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我们暂时摆脱从有用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时,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现美。相对于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艺术却能给予我们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快感,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雕刻馆,这些场所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把日常生活里的利害关系完全驱除在外,保护我们彻底地沉醉于作品中,这时引起我们快感的只是艺术品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会想起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或者想起这些作品能卖多少钱,这时艺术作品就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物欲的对象,所进行的活动也不再是审美活动了,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以实际的需要为目的。
审美活动的特性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点: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愉悦感也要分有功利关系的和无功利关系的,所谓功利,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审美的愉悦感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因为它除了让你心情愉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朵鲜花,当你静静地欣赏着它娇艳的花瓣和新鲜的色彩,陶醉于她的阵阵芳香中,在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感情时,才真正有了审美的愉悦,审美愉悦只是停留在你的行动对象本身,而不为了任何别的目的。
当然有人会说,审美也是一种功利啊,因为它让我心情愉悦了,这不也是事物自身以外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也有功利,但这种“功利”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只是一种我们在事后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考察时才看到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所以我们也说,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
【小题1】关于“审美活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活动需要我们摆脱从有用性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
B.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
C.审美活动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审美快感。
D.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
【小题2】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愉悦是以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
B.审美活动产生的愉悦只停留在行动对象本身。
C.审美活动能使我们产生达到活动预期目的的愉快。
D.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有功利性的愉悦感和无功利性的愉悦感。
【小题3】下列活动中 ,属于审美活动的一项是(  )(3分)
A.采到一朵美丽的花,想把这朵花送给妈妈欣赏。
B.在画廊买一幅名家的画作。
C.在日落时分陶醉于晚霞的绚烂。
D.和同学讨论一朵花的科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0 10:1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8年初,阿里巴巴平台上整个买家询盘数急剧下滑,欧美对中国采购在下滑。海关是卖了货,出去以后再获得数据;而我们提前半年从询盘上推断出世界贸易将发生变化。”通常而言,买家在采购商品前,会比较多家供应商的产品,反映到阿里巴巴网站统计数据中,就是查询点击的数量乖购买点击的数量会保持一个相对的数值。统计历史上所有买家、卖家的询价和成交的数据,可以形成询盘指数和成交指数。这两个指数是强相关的。询盘指数是前兆性的,前期询盘指数活跃,就会保证后期一定的成交量。所以当马云观察到询盘指数异乎寻常的下降,自然就可以推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这种统计和分析,如果缺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这次事件,马云提前呼吁、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而赢得了艮好的声誉。
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普及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改善自身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的需要。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加了解他的客户”。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出井伸之解释索尼衰落的根本原因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扣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所有传统企业的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传统企业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难以贴近消费者,难以了解消费者的真正的需求。第二,互联网公司的强项恰恰是天然的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传统企业必须嫁接互联网企业的DNA,否则必然沦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
大数据对传统企业必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一,文化的颠覆和组织的重构。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一定是过时的,必须全面转向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重新梳理公司的战略、文化、组织。期间有大量的咨询业务机会。第二,对信息系统的冲击。传统架构的信息系统无法应对海量数据,首先存不了,其次也无法在多种数据间建立联系,也就无从分析,更谈不上快速有效。原来给运营商做商业智能的项目,运行一天出结果,就不错了。但大数据要求是1秒有答案。这种差别是巨大的。所以信息系统面临升级换代的要求。第三,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和信息系统完美对接。管理要标准化、标准要流程化、流程要信息化、信息要智能化。
对大数据的跟踪和研究,不仅仅限于推荐股票,更重要的是建立解释IT行业演进的顶层逻辑,用以解释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洞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发现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并从对这些新兴公司的观察,反过来支持我们对上市公司的判断。我们相信,更宽广的视野、更频繁的交流、更深入的思考,将对投资人更有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里巴巴提前半年时间就能推断出世界贸易的变化情况,而海关要等到货物卖出以后,才能获得贸易变化的数据。
B.询盘指数与成交指数是强相关的,前期询盘指数活跃,就会保证后期有较高的成交量,询盘指数异乎寻常的下降,就可以推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
C.来自企业改善自身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的需要,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普及的原动力。
D.传统企业只有嫁接互联网企业的DNA,才能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所以,传统企业必然沦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困扰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更加了解他的客户”,而“了解他的客户”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
B.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架构的信息系统面临升级换代的要求,因为它无法应对海量数据,既存不了,又分析不了。
C.对大数据的跟踪和研究,是为了建立解释IT行业演进的顶层逻辑,用以解释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洞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
D.大数据能给予更宽广的视野、更频繁的交流、更深入的思考,这些对投资人也将更有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凭借大数据技术的支持,马云得以准确预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并提前呼吁、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这为他赢得了良好声誉。
B.索尼公司的衰落启示人们,传统企业只有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和新技术,才能扭转衰落的命运,而人数据下企业管理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C.第四段用一秒和一天进行对比,是为了证明大数据必然对传统企业的信息系统产生冲击,这种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D.通过研究大数据,可以发现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支持对上市公司的判断,从而推荐优质的股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③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⑤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只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有的很野蛮残酷,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而不是人们靠习惯维持自动形成。
D.相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而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若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个人在教化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可能不做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事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提到它们就意味着“天下”,格外有壮阔之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类的名句。

古代中国,水无疑是赖以立国的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水的清洁和滋生功能,使水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奈河”则是传说中幽冥间的界河。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古中国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亦褒举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举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作家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时时胶着一体。

流水无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诗经·大雅》即有“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警句,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喻君臣不勤于政则必失怙于天。李白的《古风》《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陆游《黄州》“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跎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被毛宗岗父子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的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选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水的象征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水有清洁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民间为婴儿“洗三朝”就是此象征意象的体现。
B.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立身行事。
C.老子关于水的“柔弱”与“坚强”的讨论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
D.唐代以后,流水的象征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常被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国力等的不可复返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人作家的作品中,流水有时候象征着执着进取,有时候象征着悲观幻灭,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
B.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往不在,它常象征着事物的一去不复返,因此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抒发惜时叹逝之情。
C.陆游的“江声不尽英雄恨”和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反映了古代诗人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D.中国文人常常借流水意象表达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思想,而流水也能反映出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文学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明,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它们意味着“天下”。
B.水与古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关,人们常在上巳节这天在水边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与这一习俗相关的画面。
C.因为流水无往不在,具有持续性运动的特点,所以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也是运动的,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D.中国文人常借流水抒发感伤与忧患情怀,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去概括“悲慨”诗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火星冻海层下可能存在生命
火星是太阳系中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也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在火星的冻海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特殊的生命体。
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称,与地球不同,红色的火星并不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宇宙中的各种强辐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星表面下挖,当达到科学家们宣称的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当中的一些特征。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地底生物圈活动的信号,以及附近地表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这些都会成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勒维斯-达特内尔说,“目前,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在寻找火星生命体时,很大程度上要首先找到火星上存在水份,但火星表面上水流的痕迹却是数十亿年前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顽强的细胞生命,也无法在如此大量宇宙辐射的情况下存活。对于目前的科学家们来说,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我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一个冻海,这也是今后发射探测器需要确认的最激动人心的目标之一。”
英国科学家还表示,火星大气里还含有大量的甲醛,高浓度的甲醛其实就是由甲烷氧化而来,这也很可能会证明火星土壤里存在生命。科学家在火星表面上探测到的甲烷气体含量不大,可能只有1亿分之1.05。科学家的这一结论基于专门用来测定火星大气成分的傅立叶行星分光计在火星上探测到一种不同于甲烷的气体--甲醛。英国科学家通过分析计算出火星空气大气的甲醛浓度为千万分之1.3.认为这些甲醛是由于甲烷的氧化产生的,并估计每年火星上大约有250万吨甲烷被氧化产生为甲醛。勒维斯-达特内尔说,“我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我的结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欧洲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英国科学家称,这片海洋约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这是目前人们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证据。
【小题1】下列关于火星生命现象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火星是太阳系中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所以该有生命存在。
B.英国科学家考察到火星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有生命活动迹象。
C.科学家猜想,在活动的冻海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特殊的生命体。
D.科考显示,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生命活性迹象。
【小题2】下列对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
当中的一些特征。
B.火星表面有水流痕迹,这也会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
C.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这片海洋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
D.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科学家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
存在一个冻海。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未来100年左右,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可能将人类部分居民移居火星的幻想变成现实,到时会
缓解人类生存的能源短缺等危机。
B.如果能找到火星上存在水分,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
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
C.有的科学家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因此结
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D.火星虽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
星表面下到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李白的五言诗《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非常有名。全诗送别之情溢于言表,诗意简洁 明了而深厚隽永。其中“班马”一词,典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侯合十二国围齐,齐侯在平阴这个地方做抵御,登巫山观察晋师,晋师故意到处高树大旗,疏布人马,曳柴扬尘以示人马众多,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 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 其遁。’”
从这段记述来看,晋师从两点来判断齐师已经遁逃:一是平阴城上有乌鸦,其声欢乐,因为已成空营,且有丢弃的食物可食;二是听到了“班马之声”,杜预解释:“夜遁,马不相见,故 鸣。班,别也。”也就是说,夜遁之时,有的马匹看不到同伴,发出离别的嘶鸣,这就是“班马 之声
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賦》用了《左传》这个典故,文云:“失群班马,迷轮乱辙。”说的就是 战马失群。最早将“班马”扩展到送别情境中的人是比李白早57年出生的李峤。他在《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中写道:“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这里的“背枥嘶班马”和“萧萧班马鸣”景象相似,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 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李白的“萧萧班马鸣”是前有所承的,并 不是受杜预误导而以讹传讹的罕见个案。
不仅如此,“班马之鸣”甚至孳生了“班声”一词。见于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今人李学颖集《吴梅村全集》卷十六《送同年江右朱遂 初宪副固原四首》诗中也有“清秋柳陌响朱轮,帐下班声到近臣”的诗句。
(取材于2017年7月《光明日报》王继如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后隽永(juàn)
B.曳柴扬尘(zhuài)
C.以讹传讹(é)
D.传檄天下(xí)
【小题2】下列对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工具,“丙”是十天干之一,“寅”是十二地支之一。
B.“晦”指的是每个月的月末,“望”指的是每个月的初一,“朔”指的是每月十五。
C.在古代的诗歌中,“断鸿”“杜鹃”“鹧鸪”巳经固化为带有特定内涵的诗词意象。
D.古人指称他人时多用敬称。《送光禄刘主簿之洛》中“主簿”是官职,体现敬意。
【小题3】下列送别诗句与李白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所表达情感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B.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一李颀《宋魏万之京》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王维《渭城曲》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