上述的抱团儿都与学术有关,都有其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都与江湖没有瓜葛,都少有利益的索取和无原则的同流。而艺术江湖则不同,江湖与学术无关,与艺术风格和流派无关,与艺术理想和审美认同无关。这也正是学术社团和艺术江湖的区别所在。
就世俗而言,江湖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要有一两个“老大”,在这一两个“老大”的关照下,有共同的好处、共同的饭碗。如果有人出了纰漏,受到攻击,江湖中的老大和哥们儿一般都要出来说话的。有时江湖也是可以显现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艺术江湖更是如此。但是,这绝对不是眼下我们所说的好的智慧和正能量。
相比较而言,艺术江湖确实有其邪恶的一面,不然我们就不会在此批评之。首先,艺术江湖无原则地讲哥们儿义气,只讲远近亲疏,不讲志同道合,对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对粗俗的东西也会妄加吹捧,不利于艺术上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也不利于推动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其次,艺术江湖有意强化帮派意识,圈定势力范围,顺我者昌,排斥异己,行帮气息严重,不利于不同学派、不同美学追求的自由发展。再者,艺术江湖的盛行使得一些很有声望和艺术感召力的学术带头人演变为江湖大佬,严重地毁坏了这些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正面形象,同时也严重损毁了这些人在艺术领域的导师地位和学术感召力,让人觉得艺术变得有些没有原则、没有道德、没有公平了。
艺术之所以有了江湖或变成了江湖,大体上是艺术的从业者过于追求既得利益的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对艺术的腐蚀的结果。“马仔”跟对了“老大”,展览很容易上,奖也很容易拿,开幕式会很体面,研讨会也会众人捧场。反过来讲,一旦成为江湖老大,有众星捧月之光耀,画的不好也是好,文章不好也有人买账,画价越炒越高,文章越发越多,且桃李满天下,马仔满天下,更能独行天下了。 
(选自《文化论坛》)
【小题1】下列对“艺术江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江湖是由于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相同而自发集结的艺术社团,艺术江湖只谈义气和利益,不论作品好坏,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B.艺术江湖中的老大和哥们儿经常会帮助自己人解决一些问题,显示了集体智慧和力量,可以说艺术江湖在学术上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C.艺术江湖的问题根源在于艺术从业者过于追求既得利益,只有从业者不刻意追求利益,坚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艺术才能健康发展。
D.艺术江湖强化帮派意识,圈定势力范围,展现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这种行为严重毁坏了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正面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艺术江湖里,你一旦成为江湖老大,就有了众人扶持,就算画画得不好也有人说好,文章写得不好也会有人买账。
B.艺术江湖中有人受到攻击,江湖中自己人替他说话,这种行为对艺术江湖中人没有好处,对整个艺术界更没有好处。
C.在各个画展上参赛的骨干力量总是那几个人,获奖的也总是那几个,新艺术家缺乏是艺术江湖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艺术江湖虽可提升某些人在艺术领域的导师地位和学术权威,但会让人觉得艺术变得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和公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先艺术圈的抱团儿现象,如岭南画派、北方艺术群体,它们多与学术有关,有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
B.当下的艺术圈不太纯洁,有些铜臭味,这种不健康的艺术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今艺术界充斥着一股江湖气。
C.在艺术江湖里,只要你跟对了“老大”,那么展览就很容易参加,奖也容易拿,在研讨会上也会受众人追捧。
D.艺术江湖有共同的好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能表现出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但这些并不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