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国新奥尔良没有新奥尔良烤翅,也没有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事实。那个地方,出名的美味是小龙虾。
但这并不妨碍以新奥尔良为名的烤翅、汉堡一“鸡”风行,流行全国。在国内各地大大小小的肯德基快餐店里,这两种食物每天不知要卖出多少万份。问题是,肯德基似乎从没告诉过消费者,新奥尔良烤翅就来自于美国的新奥尔良。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自行“脑补”,将二者关联在一起,那也是消费者自己的事。
这则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总是热衷于为消费者提供幻象。这就像有些公司喜欢用理想骗人干活一样,企业通过广告术提供的幻象,往往脱离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品质。电视、报纸上的大多数广告,以及形形色色的产品推广,无不刻意追求完美效果,但这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文化幻象,不过是无限接近谎言的东西。
近日被曝光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颇为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性消费的生产逻辑。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上海福喜公司,向包括麦当劳、百胜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以及棒约翰、德克士、汉堡王等快餐店提供了过期变质原料。著名的洋快餐品牌,几乎无一幸免。
这意味着,当你坐在麦当劳里点了一份麦乐鸡,实际享受的可能是和肯德基一样的食材。不管这个商品被命名为麦乐鸡还是香嫩烤肉堡,进入消费者食道的那块肉,可能都是从同一条生产线加工出来。进而言之,如果这些产品的主食材都是由同一原料供应商提供,甚至可能是从同一只鸡、同一头牛分切出来,不同的洋快餐店所做的事情,不过就是对商品进行命名,或者叫作贴牌。
还可再举一列,雀巢咖啡和麦士威尔是速溶咖啡领域的竞争对手,星巴克则为消费者提供现磨咖啡,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市场上,这三家咖啡品牌所用的很大一部分咖啡豆原料均来自于云南普洱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无论在夜里撕开一袋速溶咖啡,还是坐在星巴克里享受一杯现磨咖啡,挑逗你的舌尖的很可能是出自同一片咖啡种植园的产品。
当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标签想象的消费世界。正是这些不同的品牌符号与商品标签,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构建了人们想象中的消费世界。在这个消费世界里,企业总是热衷于向消费者讲述品牌的故事,却把生产环节视为商业秘密。遗憾的是,人们经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消费陷阱,只看到不同产品的表象,而不去细究这背后的真相。为此,消费者正在付出沉痛的代价。
福喜事件同时也揭示了现代性消费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离不开复杂分工与合作。经济学上著名的“铅笔的故事”,讲的就是社会分工与合作如何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得以实现。可以说,所有现代工业化生产遵循的都是这一逻辑,而且这种分工合作越来越专业化和标准化。
例如,人们购买的手机,其芯片、液晶屏、机壳、电池等零部件,毫无例外都是出自不同的生产供应商,然后再进行组装、贴牌与发售。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是竞争对手,但三星同时也是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一个教英语的年轻人能有勇气卖手机,就在于他可以把生产环节交给不同厂商,而自己只要专注于怎么把名气转换为销售力。正是现代化的分工与合作,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包括餐饮业在内的现代消费领域,都离不开上述生产加工与营销逻辑。越是规模庞大的连锁经营店,越是离不开专业分工与标准化流程。从一只鸡到肯德基、麦当劳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这中间必须遵循严格的工业化程序。所谓个性化产品,在现代工业社会注定是一种稀缺资源。记得媒体曾报道过,肯德基采用豆浆粉冲调豆浆、海底捞用汤料勾兑骨头汤,消费者对此大为不满。事实上,基于统一口味标准与专业规范原则,要求肯德基提供现磨豆浆、海底捞提供骨头熬制汤底,都是对牛弹琴之举。
最后想说的是,这并不是在抹杀不同企业品牌之间的商品特色与服务差别,而是想指出,现代性消费的特征对企业履行自身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家小饮食店,老板通过个人采购、直接管理,便可完全掌控所有流程,但对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型连锁店来讲,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分工和代理完成。在这其中,基于法律构成的契约关系,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关键。
福喜事件告诉人们,在不同文化与制度背景下,如何保证这种契约关系不被消解与破坏,是多么的重要。
【小题1】本文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消费世界中,企业通过不同的 构建了消费者想象中的消费世界,进而让其忽视生产背后的真相、陷入消费陷阱。(4分)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奥尔良烤翅就来自于美国的新奥尔良”,这一幻象的产生是消费者自己的事,归因于消费者的异想天开。
B.在近日被曝光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中,所有的著名洋快餐品牌都受到牵连。
C.不少国外企业对其商品进行贴牌实际上就是为品牌命名,再通过向消费者讲述品牌故事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
D.在中国市场上,不管是速溶咖啡,还是现磨咖啡,其很大一部分咖啡豆原料均来自于云南普洱这个地方。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对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家手机企业不能独自包揽所有零部件的生产。
B.大大小小的食品连锁店采用统一口味标准与专业规范原则纯属无奈之举。
C.法律是保证各企业间“分工与合作”关系的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因素。
D.在一家小饮食店中,老板对这种“分工与合作”的依赖性是极小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9 03:1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
给大海施肥
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1990年,美国海洋学家约翰·马丁首先提出了“海洋施肥”计划,以遏制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并借用阿基米德的话幽默地说道:“给我半船铁,我就能创造一个冰河期。”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面积大约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0%,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早已推算出每年大气中大约有1000亿吨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了,而这过去大部分被算到了陆生植物的功劳簿上。今天,人们明白了,其实陆生植物每年只吸收了大约520亿吨,另一半是被浮游生物吸收了,可以说,海洋浮游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秋色。
海洋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它们繁殖速度快,平均6天就繁殖和死亡一次,其快速的生命周期是它们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关键。它们死亡后有一部分未分解就沉入海洋深处,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密度高,很难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因此被固定的碳就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海里。通过这一被称为“生物泵”的过程,浮游生物将表层海水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移至海洋深处,若干年后,上升的洋流将碳带回表层海水,重新回到大气层中。2001年,美国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在70亿—80亿吨之间。
现在,由于人类开采利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加快了约100万倍,彻底打破了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因此,科学家们产生了给海洋施肥的想法,目的是增强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从而纠正碳失衡现象。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先后开展了12项实验,证实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会限制浮游生物的生长。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通过施加“铁肥”将蓝色的海洋变成绿色的“森林”,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以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有科学家认为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2007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为“浮游生物”的公司,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北约560千米处的海面,启动了6项大规模“海洋施肥”实验中的第一项,向海洋倾倒了50吨赤铁矿粉。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美国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也有科学家对增肥计划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十分担心,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某一海域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
【小题1】下列有关“海洋施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海洋施肥是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个应对计划,它是由美国学者约翰·马丁首先提出来的。
B.主张给海洋施肥的科学家认为,施加铁肥能增强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意义重大。
C.给海洋施肥虽然已开始付诸行动,但最终能否纠正碳失衡现象,遏制气候变暖,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
D.给海洋施肥能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生长,提高海洋的整体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关于海洋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短暂,它们死亡后会把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全部带到海洋深处,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海洋浮游生物快速的生命周期之所以成为它们影响气候的关键,其原因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越短,转移的碳越多。
C.被浮游生物固定的碳能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深海,是由于深海的水温度低,密度高,不易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
D.所谓“生物泵”是指浮游生物在死亡后将那些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的碳转移到海洋深处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约翰·马丁的“海洋施肥”计划是受到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B.给海洋施加铁肥后,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使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达到70亿—80亿吨之间。
C.之所以提出海洋增肥计划,是由于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比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加快了约100万倍,造成碳失衡现象。
D.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吸收固定480亿吨二氧化碳,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秋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奇小说始于唐代,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典小说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
“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碎的言论,内容如何,不得而知。西汉刘歆在《七略》中提及“小说家”的名称,但所记之书后世不传。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给“小说家”下了定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到了唐代,出现了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名唐传奇。传奇小说产量丰富,除了《聂隐娘》外,代表作品还有《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柳毅传》《李娃传》《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梅妃传》《枕中记》等。这些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典故,常为后世文人所用,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是在唐传奇的基础上继续演绎创作出来的。
传奇小说的主人公不尽是鬼神,而多是人。或是才子佳人,或是英雄侠客,总之,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比如《聂隐娘》和《红线传》,主角是参与到地方官吏斗争之中的刺客侠士,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股地方势力之间相互斗争仇杀的社会现实;再如《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主角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反映了唐代士人以迎娶大家闺秀为荣的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大唐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传奇小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创作空间,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
虽然传奇小说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但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比如《聂隐娘》中描述隐娘与精精儿打斗,说是有红白两面旗帜在床的四周击打旋转,后有一人从空中掉下来。又描述空空儿的神术,说是人不能看见他的变化,鬼不能跟随他的踪影,他能从虎穴进入阴间,能用无形攻击有形。再如《梅妃传》中描述梅妃的魂魄进入唐玄宗的梦境,诉说皇上逃难时,自己死在乱兵手中,有人把她安葬在梅树下,随后玄宗前去挖掘,果然找到尸首。这些记述都超越现实,既惊悚又刺激,要说这些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说是纯粹瑰丽奇特的想象而已。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发现《幽怪录》中诸多篇章已经残缺,但编者却认为残缺亦无妨,因为无关风教。明人、清人比较注重道德教化,做文章要有社会意义,即便言及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奖善惩恶,而唐人,是真爱浪漫,爱作不受现实羁绊的无边无际的想象,一面描写现实社会中的人,一面却赋予他们高于现实的特质,不论有无实际意义。
(节选自梁晓菲《从<聂隐娘>看唐传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小说有根本的区别。
B.唐传奇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能看到唐传奇的影子。
C.反映了唐代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这一主题的唐传奇,其主角多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
D.因为和道德教化无关,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依旧不介意把一些虽有残缺的唐传奇收录其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些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只能算作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的作品。
B.文中提到的《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等唐传奇,都是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
C.唐传奇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主要是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有鬼神,还有人。
D.唐人真爱浪漫,他们创作的唐传奇既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也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到成熟显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发展到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文人的努力功不可没。
B.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唐代的繁荣为中国古典小说在这时期的成熟提供了巨大动力。
C.许多文学作品用超越现实的记述手法,写得惊悚刺激,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意义,即便是写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包孕奖善惩恶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学理念一直贯穿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人类社会进入极度意欲物化的结果,尽管它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事实是: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技术与文化的刺激之下,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种种欲望和需求愈来愈膨胀发作和肆无忌惮起来,其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也越来越合情合理合法了。讨好中产阶级已经构成文艺自身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则,而其主动的原始职能和独立的社会价值已不复存在。艺术家显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们完全地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但这不仅违反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同时制造了人类集体堕落的意识可能。因为,文艺不单纯是娱乐与消遣的社会工具,更是一种意识警戒线,如果它彻底地丧失了独立自为的建设性,那么这把双刃刀将变成导致毁灭的“凶器”。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对中产阶级的纵容和鼓动,在中产阶级膨胀的物化欲望支配下,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的效率与利益的原则的事物,就必然消亡。只要吻合大众的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因此,文艺也本能地朝向媚世媚俗的潮流方向发展;而独立价值和原始质味将不再,并变相成“投众所好”的文化贩子,大大地刺激了大众的破坏欲。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构成主导的地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尤其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突出,因其制度、价值、审美都倾向效益与利益的目的;如富有与成功构成人的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因此都有理由、有权利去争取成功,而成功的背后就是一种破坏力。这里必须指出,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因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黑洞。尤其是在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原则和异化人性的本能,包括对人文科学被混化渗透,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变成了一种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人文科学绝对服从大众趣味和商业机制,使得通俗文艺极端霸道,抑制了整个人文科学的批判职能和制导作用,这无益于世界乃至中产阶级自身的健康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生理的异化、精神的空乏、人性的物化、价值的偏失、人际的紧张、怨恨的激增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社会危机。
当代世界是一个朝向资本主义化和社会商业化中心急剧转移的时代,中产阶级的欲望、趣味、价值、意向不断得到充实和膨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政治、宗教、科技、道德、法律向中产阶级和经济中心一边倒的情境下,文艺面临自身存在问题,也自然不甘落后地媚世媚俗起来,文艺家的人格、个性、良知、智慧被降到最低限度。
(节选自程美信《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当代文艺“媚俗媚世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实质上是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商业化时代意欲物化的必然结果。
B.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在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欲望日益膨胀背景下,文艺为自身的生存而作出的唯一选择。
C.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艺术家完全地违反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被迫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的结果。
D.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之所以得以存在,是因为只要吻合大众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代社会中,中产阶级的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之下变得越来越明显。
B.当代社会对中产阶级采取纵容和鼓动的态度,致使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效率与利益原则的事物,都一律走向消亡。
C.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而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难以满足。
D.人文科学绝对服从大众趣味和商业机制,使得人文科学的批判职能和制导作用受到抑制,这对整个社会都是无益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昭示着一种社会意识警戒线,如果丧失了自身的建设性,那么它将从娱乐与消遣的手段变成导致人类堕落的工具。
B.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富有与成功已经成为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
C.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因此,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事实上都已经变成了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
D.在中产阶级和经济中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文艺家丧失了人格、个性、良知、智慧,文艺也就不可避免地媚世媚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论柳永对宋词的革新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
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并驾齐驱。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了到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有数据统计,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可以说,宋词流经柳永之手,体制基本完备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宋代许多词作家都是一种士大夫型的心态,追求单薄清高的虚无境界,这与普通市民的世俗心态是不能接轨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应歌妓的约请作词,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他们,并与之产生过强烈真挚的爱情。他的不少词作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她们的高超技艺和从良愿望。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的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柳永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怎”、“争”、“伊家”、“阿谁”、“看承”、“消得”等等通俗又富表现力的词,从而显得生动、活泼、亲切。既使词的语言大为丰富,又让读者亲近,易于理解和接受,贴近市民大众口味。
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小题1】文章的二、三段均提到苏轼,各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柳永“开一代词风”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3】作者认为柳永实现对宋词的革新与他的哪些个人因素有关?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社会领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代之以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村民自治制度的嵌入,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因而被认为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呈现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并未减弱,反而得到增强。
还有学者认为,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管理和服务乡村社会的权力,即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尤其是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革开放后经济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如此一来,有关新中国后30年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就出现了悖论现象,这种悖论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权力似乎在不断地推出乡村,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其对乡村社会的嵌入程度加深。当然,与这两方面对应的,则是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这是悖论双方的一致认识,这种不尽人意就体现在,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发生坍塌,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网》)
【小题1】下面对“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
B.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
C.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
D.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坍塌,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小题2】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制度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B.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虽然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
C.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D.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使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虽然出现了悖论现象,但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
B.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国家权力不断地推出乡村,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
C.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
D.作者认为,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