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原因在于制作原料紫砂泥的优越。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需要注意的是,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而紫砂壶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需要不断摩挲,以使手感舒服,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为重要。
紫砂壶之“形”,与存世各类器皿相比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从笔者角度出发,古拙应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又次之,趣味再次之。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成型技法,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同工异曲,同样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点,需方则方,需圆则圆;线,需直则直,需曲则曲;面需光则光,需毛则毛,来不得半点含糊。要使紫砂壶身造型规整、浑成整体,壶体“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楚。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在一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紧、严。这也是“工”的要求。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功”指壶的功能。近年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它的“艺”是在“用”中去“品”的,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与紫砂壶成型工艺在风格上差别相对较大的一项是(   )
A.唐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善画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其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从画面中猫眼的“竖线”可知,其画为中午牡丹。
B.商代青铜四羊方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各据一隅,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C.2014年APEC会议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器形为天坛祈年殿等比例缩小,瓶身通体碧蓝,水波荡漾,瓶颈细长,瓶型典雅优美,工艺精湛。
D.唐代汉族舞蹈“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说明好看的泥色不一定有良好的功用和手感。在作者看来手感比泥色更为重要。
B.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对壶体不断摩挲的过程,令人身心愉悦,因为紫砂壶可吸收茶香、散发光泽、手感舒服。这是爱壶人对壶的美不断发现、欣赏的过程。
C.紫砂壶成型技法十分严谨,是说这是一个精加工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造型规整、浑成整体的要求,取得“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效果。
D.紫砂壶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这是包括紫砂壶制作在内的现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主流。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紫砂壶的器形与存世器皿相比最为丰富,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概括为“泥”“形”“工”“款”“功”,前四字与艺术性有关,后一字与功用性有关。
B.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与其它泥不同;即便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大不相同。
C.制作紫砂壶,点的方、圆,线的直、曲,面的光、毛,一点不能含糊,且要符合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这些与京剧唱段、国画技法异曲同工。
D.鉴赏紫砂壶要从泥色、造型、制作工夫外,看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方面。要鉴别壶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欣赏题词内容、镌刻书画、印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15 03:0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具有四声。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安排诗的格律。齐粱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格律诗臻于完美。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把它看成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词这一新体裁。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后来又有了曲。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确了上述脉络,就会知道要欣赏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正工夫。正因此故,“青山”“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选用。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诗词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极为精微的分合同异。“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宇”,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格律发展脉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是诗的格律形成的原因之一。
B.齐梁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至唐后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如不另寻他途,已难突破。
D.由于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格律发展到词,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平声和仄声是构成诗词文学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素。
B.诗具有格律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C.和唐诗相比,元曲大量使用俗语俚谚,这是它更具有散文化特点的主要原因。
D.如果不能从格律美的角度欣赏诗词,那就不能真正领略词的精妙。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是词这一新体裁能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B.元曲和宋词虽然本质相同,但元曲在艺术上远远没有达到宋词的高度。
C.词作家要精于审音辨字,是因为词对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不能错用四声平仄。
D.“青宵”“碧落”两个词词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诗词中,其意味却不相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

美与丑之外,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和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两对审美范畴。既然叫做审美范畴,也就要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的范畴之下。崇高(亦可叫做“雄伟”)与秀美的对立类似中国文论中的“阳刚”与“阴柔”。我在旧著《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里曾就此详细讨论过。例如狂风暴雨、峭岩悬瀑、老鹰古松之类自然景物以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米琪尔安杰罗的雕刻和绘画、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阮籍的《咏怀》、李白的《古风》一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崇高或雄伟之感。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类自然景物和赵孟頫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春江花月夜》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有一个内不愉快而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秀美感则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是愉快的。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1】文中“崇高”和“秀美”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小题2】文中列举了不少自然景物和文艺作品,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崇高”和“秀美”这两个审美范畴持什么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和”古文作“味”“鲧”,本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后被引申为不同事物相互兼容,代表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用辨证的观点论“和”,即“和实生物”。不同的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故能产生新事物。就性命道德论“和”,即“太和”。万物各正性命,不相悖害,是谓太和。就宇宙精神论“和”,即“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饱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体现出了一定的辨证法思想,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域,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的差异性,追求异质事物的和谐统一,所以“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君子和而不同”,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融合精神。同时,“和”也根植于百姓的日常思维,和能生财、能聚力、能致祥、能旺家,是中国百姓朴素的价值追求,体现出“和”的实用性特征。
③“扣”的现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介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虽然曾一度出现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发展,但目前的主流思想已经回归到保护与发展并重,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人类个体的自我与他人的和谐。人们愈发注重自我修养,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注重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人际关系的构建,这是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目前我们在着力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和”已经从宏观指针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社区、乡村的建设与管理等。
④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不同的价值观在碰撞,社会思想一定程度上出现波动,一些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失和”表现。比如一些人视家庭责任为负担,家庭观念淡薄,亲情观念缺失,家庭不和谐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再如,现在的年轻人多数为独生子女,不少年轻人“独”的性格特征明显,他们过分强调自我,高扬个性发展,而忽略他人感受和团体利益,甚至无法融入集体,大学生宿舍纠分屡屡发生就是明显例证。还有,广场舞扰民等社会现象,也深刻反映出“和”的理念缺失;同时,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调整,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的关系建构也导致“和”的观念受到挑战,这应该引起警惕。
⑤“和”注重保持事物的差异性,谋求共存和双赢发展,因此“和谐世界”的理念被很多国家所接受。我们应该进一步营造多元化交融发展的氛围,既留足社会发展空间,又要进行价值观的有益引导。同时,要加强对于“人和”的引导,这需要以多元化、多层面的社会教育体系来完成。
(摘自《半月谈》2014.20)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和”的基本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的事物相互聚合兼容并达到平衡,产生新的事物。
B.万物不相违背冲突,承认事物的差异性,追求异质事物的融合统一。
C.喜怒哀乐之情的发生都能合乎节度,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生。
D.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富有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阐释了“和”的文化根源及基本内涵。
B.第②段揭示了“和”在传统文化中包容性、差异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C.第③段解说了“和”的现代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D.第④一⑤段分析了现代社会“失和”的原因、表现并提出应对之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人类已经由征服自然回归到保护与发展并重,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和谐,重在以科学的态度构建人际关系,高扬个性发展。
C.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在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使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D.“和谐世界”的理念被很多国家所接受,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人和”的引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的报告指出,20世纪全球海平面已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现在,海平面每年在上升0.08英寸(约0.2厘米)。然而,按目前全球各个***谢拉•瓦特•克劳蒂尔就说,北极冰层的融化威胁着因纽特人的人权。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生活主要是狩猎动物,如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因纽特人狩猎是在北极的永久性冻土上进行的,但融化使得建筑垮塌,永久性冻土变成一触即溃的滑溜泥塘。近几年许多在永久性冻土上狩猎的因纽特人便因为滑入薄冰下的深海而溺死。而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还提示,这种危险会越来越严重,到2100年夏天,北冰洋将在更大的范围变成无冰海面。
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和俄罗斯境内生活着155000名因纽特人,全球变暖带给因纽特人的麻烦还有很多。一些研究证明,在海洋动物如抹香鲸体内发现了一些杀虫剂残余,最多的是DDT、多氯联苯(PCBs)等,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大量的杀虫剂残余随着江河和降水流向大海,全球的各种海域无一幸免,研究人员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也意味着在其他海洋生物中也可能沉积着各种杀虫剂残余,因此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已经被多次警告不要再吃海鱼。对于以鲸鱼、海象、海豹等为生的因纽特人,等于是切断了他们的食物,他们真的是处于生存还是死亡的边缘了。
由此看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对因纽特人的长远威胁不亚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许多岛国,因纽特人的生存权也直接受到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的威胁。
【小题1】下列关于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最新报告有关内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刚过去的世纪里全球海平面最少的上升了10厘米,最高的上升了20厘米。
B.现在,全球海平面每年仍在不断地上升,上升约0.08英寸(折合为0.2厘米)。
C.预计到了2100年夏天,北冰洋上的无冰海面范围将变得更为廓大。
D.北极冰层的融化成了威胁因纽特人的人权和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小题2】 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2100年,海平面还要上涨9-88厘米是按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对石化等能源的使用情况推算出来的。
B.因纽特人的生活来主要是狩猎海豹、鲸鱼、海象和北极熊等动物,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正在威胁着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C.人类活动引发了全球温度不断增高,导致了北极冰层的融化,海平面升高,直接威胁了因纽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D.从全球各海域捕获的鲸鱼组织样本中都查到了较高浓度的杀虫剂残余,这是陆地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的结果。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球海平面上升之快,预计再过100年左右,南极和北极格陵兰岛冰川融化的情况将十分糟糕。
B.全球不断增高的温度,使因纽特人狩猎生活所依赖的北极永久性冻土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小。
C.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的严重后果,并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
D.人类活动如充分考虑石化等能源的使用可能引发的气候变化,因纽特人的生存威胁会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