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①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②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③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原因很简单: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为了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就要解决形形色色的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④我们经常跟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⑤我们正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我们在数学方面得到许多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具体地讲,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就像牛顿有关的定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形形色色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
⑥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小题1】以下各项中西数学对比,最符合文意的是(    )
A.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不重视算法。
B.中国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证明定理,而西方数学则只考虑证明定理。
C.中国古代数学是与计算机结合得最紧密的数学,而西方数学则不是。
D.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以解方程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以证明定理为主。
【小题2】下列各项是对原文相关信息的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数学,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集中表现为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的异同。
B.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解方程,解方程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精神实质的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的目标。
C.西方数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问题、概念、方法和原理建立起来的。
D.中国古代数学所注重的计算方法、步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算法,可见,现代计算机数学于中国的古代数学。
【小题3】下列各项根据本文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理解和把握不同的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数学不从公理出发,但不排除本身理论体系的建立。
C.中国古代数学和计算机数学都是算法数学,可以说明中国数学是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数学。
D.中国古代数学从问题出发,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2 03:1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讲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随着人推理和预见能力的提高,个体很快就会从经验中学到:假如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通常今后他也会反过来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出于这种低水平动机,他可能会习得助人的习性。同时这种表现仁慈行为的习性也会强化其同情心,而同情心是仁慈行为的原动力。这种习性在许多代以后可以经过遗传而获得。”
②当然,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现在知道,父母其实是通过教导或者示范而不是通过基因,将习性传承给子女的。事实上,任何生活经验都不会影响基因的传递。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严格形式上讲,它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没有规定说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而在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中对这一点则是有要求的。达尔文发现了这一美妙性,并重点强调了其理论的这一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讲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论述类文本阅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讲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但是他仍然希望可以借助更多的两可的技巧来解决让人费解的问题,例如道德情操的起源问题,特别是当他老了之后。
③1966年,乔治·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方法使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更有用,即不仅去掉最后一句,也去掉关于“推理”和“预见”及“习得”的部分。在《适应与自然选择》一书中,威廉姆斯回想起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写道:“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意识的动机需要被纳入进来。很显然,如果自然选择青睐助人这一行为,那帮助他人之后就有可能反过来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帮助行为的施予者或接受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明显了。”他接着说,“简单地讲,如果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那么他就享有进化上的优势,自然选择青睐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④威廉姆斯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达尔文无疑明白,并且在其他环境中也有强调)就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常常不是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进化的逻辑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在这种情况下,威廉姆斯建议将同情和感激纳入感觉的范畴。感激可以使人回报他人而不用太多地考虑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有时如果对某类人同情的反应更强烈――例如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这种同情的感觉又会使我们不顾事实而去回报别人的帮助。
⑤威廉姆斯简洁的推测被特里弗斯转变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在1971年,正好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以后,特里弗斯在《生物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互利主义的进化》的文章。在文章的摘要中他写道:“友情、厌恶、道德攻击、感激、同情、信任、怀疑、可信赖性、羞愧等各种感觉以及一些形式的不诚实和虚伪可以被解释为调节互利系统而进行的重要的适应。”今天,距这份很有勇气的声明发表已有40多年了,仍然有多样的且仍在成长壮大的证据主体来证实它。
(选自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周晓林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威廉姆斯观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廉姆斯同意达尔文关于相互支持的进化价值的思索,并将之更加完善。
B.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他的同伴,那么他的同伴今后也会反过来帮助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同情的感觉可以使我们在面对那些我们非常感激的人时,不顾事实地回报别人的帮助,因为这是应该而且有益的。
D.自然选择青睐个体放大他友善的一面,减小他的敌对性,这种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优化的性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中的一段话,介绍了达尔文对人类互利行为的认识,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
B.②段中,作者指出①段中达尔文认为习性在许多代以后会被继承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与之后三段形成先破后立的论证关系。
C.③④两段介绍了威廉姆斯关于相互支持的认识,他对①段中达尔文的观点进行修改,认为相互支持常常不是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计算来完成的进化,而是人在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D.⑤段中,特里弗斯在达尔文提及互利主义的100年后,将威廉姆斯的观点转变成一个完全区别于达尔文观点的成熟的理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尔文认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预见自己如果帮助同伴,自己也可能会在今后得到这个同伴的帮助,从而习得助人习性。
B.让·巴提斯特·拉马克等先前的进化理论认为后天习得的特性也是会遗传的。
C.威廉姆斯认为,个体在帮助别人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得到回报,有可能出于自身的同情和感激。
D.文中虽然威廉姆斯不认可达尔文对出于期望回报的助人的“低动机”的偏爱,但他和达尔文都强调了同情和感激在互利行为中的重要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媒体成为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新平台和新场域。对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巢乃鹏表示,长久以来,自我表达始终没有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媒体的出现则给了社会个体自我表达的渠道和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闫方洁认为:一方面媒体使个体获得了发布信息和创作文本的权利;另一方面,媒体在文化气质上与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一拍即合,作为“催化剂”进一步强化了当代青年自我表达欲求。
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看来,“晒”行为是网络时代人们社会参与度提高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晒”的过程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会产生很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青年的“晒文化”呈现何种特点?巢乃鹏认为,传统的自我表达,表达者更注重表达内容的理性化,关注内容的公共性,即更多地表达公众感兴趣的或者自己专业性的内容,以显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晒文化”则因为媒体所具有的即时传播和互动传播等特点,因此自我表达的频率更高,自我表达的主题也丰富多彩。他们自我表达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同样也是自己情感的表露或情绪的宣泄。
在闫方洁看来,“晒文化”呈现出以下三种特点。其一,表达的“声音”热烈而喧嚣,甚至带有某种刻意为之的迹象;其二,表达“内容”日常化和微观化,较多地从个体感受与有限经验的层面来对具体的现象表达细致而长久的关切,较少宏观性话语,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诉求弥散于微观叙事中;其三,表达“形式”戏谑化,青年在媒体空间常常用游戏化的手法、漫无边际的嬉笑怒骂以及各种自组织语言,拆解传统话语的神圣、深刻和优雅。
闫方洁认为,“晒文化”背后隐匿着青年更为深层的世界观、价值观。它反映了青年群体很多内在需求,比如,希望通过与其他群体的区分完成个体对自我的确证和自我认同;力图创造青年群体独属的话语和仪式,通过媒体平台上的集体式狂欢获得表面愉悦和感性消遣;以媒体作为个体意见的发声器和公共生活的参与渠道,希望自我价值被他人和社会认同,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
当前社会物质主义文化盛行,青年群体在自我表达上难免会关注消费和享受。在闫方洁看来,“晒文化”的浅表化倾向会使青年越来越沉溺于所谓的绝对隐私而无法自拔,无视对民族、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历史等宏观命题的关注与思考;它用“个体”不断挤压“社会”,加速青年公共意识的萎缩,使他们热心物质超过热心精神、热心享乐超过热心理想、热心权利超过热心责任。
学者们认为,应该构建和谐向上的青年“晒文化”。对此巢乃鹏建议,可引导大家更多关注公共议题,在自我表达中更理性、积极、正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以及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在倡导和谐“晒文化”的过程中,应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模式,而应更多采用青年群体能接受的新语言、新方式。闫方洁认为,相关部门还可在实践中通过创立各种“优质公众号”的形式为青年作恰当的引领和示范。
(节选自2015年12月30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杰)
【小题1】下列有关“晒文化”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播即时性和互动性,注重自我情感的表露。
B.内容日常化和微观化,对宏观性话语不太感兴趣。
C.手法上的戏谑化,拆解传统话语,力图创造群体独属的话语和仪式。
D.总体倾向浅表化,在集体式狂欢中获得表面的愉悦和感性的消遣。:学|科|网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媒体的文化气质,强化了当代青年的表达欲求,但也使青年在自我表达上难免会去关注消费与享乐。
B.“晒”能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晒”的行为应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提倡。
C.青年群体的热烈发声,有时是刻意为之的,在这背后隐匿着他们更深层的观念、反映着他们诸多的内在需求。
D.无视对宏观命题的关注,是“晒文化”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物质主义文化的盛行。
【小题3】本文围绕“晒”这一现象,说了哪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⑤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⑥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杨平《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关注城市文化”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让人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B.与工业化市场化相伴而生的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等现象已成城镇化的副产品。
C.中国虽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未随之确立。
D.应对工业化全球化双重挑战将为未来城镇化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和更多可能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先提出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何作用等问题,接着话题一转地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而引出下文对城市文化的议论。
B.第②段承接上文论证更要关注城市文化重要作用的观点,第③段则重点从中国工业化和新工业文明袭来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关注城市文化的现实意义。
C.第④段在上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涵养城市文化的问题,指出政府、市场应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第⑤段则进一步强调政府和市场是关键。
D.第⑥段指出城市文化的根本体现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只有如此城市才可适合人居和经济发展,此段论述继续阐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发挥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
B.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还不很熟悉与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
C.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化的建设只是关系着社会构造完整和城市文化多样性。
D.社会力量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新命题。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
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好的结构,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选自莫言《〈四十一炮〉序言》)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具有“长篇胸怀”的作家,胸怀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才能够写好长篇小说。
B.长篇小说要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在艺术上是原创的,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的。
C.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波澜起伏的事件和鲜活生动的人物,让读者目不暇接。
D.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时代而牺牲应有的长度、密度和难度,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单靠字数和事件的累加将小说写到二十万字的篇幅,这不是作者所追求的长篇小说。
B.一部小说里如果只有好人和坏人,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C.长篇小说的结构之难,在于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结构形式,还要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
D.当今社会,很多人热衷于读无需动脑的煽情式的文字,大手笔的长篇小说往往是曲高和寡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莫言这句话道出了“长篇情怀”者的一些特征。
B.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是所谓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文字和事件则是水下的“八分之七”。
C.长篇小说《红楼梦》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天然浑成,即使是日常生活也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D.《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人物塑造堪称典范,人物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曰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熙,犯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职独具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
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时下,相对于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产量来说,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这是最值得思索的。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
在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诗歌精神已经播下传承不息的火种,而在今天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今,汉语诗歌创作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地思考在渐变中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积极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兼容中西诗艺的精彩。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诗歌精神,激活汉语诗歌创作的潜力,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小题1】下列美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诗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碰撞出动人的诗情,就能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B.当代很多诗人渐离了诗心轨道,失去了一些精神、志向诉求,提振诗歌风气,关键是要建构诗人主体精神。
C.诗人们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开始,担当起历史的主体性行为,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
D.随着社会的变迁,个体的生命意识逐渐显现,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把人类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所生成的精神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而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B.我们应该以开放的野和魄力,吸收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保持诗歌的创造力求索精神。
C.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凸显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性之美的诗歌,就具有国际影响力。
D.汉语诗歌创作目前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精神不仅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一种民族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B.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蛊通的桥梁,诗歌的诗性没有国界,因此它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的使命.
C.时下,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人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但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
D.诗歌精神传承不息,激活诗歌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了深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