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个‘灵’字,其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滋养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小题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也没人知道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一条人命,去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肉的斗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在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锻炼的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形而上”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9 02:5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发展”及相关概念辨析
沈满洪
什么是“绿色发展”,在概念上说,当前还还不是很明晰。
首先,“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绿色经济”主要针对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绿色发展”则包括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科技、绿色制度等的变化。“绿色发展”比“绿色经济”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其次,“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什么区别?
从含义广狭角度看,三个概念之间具有包容关系:“绿色发展”含义最广,“循环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最窄。“绿色发展”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循环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也正是“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低碳发展”主要针对碳减排和碳循环利用,它仅仅是循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个概念各有侧重:“绿色发展”针对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旨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针对资源危机,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针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旨在建设气候舒适型社会。
由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都逐步发展。例如,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上市公司新安化工,依靠自己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原来作为废气排放的氯甲烷的回收,回收一吨的成本是200多元,而氯甲烷的市场价格是每吨2000多元,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陕北窑洞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并减少了碳排放,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或低碳建筑。对于这种情况,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倡导。
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不良现象。黑色经济——对社会而言是黑色的,但对企业而言是经济的。线性经济,如一些小造纸、小印染、小制药企业等。高碳经济,如火电就是高碳能源,虽然火电内部成本低,但是发展火电会增加外部成本。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首先是技术障碍,也就是科技创新尚未达到既绿色又经济、既循环又经济、既低碳又经济的水平。其次,也与制度障碍有关, 由于错误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使得黑色经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没有得到遏制。
(选自《文汇报》2017年6月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绿色发展”的内涵更宽泛。
B.从含义广狭角度看,“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者是完全包容的。
C.“绿色发展”的概念就是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D.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逐步发展,必将带来新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绿色发展”及其相关一些概念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
B.文章运用例证分析法阐述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C.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阐述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
D.文章采用总分式,先总说“绿色发展”,再分说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涉及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变化。
B.“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一样,都只有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
C.“绿色发展”跟“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它侧重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只有从技术与制度两方面抓起,才能根除黑色经济、线性经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中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类似的规定,“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小题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同时也是士兵,晚清时才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的源头。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D.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等越来越多,很难禁绝。
【小题3】(小题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知有人破坏公共卫生,当事人受罚,“城管队长”也要挨打。
C.明代规定,破坏公共设施、随地大小便者,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D.宋代对于违章建筑,有时不仅要强行拆除,还要求司法机关对相关人员进行惩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烹饪探源
姚伟钧
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即“煮熟到适当程度”。“烹”“妊”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但“烹…饪”一旦成为固定词组“烹饪”,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简单等同于“烹”“饪”的词素意义相加,烹饪一词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烹饪技艺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中国,饮食水平极低下,烹饪含义很简单。那时烹饪含义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的产生,为煮食物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烹饪含义就增加了新的内容——煮。至此,烹饪就具有“烧煮”两层含义。由于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烹饪含义又增添了炸炒内容。随着中国饮食逐步形成主食和副食两大类,烹饪就不再单指副食如肉、鱼、蔬菜的烧烤、煮炖和炸炒,也包括主食如米饭、馒头、饼、点心等的制作了。
烹饪从人类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考古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烹饪技艺由”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如“烧”,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不用任何烹饪,直接把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熟或半熟;还有“烤…石烙”“石烹”。这四种方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新石器时代后,由于农业、畜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烹饪水平也有所提高。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炊器,大都已经具备,有陶制鼎、甑、釜、罐、盆之类。它们说明,新石器时代后,中国烹饪方法逐渐多起来了,因为炊器多样化是与馔食多样化分不开的,所以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
发掘出的商周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那时的烹饪方法以煮蒸为主。《中国青铜器时代》考证商周的烹饪方法,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关于先秦有没有“炒”这种烹饪方法,现在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当时尚未发明。事实上,考古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就已出现。河南新郑春秋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锅的质地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炒菜也不乏记载,如《楚辞》中的“煎鰿雀,遽爽存只”。它的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楚目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湖北随县曾侯己墓曾出土了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粱,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江西靖安也出土了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欢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烹饪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炒之间没有严格区别,同时炒菜品种也不够多,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后期,虽然有简单的烹饪,但作为技艺的烹饪尚未形成。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劳动人民的创造,各种炊具相继出现,我国早期的烹饪技艺和一些基本烹饪方法初步形成。春秋战国以后,食物品种不断增多,烹饪技术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有人粗略地统计,竞达二十多钟,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等,这些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
(2014年09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绵远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湛技艺。正是因为中国烹饪技艺领先于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B.中国烹饪最初也只有烧的含义;是陶器的产生,开启了煮的新内容;而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则增添了炸炒这层更新的内容。 
c.中国烹饪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最初是从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烹饪方法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 
D.中国烹饪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标志是各种炊具开始相继出现。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烹”和“饪”两词的意义不尽相同,“烹”意思是“烧煮”,“饪”意思是“煮熟到适当程度”。合二为一,“烹饪”的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
B.陶器出现之前,所谓“烹饪”,只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出现以后,煮的内容方才出现,“烹饪”才真正具备“烧煮”的意义。
C.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中国烹饪方法只限于“烧”“烤…石烙”“石烹”这四种烹饪方法。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的烹饪方法方才真正逐渐多了起来。
D.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丰富受制于烹饪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炊器的多样化与中国馔食的多样化之间密不可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烹饪在商周时期,炊器极其简单,多属蒸煮之器。局限于炊器的简单,商周时的中国烹饪亦局限于煮蒸这两种方法。
B.春秋时期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的出土,证明最重要又常见的炒烹饪法其实至迟在春秋时候就巳出现。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炉盘和江西靖安铜制器具的出土,说明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中国烹饪开始运用了煎炒之法。
D.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氽、抄、炒、炸、浸等多达二十多种的烹饪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中国烹饪开始日臻完善。

同类题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和进行所谓的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大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我们要选择“有营养”的信息阅读。极简主义阅读,是一次“断舍离”运动,在阅读范围从大到小的取舍过程中,摒弃那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拯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曾有人做出“世界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为几十个字的故事,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多的名著。这是一件多么笨拙、愚昧的事情。浅浏览是知其然,深阅读则是知其所以然。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碎片化的浅显阅读让内涵和理性力量匮乏,只能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难以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选自《中学生阅读》《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原文所论及的阅读方式一项是(  )
A.运用手机不停地阅读和分享,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种新闻和服务资讯。不停地点击和分享那些转来转去的唾手可得的各种吐槽或心灵鸡汤。
B.手机获取信息廉价而便捷,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可能有用要把好东西先存起来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
C.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
D.“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阅读行为,导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让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碎片化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更能让读者在“快”“轻”“浅”的阅读体验中,让阅读变得轻松有效。
B.与古人端坐书室、沐浴焚香而读的郑重其事相比,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到阅读的随时随地化,但所获得的却是知识碎片。
C.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获取的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对人们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
D.在作者看来,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知识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大家都应足够重视,不要被碎片化阅读束缚,我们需要进行“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B.在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当进行阅读选择,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C.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进行极简主义式深阅读。
D.“世界名著快读”,有害无益,虽说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肤浅的,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摒弃浅阅读,倡导深阅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 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 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 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 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 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 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 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 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 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 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 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 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小题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