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自信信什么
戴兆国
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样式,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叙传统。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在形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样态澄明生命之大美。如果离开文学和艺术创作所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精神传统,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文化自信在精神深处的呼唤。
如果说理性思辨、历史记叙和文艺创作的传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推演,那么制度文明传统和技术创新传统则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孔子终身念念不忘恢复周礼,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于礼乐文明的追求和创造却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文明发展的基础。正是对礼乐文明的制度安排,使得传统社会在仁道理想的指引下,一直没有偏离对太平治世的追求。传统制度文明以协和万邦的姿态,造就了人类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自古就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都已经自成体系。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也有很多积累、传统中医学、中国建筑学、各种传统手工业等都已衍生成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内驱力。我们只要锐意改革,顺时而动,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就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其实不然。中国人对于天道、神道、祖宗,乃至于对孔子等文化先哲的崇拜和信仰,都属于理性信仰。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没有固定的对象,对天地万物、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是社会生活、家族和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正因为此,传统中国社会既有五教共存,更有各民族自己的信仰文化。
唐君毅先生将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概括为“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中国文化不仅有精神的至高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和传统。这些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要正视、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保持特色,源流并进,贡献世界,这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最高期盼。
(选自2014年1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前提,是推动创造新生存样式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文艺创作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传统,创造出绚丽彩虹般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
D.文化自信就是在正视、继承和发扬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中华文化,保持中国特色,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项是(   )
A.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
B.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国人的街谈巷议、举文对策。
C.《诗经》、诸子文章、汉赋、六朝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画、传统建筑。
D.《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天文地理的知识、对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史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追求哲学思辨,不断到达新的高峰,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刨造出独特的形态,延续发展这种形态意义深远。
B.中华制度文明传统追求礼乐仁道、太平治世,造就了不同民族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对推动世界和平作用重大。
C.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这是错误的。我们的传统信仰只是没有固定对象,那些理性的、有实践性的东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D.中华文化既有“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的精神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4 02:5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州十年,柳宗元为派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发现许多美丽的景观,并且用生动传神的文笔加以描写,留下了最富于艺术性的永州文本。永州文本发现和表现的自然美丰富多彩。
形象美是自然美的外在表现形态,事物的这种美,首先来自人们对外在形象的直观感受,山水风光尤其如此。柳宗元永州文本中的山水之美,首先同样表现为由地质地貌、色彩线条、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等构成的外在形象之美。这种特征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所写的永州山水多是首次发现,人迹罕至,又隐蔽于深山古树之中,没有俗世的喧嚣,静谧怡然,有超逸之趣。另一方面与柳宗元的心境有关。自然景物以什么形态呈现予文本之中,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柳宗元在永州的心情是寂寞、忧郁而又孤傲的。这种心绪在观察、选择和表现景物时必然会发生作用,那些清幽脱俗。卓尔不凡的景物容易与他的心境产生同构,因而,他喜欢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似的清净幽邃境界。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使他的作品中飘荡着幽静的气韵。
幽静的境界,一般具有相对封闭、视阔较小,但景物层次感强、景观丰富的特点。它处于围合空间之内,自成一体。《钴鉧潭记》:“其清而平者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树木环绕,把水潭围合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而树林之间,还有泉水飞挂,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色彩,使景观丰富而不单调。
但幽静不等于缺乏活力。柳宗元毕竟是有着内在精神力量的文学家,他把这种力量投射于客体,使笔下的景物也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感,这就是永州山水的生命力之美。苏东坡曾盛赞《袁家渴记》中“每风自四山而下,震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的描写“造语入秒”(《柳宗元集》注引)。这固然不错,但本段景物最激荡人心的应该是洋溢于其中的蓬勃生机。被推为唐人五绝压卷的《江雪》也在表面的平静下积蓄着顽强的生命力量。作品描绘了一个寒冷、空旷、幽寂的境界,表面看来似乎与禅家空灵之境一致,实际上作品并没有禅意。渔翁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孤舟独钓的行为,曲折地反映出柳宗元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独立不倚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江雪》是一首无一禅字而通篇洋溢着禅意的佳作”,这种看法是及其表面化的。禅家空灵之境,多一份平和,而少一份力量;多一份超逸,而少一份绚烂。柳宗元承担了一份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但他的生活方式更能展示生命的丰富和光辉。
品格美是指永州山水体现出的一些人格特征,主要是特立独行,高洁脱俗。永州山水因为处于所谓“蛮夷”“荒厉”之地,长期无人欣赏,这是它的不幸,但另一方面,没有俗人染指,却也保持了它的天然个性,所以超尘绝俗。当它们向柳宗元等知音初次展现出来时,便风姿绰约,玉洁冰清,有一种让人惊叹的纯净、高洁之美。柳宗元把自己的人格理想投射到景物之中去,他也从景物中发现自身的影子。当二者合一的时候,让他感到极度的舒展和自由,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自然完全同一。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自由舒展的精神状态。
永州有幸,遇到心性高洁、才华俊秀、知识渊博、审美感受力敏锐独到的柳宗元,经过柳宗元的发现、改造和提升,而使其山水风物乃至整个永州从蛮荒草野之中升腾起来,以光彩照人的形象呈现于审美领域和中国文化领域,有效地影响了柳宗元以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选自陈永康《永州山水诗文:自然美的发现与提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文本中所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独被柳宗元发现,这与他当时想要派遣心中郁闷而寻幽探胜有着密切的关系。
B.永州山水的自然美来自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地质地貌、色彩线条、结构及其变化形式等外在形象的直观感受。
C.引用“千山鸟飞绝,万顷人踪灭”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以此证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使柳宗元的作品中具有幽静的气韵。
D.永州山水呈现于柳宗元文本中的形态,清幽脱俗、卓尔不群,这易与柳宗元的寂寞、忧郁而又孤傲的心境产生同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幽静的境界一般处于围合空间之内,其间的景物具有层次感强、景观丰富的特点,且能自成一体。如钴鉧潭就是如此。
B.柳宗元把他内在的精神力量投射在永州山水时,永州文本中的山水景物便具有了静谧怡然且不乏活力的特点
C.苏东坡盛赞《袁家渴记》中的景物描写“造语人妙”,是因为它表现了景物的蓬勃生机,彰显了永州山水的生命力之美。
D.《江雪》虽描绘了一个寒冷、空旷、幽寂的境界,但并没有禅意,因为禅家的空灵之境比这首诗的意境更平和超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州山水在柳宗元的笔下不仅具有幽静而不乏活力的形象美,而且具有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格美。
B.永州山水隐蔽于深山古树之中,很少被人发现,正因为如此,这里远离世俗的喧嚣,保持着它的天然个性。
C.当自然景物投射到柳宗元的人格理想中时,他从风姿绰约、玉洁冰清的景物中发现自身的影子,他感到极度的舒展和自由。
D.永州山水因柳宗元的不幸而幸,柳宗元也因永州山水的不幸而幸;永州山水成就了柳宗元,柳宗元也成就了永州的山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学的教化
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贫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的关注。毋庸讳言,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里,物质功利追求的过甚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面对并不乐观的生存境况,我们迫切需要的也许不是物质功利世界的单向度发展,而恰恰是一种被称为人文智慧的东西。一个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以功利目标为导引的动力系统,也需要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精神”就成了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来的责任。在这个背景下,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出来了。
美学认为,审美是人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活动,审美的根据不能从物质的功利世界中去说明。尽管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人的审美活动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物质的功利活动不能给人提供精神的完满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既包括摆脱饥饿和摆脱危险等生存生理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爱、探索、创造、美和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两类的需要都是人所不可缺少的。我们难以设想在一个基本生存活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会形成人的更高级的需要。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不仅是在解决了物质生存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人的精神的提升主要不在于生存生理需要的满足上,而在于人的丰富性的需要的实现。在一个生活水平并不发达的社会里,侈谈人的自我实现,也许有几分滑稽,但人却不能为世俗所累以至于面对他所生活的世界而丢弃精神的向度。美学的教化,就是要通过标举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等来导引人的审美文化行为,以提醒人们在对现实顺应认同当中,也保持一份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保持一种面对流俗敢于说“不”的姿态。
美学的教化建立在对个体生命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美学,并不将人的感性欲求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审美活动并不是远离肉身的纯粹的精神活动,不是禁欲主义的,而是灵肉一致、身心俱爽,指向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只是,在一个充满欲望化生存的社会里,美学强调,审美不能黏滞于感官的层面,还应当向纵深发展,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审美精神是美学教化的功能的重要指标,审美精神的核心是审美态度。成熟的审美态度实际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的张力。因为,没有现实主义,就不可能深情地眷恋生活;现实主义使我们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有了厚重的根基;然而,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如果没有理想的烛照,就会成为一种没有原则,除了认同现实、接受现实以外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情感的彻头彻尾的庸俗。理想主义使我们获得了一个指向未来的维面,保持住了对现实的挑剔、批判,按照“应然”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最佳张力,使我们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既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又从现实的土壤之中培植出超越的情愫。
(选自《文艺美学研究》,邢建昌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美学的教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亟须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把人们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出来。
B.美学的教化能从审美理想、审美格调等多方面指导人的审美文化行为,提醒人们在顺应现实的同时保持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
C.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一般的美学都不排斥人的感性欲求,而美学的教化高度尊重个体生命。
D.美学的教化以审美精神为重要指标,注重成熟的审美态度的养成,成熟的审美态度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张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社会发展离不开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我们现在的生存境况并不乐观,我们亟须人文智慧来解除生存困境。
B.人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单有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超越人生有限性的审美活动,从而获得精神的完满。
C.在生活水平不发达的社会,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实现自我是有困难的,但这样的人如果为世俗所累而抛弃精神追求,那就太可惜了。
D.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应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所以美学强调,审美应超越感官层面,向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提升的层面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物质功利追求过甚,精神生活相对薄弱,这使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出现不协调。
B.从美学的角度看,摆脱饥饿和危险属于生存生理需要,而爱、探索、创造、美等是精神需要,而两类需求都是人所必需的。
C.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产生于物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并受其制约;人提升精神,主要是要实现丰富的精神需要,而非仅为满足生存生理需要。
D.没有理想指引的人,是彻头彻尾的庸俗的人。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能面向未来,批判现实,按照理想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后来,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用法是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

(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
B.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C.汉朝以后南海地区的香料传入中原,这些香料香味浓烈、烟火少,导致香炉的造型不断发展变化。
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当时提倡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B.香炉作为当时广泛流行的器物,香炉和其他美的事物一起作为李清照忧伤化的感情载体,成为李清照最钟爱的审美选择。
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种造型还可以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动物造型的香炉。
D.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但因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有所改变,烟火气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很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烧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温暖的“时间银行”
①从第一家“时间银行”成立至今,美国现已有115家“时间银行”,还有100余家正在酝酿中,并已经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受益者近2亿人。
②“时间银行”模式是这样的:每个人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一小时服务,换别人的一小时服务;而且不用马上兑换服务,先在“时间银行”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提出来换取别人的服务。
③与原始的以物易物不同,“时间银行”的所有顾客,不用互相提供服务,每个人的所有工作,最终以“时间币”的形式体现价值,无论为别人做什么事情,每工作一小时的报酬均为1个“时间币”。
④ “时间货币”与一般货币不同,它不像传统货币那样,可能因汇率贬值而导致财产缩水,它不仅不会贬值,还可以储存,也可以转让,甚至还能预支,交易时也不用纳税。
⑤家住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的28岁姑娘玛丽亚·比利亚克雷塞斯,计划于今年5月结婚。而就在筹备婚礼时,因手头紧而犯愁。关键时刻,她想到了所在社区的“时间银行”,便提出自己用一个月时间,以担任医疗翻译、帮人照看宠物等方式来获取“时间币”,再用这些“时间币”换取自己婚礼的所需。    
⑥一个月后,玛丽亚赚够了足够的“时间币”,然后从容不迫地举行了婚礼。婚礼当天,和她一样在“时间银行”赚取“时间币”的一位化妆品销售员顾客,为她精心化好新娘妆,另一位在“时间银行”打工的蛋糕师,也为她送来了一个7层高的结婚蛋糕,这些都让玛丽亚喜出望外。整场婚礼隆重而热烈,刚好花去了玛丽亚一个月所赚取的200个“时间币”。换算下来,为她节省了大约2000美元。玛丽亚说:“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去规划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不仅要花费我不少美元,还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借助了‘时间银行’这个外力,一切都很容易得到了解决,确实一举两得!”
⑦实践证明,“时间银行”能让拥有时间的人,以计时劳动换取自己的所需,既化解了眼前的经济窘境,又有助于邻里团结,使每个人在找到自己生命另一扇窗的同时,也让需要援助的人从别人的帮助中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⑧正如首先在美国创立“时间银行”的埃德加·卡恩所言:“这个世界目前最需要的是重建信任,以及确立新的人生价值。所以对‘时间银行’来说,总有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始终相信,‘时间银行’会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回馈,而受回馈的每个人,也会感到生活比以前更温暖,更幸福。”
【小题1】下列对“时间银行”或“时间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银行”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服务去兑换别人相同时间的服务。
B.与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易不同,“时间银行”里所有顾客之间的“交易”都比较灵活。
C.“时间银行”里所有顾客的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都是以“时间币”的形式体现。
D.“时间币”同一般货币的最大区别是可储存、可转让、可预支,交易时还不用纳税。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间银行”首先在美国成立,已经遍布全球各个地方,现在已经发展到115家,还有100余家在酝酿之中,让近2亿人受益。
B.婚礼当天,玛丽亚用一个月赚得的“时间币”刚好换取了化妆品销售员为她精心化的新娘妆和蛋糕师为她制作的一个7层高的蛋糕。
C.玛丽亚认为,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办事,会花去很多金钱,耗去许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借助“时间银行”,一切事情都容易得到解决。
D.“时间银行”既能够解决一个人眼前的经济窘境,又有助于邻里的团结,还能让社会上所有需要援助的人感受到别人的关怀与温暖。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银行”里,无论做何事,工作1小时的报酬都是1个“时间币”,因此,成员间用以交易的劳动就不存在强弱轻重之分。
B.每个人在“时间银行”里的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如果各成员计较个人得失,不相互信任,“时间银行”就无法正常运转。
C.“时间银行”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会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回馈。因此,“时间银行”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比以前更温暖、更幸福。
D.人们在“时间银行”里以计时劳动换取自己的所需,因此,趁年轻时在时间银行里存储大量时间币,年老后就一切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