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在最好的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广大人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
B.“以民为主”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意志。
C.《周易》中的“群龙无首”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D.《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在最好的世代里,统治阶层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人民不与他产生距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古代圣贤关于“以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B.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的观点。
C.文中引用《尚书》《周易》《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老子》比《尚书》《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度更深。
B.《老子》中“超乎于民顺乎于民”,《孟子》中“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民主”的体现。
C.圣贤与政客不同,圣贤关怀“为民者”,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思考命运的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1 09:4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要救治中国出黑暗,不仅要靠民主,而且要靠科学。陈独秀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又告白社会: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等对科学的认识比前人要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所提倡的科学,已不限于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科学不仅能大大提高生产力,而且能解决宇宙人生问题,具有开发民智、反对宗教迷信、反对专制和解放思想的功能。科学与民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车之有两轮,鸟之有双翼,缺一不可。离开了民主,科学无由发展。而离开了科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愚昧、迷信、盲从是同专制相联的。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无法实现民主政治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尊重现实,一切制度、思想,都要拿到现实的审判台前接受审判,辨别其是否有存在的理由。“五四”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都要吐弃殆尽。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根据尊重现实的精神,他们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旧道德、旧文学,大倡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政治革命。

“五四”科学精神还表现于推崇理性,反对盲从,反对迷信。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思想遵循理性,迷信可斩,无知妄作之风可息。为了冲破数千年来教条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他们提倡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和赫胥黎的“拿证据来”,宣传批判精神。李大钊说:古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而邪说淫辞,则又未必果为邪说淫辞,真理正义且或在邪说淫辞之中。胡适认为,“五四”时期的新思潮无论怎样不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评判的态度。凡事都要分别一个好与不好,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独立思索,不可盲从。他说:“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运动的共同精神。”

“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旧学有很深的根底。他们坚决地不妥协地反对旧思想,反对孔教,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认为儒家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陈独秀说,以国粹而论,“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辨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也”。即使对孔子,他们也并不全盘否定。他们承认孔子在他的时代是伟人,有其历史价值,孔学有其优点。他们一再申说,他们批孔教,并不是批孔子个人,而是因为孔子之道已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成了文明进化之大阻力。所以,以全盘反传统来概括五四精神或五四传统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摘编自许全兴《简论五四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独秀认为,除了民主与科学,没有其他思想能够救治当时中国各方面的黑暗。
B.“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C.无论天文、地理还是政治、经济,都属于“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的范畴。
D.“五四”时期反对孔教,是因为儒家思想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在开篇指出民主和科学的重要性,但全文主要论述的是“科学精神”。
B.文章第二段阐述民主与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
C.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的话,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观点。
D.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五四”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并于末段做了补充说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钊认为,“天经地义”和“邪说淫辞”自古以来就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B.五四先驱们大倡革命,是因为他们认为旧的政治、道德、文学没有“科学精神”。
C.陈独秀认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他许多流派,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优于儒家思想的。
D.以全盘反传统来概括五四精神或五四传统,这是不符合五四“科学精神”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40年的开放政策,与此同期我国从一个极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开放在全球化时代是拓展国家利益的有效策略,这原本已是广泛的共识。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特别是2018年发生的中美贸易冲突,使得两国反对开放的力量上升,以开放的策略还是封闭的策略实现崛起再次成为有争论的问题。故此,讨论开放与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崛起是什么样的关系,十分必要。

实行对外开放可为崛起提供改革的方向标,并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知识创新。大国成功崛起的过程是战略不断调整的过程,开放与否直接影响着崛起国的战略调整方向。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则能通过对各国发展成就的比较,看清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特别是能看清本国的长处和缺陷。反之,采取封闭的政策,人们难以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就可能做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调整,使崛起停滞甚至夭折。实行开放,与外部世界接触増多,人们更容易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岀来,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新鲜事物。思想解放,观念创新,新的改革方案就能随之不断涌现。

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为崛起提供改革动力。国际社会是一个实力决定等级的体系,崛起的实质就是崛起国实力的上升,因此,进行实力竞争成为崛起国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外部的竞争压力小,崛起国会因自我满足而失去改革的动力;相反,当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崛起国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封闭的方法当然可以减少外部压力,但也会降低改革动力,导致国家竞争能力提升速度的下降。我国以往四十年的经验是,越是开放的领域,其竞争能力增强得越快;越是受保护的领域,其竞争能力越难提升。

开放,也促使崛起战略更符合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使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重叠性加大,内政与外交两个大局合为一体,如果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就会阻碍崛起国在全球范围拓展本国利益。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21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将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升级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国海外利益得到快速拓展。在全球化时代,崛起国在国际上拓展利益的速度和规模均超过普通国家,因此,对外开放得越多,所获得的进入他国的机会也就越大,海外利益的保障也就越高;同理,在对等封闭的条件下,崛起国损失的机会与利益也将大于其他国家。

在今后国际格局两极化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扩大开放应对崛起困境,正在成为一个值得国际关系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摘自阎学通《崛起为何需要开放》,原载《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经历40年改革开放,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已雄辩地说明开放是国家崛起的有效策略。
B.通过开放,人们才能发现他国之长与己国之弊,并经历不断的调整,使大国崛起找到正确的战略方向。
C.崛起的实质就是国家实力的上升,因此,崛起国不应惧怕、回避实力竞争,而应借此走向成功之路。
D.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动力。竞争压力小,改革动力也小;竞争压力越大崛起的速度也越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交待写作背景,继而提出了“在全球化时代,应清醒地认识坚持开放对于实现大国崛起的意义”的中心论点
B.文章的主体部分采取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不同方面深入论述了全球化时代坚持开放对于崛起的意义
C.在对论点进行具体论证时,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因果分析论证的方法,使论证深刻有力。
D.本文的结尾言简意赅,以精当文字收束全篇,虽然没有重申前文的观点,但也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开放,虽然可用封闭的策略保护自身利益,但损人以利己,不符合全球化的大趋势。
B.在封闭的环境下,人们会分不清正确与错误,浪费崛起的战略机遇,而实行开放,结果则往往与之相反。
C.开放是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势。开放则获益,封闭则受损,机会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均等的、公平的。
D.我国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都是拓展国家的海外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比成员缺乏为团队而做出自我牺牲意识的群体更有竞争力。而史前的人类大多数时候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从12000年以来的考古证据以及对部落社会的人种学研究来看,鲍尔斯估计,平均14%的人都是因为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而致死的,这么高的死亡率已足够促进这种混合心理的演化。

对捍卫集体荣誉的全身心奉献是心理学家所谓“神圣价值”的一个例子。神圣价值一般为整个社群所共有,而且绝不能用诸如食物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来交换。神圣价值是绝对的,不可谈判也不容任何妥协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很多冲突的背后神圣价值都充当重要的推手角色。

证据显示,我们思考神圣价值的方式与我们思考一般取舍的方式有本质不同。研究者们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的大脑,观察当人们想着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价值和神圣价值时,大脑的活动到底有没有不同。当人们在被利益引诱而考虑否认诸如“我喜欢百事可乐”之类的小事时,大脑中与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与之相反的是,一旦人们想到自己要背弃“我信仰神灵”或“我不能杀害无辜的人”这样的信条的时候,人们大脑中活动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这结果支持了如下理念,那就是大脑把神圣价值处理为绝对的、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者们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的大脑,发现大脑计算利益得失相关的区域与拒绝规则时用到的区域是一样的。
B.人类不仅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还会为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
C.虽然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的文化的改变发生改观。
D.因为群体之间的暴力行为而致死的高死亡率已足够促进善良与暴力混合心理的演化。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在几千年时间里暴力趋势不断下降,但是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存在。
B.人类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的行为,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
C.在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中,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和大猩猩进行集体攻击,然而我们的攻击目的比大猩猩复杂。
D.当发生部落战争时,就能看到与人对抗的倾向与我们天性中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结合的优势。
【小题3】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神圣价值”的特点。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伦敦雾是什么?它不仅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抽象的语义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网络中的结点。”《伦敦雾:一部演变史》译后记中的这句话可谓凝练。与我们熟知的以“污染原因→污染危害→污染治理”为脉络的此类题材著作不同,克里斯蒂娜·科顿笔下的“伦敦雾”更像一面镜子,一种表征,投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思想气氛和现实问题。在近一个半世纪的“长寿”岁月里,伦敦雾弥散在狄更斯、史蒂文森、康拉德这些天才小说家们的作品中,定格在惠斯勒、莫奈等该时代最伟大艺术家的画笔下,又或成为犯罪、侦探等通俗文学中神秘、黑暗事物的符号以及幽默与讽刺漫画中的调侃对象与灵感。《伦敦雾》的特色之一,便是展现了文学作品、报刊或画作中的伦敦雾,并让读者看到大雾之下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生活面貌:
身处充满灰尘的环境中的工人变得脆弱而短命,不得不借助酒精“来赶走体内的雾霾”;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看似受到最多尊重,实则在法律和道德上最弱势,大雾和日益增长的男性暴力成为所有阶层敢于独自外出的女性的威胁;对艺术家而言,阴沉的大雾让伦敦的白天如同黑夜,一些画家不得不擦洗天窗,好提高一点工作室的能见度,但另一些外来画家却在浓雾中找到了艺术的灵感……我们能看到伦敦雾是如何与伦敦人的日常生活纠缠,并逐渐被后者视为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呈现雾霾之下复杂的文化心态和生活面貌的同时,科顿始终关注着一个问题:伦敦雾为何持续如此之久?在这本书内,读者看到了伦敦雾治理中接二连三的失败故事:
19世纪中叶,国会下议院议员威廉·麦金农成立的委员会在8年间提交了不下6次报告以试图促成某种法案,降低烟尘污染,这些呼吁都被工业家利益的代表们压制了,一些人甚至以“污浊的天气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由辩护。1873年,19世纪最具毁灭性的大雾爆发。一些新的法案终于出台,使控制烟尘的措施有了强制性,但随着城市迅速扩张,家庭燃煤骤增,“法律很快被首都暴增的人口吞没了”。19世纪80年代,医生和医学杂志作者欧内斯特·哈特和社会改革家奥克塔维亚·希尔建立了烟雾委员会,试图将人们对主要污染源的关注从工厂转向家庭;但整个20世纪头几十年,议会和立法都对干预家庭领域感到迟疑;英国人将燃烧的火焰和温暖的壁炉视为不可侵犯的权利,并普遍对煤气抱以不信任,“尽管被告知我家煤火产生的烟会毒害外面的人,可我更不愿意在屋内就被煤气毒死!”一位保守党议员如此声言。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伦敦雾的治理都未曾获得真正的胜利。1952年12月5日,一场冬雾降临伦敦。没有人料到这会是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雾之一:交通受到严重影响,牲畜备受折磨,全年烟雾致死数可能高达12000人。这场凶险的“伦敦烟雾事件”成为伦敦雾治理历史中的转折点:此后普通民众开始觉醒,工党和保守党都开始承诺为清洁空气立法,随着1956年《清洁空气法》终获通过,伦敦雾进入尾声。
(有删改)
下列对“伦敦雾”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伦敦雾虽然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环境,但为他们中部分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
B.伦敦雾威胁着伦敦人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变得脆弱而短命,不得不借助酒精来对抗体内的雾霾。
C.伦敦雾持续的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被当时的伦敦人视为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D.在众人的努力下,20世纪50年代,伦敦雾的治理获得了真正的胜利,伦敦雾进入尾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

蒋建国

祭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祭祀活动的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官学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祭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祭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这种严谨而规范的祭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祭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祭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祭祀周敦颐、朱嘉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书院祭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祭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设立了六君子堂。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显示了书院对他们功德的追怀和弘扬,也显示了书院在文化层面上与时俱进的一种追求。

清代书院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选取祭祀对象的标准。那些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本地社会发展相关且有过较大影响的有功人士,也会得到书院的崇敬和祭祀。这种祭祀对象多元化的模式,与宋代以前书院祭祀对象的单一化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康熙年间河南大梁书院供奉各类社会贤明人士达150人之多,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祭祀仪式,这是书院祭祀活动的社会意义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B.书院祭祀的先贤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书院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是因为书院学术追求不再单纯而使书院的功能无法单纯。
D.祭祀对象多元化模式具有的承载文化意义的作用,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列举了书院的三大事业,但论述中只就“祭祀”的相关意义做了横向分析。
B.文章第2段从书院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谈起,论述了祭祀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C.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书院祭祀及其社会意义做了论述,并为每方面论述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书院祭祀对象的变化情况,论证了祭祀活动模式的沿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祭祀不是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书院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对它高度重视。
B.学术传播指承传本学派的学术旨趣,可见对本学派“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最重要。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果启示我们,发展既要自身进步又要适当与外力结合。
D.清代祭祀对象的多元化表明,书院祭祀对象的单一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