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这句的意思是说爱伦·坡没读过中国诗,孤陋寡闻,才提出可笑的主张。
B.“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闪电战”一是指欣赏中国诗的时间快,二是指中国诗篇幅短。
C.“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句的意思是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D.“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形象深刻地说明了“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9 06:5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筹新闻:颠覆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腾翰)
所谓众筹新闻,是指由媒体人提出报道计划,得到公众的认可,并获得公众数量众多的小额资助从而开始实施新闻的采写计划的一种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发起人、支持者、平台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众筹新闻是一种极其特别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新闻报道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模式,它的发端并不是起源于行业内部,而是借鉴商业中的一种融资模式——众筹。
新闻众筹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新闻报道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吸引数量众多的用户提供小额资金的同时,增加用户对于新闻报道本身的关注度,从而实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而又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发表的新闻报道。虽然众筹新闻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它的母模式——众筹这个行业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朝阳行业。目前国内通过众筹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还是极少数,用户获得信息大都是通过大众传媒和新兴自媒体实现的。然而,在积少成多和各取所需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的众筹新闻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一些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在内容制作和发行上采用众筹模式,以减少成本。
有研究者把众筹模式归类于众包的子模式,美国《连线》杂志记者杰夫·豪在《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一书中区分了四种基本的众包应用类型,即集体智能、大众创造、大众投票以及众筹。他认为众包是一个种概念,其他几类众包形式是对信息、剩余劳动力的整合,众筹则是对大众资金的有效整合;此外,寻求众包的人开发的是人们的剩余能力,寻求众筹的人则是向众人寻求资金。众筹模式将需要钱的人和有钱的人直接联系起来,让世界各地的人为他们信任的项目计划提供资金。依照这个逻辑推理,是否众筹新闻就属于众包新闻的一种了呢?
笔者认为,这样的推理逻辑并不正确,众筹新闻应该是独立于众包新闻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模式。原因在于众包新闻的生产者是广大的用户自己。而众筹新闻的生产者是专业的记者。互联网的出现,为众筹模式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众筹新闻也是基于互联网这个载体才得以发展的,很多众筹新闻就是在线下无法实现资金筹集时才转到线上的。众筹网站的功能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完成的,如“支付宝+博客+视频网站+微博”。未来,众筹网站要加强与其他众包网站的合作,加强网络资源融合,以扩大众筹网站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说,这种整合功能的实现和拓展与媒介融合的根本要求是契合的,众筹新闻为媒介融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可见,加强众筹网站对于各种媒体的整合与融合,是促进众筹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今后众筹新闻网站将会逐渐地成熟和完善,众筹这种模式也将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蓬勃发展。虽然作为众筹模式中的一个特例,众筹新闻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考验,比如在资金募集当中融资合法性问题,对于新闻报道公正客观性的保持问题,众筹新闻最后产出的回报问题等等,但笔者相信,这种新兴的报道模式在逐渐完成自我缺点的修复后,会成为颠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开路者”。
(选自《青年记者》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众筹新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众筹新闻是一种用商业融资形式颠覆传统新闻报道的新型新闻报道模式。
B.众筹新闻是由媒体人、支持者、平台决定的实施新闻采写计划的一种模式。
C.众筹新闻是一种非常特别同时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模式。
D.众筹新闻的发展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载体是其继续发展的绝佳平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众筹新闻建立在积少成多和各取所需原则基础上,它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优势独特,成本较少。
B.众筹网站为接媒介融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它要加强网络资源融合,扩大影响力,促其发展。
C.众筹新闻是众筹模式的一个特例,它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需要历经考验,合法性还需争取。
D.有人把众筹模式归类于众包的子模式,故众筹新闻属于众包新闻的一种,作者对此见解不一。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筹新闻从商业融资模式的众筹发展而来,它目前发展不太成熟,但其母模式的众筹行业已经成了朝阳产业。
B.众筹新闻是独立于众包新闻的一种新型报道模式,其原因含新闻生产者不同、新闻运作的平台不同。
C.互联网是众筹模式发展的最佳平台,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强众筹网站对多媒体的整合与融合。
D.众筹新闻作为特殊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会完成自我缺点修复。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会退出历史舞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开春鞭春劝农,端午驱邪避瘟,金秋荐新祭祖,腊月祭灶扫尘……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节日里,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端午节给孩子们涂抹雄黄、戴上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礼尚往来,情深意浓。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戴各种节物,则是为了驱鬼。到后来,这些待遇慢慢地不再为神独占,而变成人神共享。节日也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爆竹不再只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庆娱乐的工具;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发展成供人游乐观赏的花灯;中秋拜月,变成了赏月、玩月……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如桃符、门神、辟邪剑等,因变成供人玩赏的手工艺品而获得了审美价值。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村社、庙会。后时,商贩咸集,游人如织,乞福,求子,烧香,还愿,欢歌群舞,百戏杂陈,村杜、庙会成为农村最大的交易场所和娱乐盛会。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近现代依然如此。

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弛。生活不可无节日,节日不可无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小题1】下列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期体现着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性,民间节日中的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等活动与生产中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等活动相对应。
B.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在节日里,人们尽享天伦之乐,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互赠节礼,使节日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C.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活动仍存活在民众的生活中,在传承中发展变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D.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摆脱了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但在村社、庙会上,乞福,求子,烧香,还愿等娱神祈福的节俗活动仍占主导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传统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和生活生产的节奏,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活的张弛有度。
B.诸多贵人伦、重亲情的礼俗活动,让中国人从传统节日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C.隋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节日风俗迅速向娱乐方向转变,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的审美价值渐渐取代了其原始功用。
D.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直接相关,人们对人寿年丰、吉祥平安的祈望是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的永恒推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要有特定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民俗活动有抹雄黄、插艾蒿、吃粽子等。
B.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节日祝祭活动可以强化人们的家族意识和血缘亲情,所以现在有不少专家倡议将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为“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C.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也是我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节俗活动尽管功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D.传统节俗的功能经历了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娱神驱鬼、人神共享、人神共欢等阶段,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身。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甚至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交流思想?哲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接受新事物。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学者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代变迁,技术条件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C.任何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好书和读书人越来越少,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
B.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表明,拥有文化话语权,草根精英能更早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信息时代文化共存,主流文化建设者应防止文化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
D.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文化领域长时间内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B.“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没改变,就能以积极态度、包容气度、渊博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魅力之谜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理冯•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事情,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但是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他说,“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项针对200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参赛者的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13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仍然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选自《科学时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原因的一项是 ( )
A.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
B.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
C.能建立一个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
D.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
B.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C.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小题3】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或愤怒。
B.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
C.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
D.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现实与创造
张世英
①传统真理观认为,凡不符合逻辑概念的东西或不可能出现在感性直观中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现实者,在场、出场之谓也,根本不可能出场的东西就是不现实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种真理观移植到中国来,于是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就都被看做是不现实的因而是不真的东西。因为“白发三千丈”不可能在感性直观中出场,声中闻湿不可能在概念中出场。
②人所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世界,总是人与物交融的产物,所谓离开人而独立的外物是没有意义的。人的生活世界,其意义是人与现实(现实既包括物,也包括个人以外的他人)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人是有创造性的动物。人在与现实的接触、交融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现实,它比现实的东西要丰富得多,这些丰富奇妙的内容远非简单地归结为现实就可以了结的。可以说,人的创造性就是人之超越现实的特性。
③人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从人的这种有意义的世界的角度看问题,那么,真理的标准就不应该再固守在传统真理观所坚持的狭隘的“现实”或“在场”的范围内,不应该以超出人的创造活动之外的抽象之物为依归,而应该就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只要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闪光,这真实的闪光是人与现实接触、交融的产物,因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又远远超越了现实,表现了人的独特的创新。孙悟空大闹天宫,固然反映了对现实中旧秩序的反抗,但如果仅仅把孙悟空大闹天宫归结为这一现实,那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或者说整个《西游记》小说的文学意味及其创造性和独特性何在呢?那种单纯用科学分析、用逻辑和历史分析探究神话之现实基础的做法,实无异于否认神话的独立性和人的创造性。
④人的创造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虚拟性。虚拟就是承认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的意义和真实性。上引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虚拟之一例,前面提到的“白发三千丈”都只能是虚拟的。
⑤虚拟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种现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艺术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离开虚拟的思想文化现象。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但真正的艺术品,其与它所描绘、所言说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现实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艺术品远远超越了它所描绘、所言说的现实本身的范围而具有虚拟性。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幅宗教画,你能说它有什么现实的原型供人们对照吗?但它由于人的创造性而感动了古今多少能领悟人类内心真实的人们的心灵,包括不信宗教的人!当然,虚拟不是虚构或捏造,虚拟不是与现实毫无联系的。一部好的小说所描写的典型人物,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他在读者心目中又似乎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似乎无处不在”的“现实中不存在”正是虚拟的特性,正是人的创造性之所在。“现实中不存在”,是因为它是虚拟的;“似乎无处不在”,是因为虚拟不是捏造,它与现实是有联系的。
⑥虚拟不仅表现在逻辑概念的思维活动中,而且也特别表现在无逻辑性的想象和幻想中。文学艺术中不乏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中尤其充满了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不是理性、逻辑所可以说明的,然而,人却具有这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本性。科学的创造性也具有虚拟性。自然科学的规律往往是在现实里根本不存在的条件下,亦即在科学家虚拟的条件下发现的,这一点我想是不待申述的。无理数和虚数更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硬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东西才算是得到满意的解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⑦总之,无论是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科学等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是人的创造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
(改编自《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人的创造性虽然超越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
B.与传统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应在人的创造活动上。
C.人的创造活动因具有虚拟性而远远超越了现实。
D.所有的艺术品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
E.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具有虚拟性。
【小题2】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观点的是(3分)
A.这是不真的。
B.这是有意义的。
C.这是虚拟的。
D.这是与现实有联系的。
【小题3】现实与创造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有人在讲解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分析了紫烟生成的科学依据,并以此说明文学诗歌与科学的相通相融。请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一做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