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从房价控制目标可见“心慈手软”
近来,一些城市陆续公布了今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银川市,涨幅控制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以内;太原市,涨幅不超过全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昆明市,涨幅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贵阳市,涨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佛山市,涨幅不高于本年度GDP增幅。另据报道,广州、郑州今年的房价控制目标已初步确定,涨幅控制在10%至15%之间。
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是“新国八条”作出的硬性要求:“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这个旨在强化地方政府房价调控责任的要求,被认为是“新国八条”的最大亮点,并被民众寄予厚望。
而从上述城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看,不得不说,与普通民众之前的期望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那些房价较高的城市,普通民众对于房价调控的期望值,首先是希望房价下降;即使不下降,也不能再涨了;即使继续上涨,涨幅也不能太高。而上述这些城市确定的今年房价控制目标,或不超过GDP增速,或不超过居民收入增速,因各地确定的GDP、居民收入增速大多超过10%,这意味着今年房价涨幅目标大多在十几个百分点以内(比如太原市为13%以内)。这样的调控是不是太软?要知道,2010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涨幅为9.99%,尚且让人们感到房价飙升得太快,政府不得不多次下狠手调控房价,而现在不少地方却将今年的房价控制目标定在10%以上,且不说离民众的期望有多远,离政策的要求又有多远?这样的调控岂不是“空调”?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这到底是房价控制目标,还是促进房价上涨目标?
“新国八条”中要求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居民收入、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确定房价控制目标,显然不是仅仅要求各地房价涨幅不超过GDP或居民收入增速,而只是强调确定房价控制目标可以参照这些因素。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房价太高,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与GDP、居民收入严重不相称,导致很多人买不起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房价调控目标仅仅不高于GDP或居民收入增速,那么不管GDP和居民收入怎样增长,房价同步上涨之后仍然太高,仍然与GDP、居民收入严重不相称,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甚至更加买不起房。不得不说,房价涨幅不超过GDP或居民收入增速这样的调控思路,与中央楼市调控政策的本意严重不相符。
房价控制目标的确定,最重要的参照因素应当是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鉴于当年房价畸高、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现实,那些房价过高的城市,其房价控制目标应立足于促使房价下降或不再继续上涨,通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应将房价涨幅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可确定房价涨幅不超过CPI或PPI涨幅,一个是消费价格指数,一个是生产价格指数,这两个指数代表了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房价作为政府重点调控目标,其涨幅显然不应超过总体物价水平的涨幅,否则就应被认定为“过快上涨”,应当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
一些地方确定的房价控制目标如此之高,可能是担心过于严厉的楼市调控影响当地经济增长,甚至影响政府收入,也可能是为了给房价调控留下宽松的空间,以免因完不成目标任务而承担责任。在某种意义上,确定什么样的房价控制目标,体现了地方政府调控房价的诚意和决心。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城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与普通民众之前的期望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一项是(    )(3分)
A.普通民众对于房价调控的期望值,首先是希望房价下降;即使不下降,也不能再涨了;即使继续上涨,涨幅也不能太高。
B.2011年各地房价控制目标大都以GDP、居民收入增速为依据,这意味着2011年房价涨幅目标大多在十几个百分点以内。
C.政府多次下狠手调控房价,但现在不少地方却将2011年的房价控制目标定在10%以上,这样的调控手段给人感觉太软。
D.全国大部分城市公布的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离当前政策的要求太远,甚至会让人产生“房价控制目标是促进房价上涨目标”的错觉。
【小题2】下列不能说明作者认为的“各地确定的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如此高”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各城市人民政府可能担心,若对楼市采取严厉的政策,这样的楼市调控会影响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及政府收入。
B.“新国八条”要求,各地确定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等。
C.各城市人民政府可能是为了给房价调控留下宽松的空间,以免因实现不了目标而承担相应的责任。
D.各地房价控制目标大都以GDP、居民收入增速为依据,而各地确定的GDP、居民收入增速大多超过10%。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新国八条”作出的硬性要求中有“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一条,但全国有些城市却置若罔闻,没有做到。
B.普通民众希望房价下降;即使不下降,也不能再涨了。但银川市、太原市等确定的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令人失望。
C.房价涨幅不超过GDP或居民收入增速这样的调控思路,与“新国八条”楼市调控政策的本意是相符的。
D.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代表了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房价涨幅没有超过总体物价水平的涨幅,应被认定为“过快上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0 09:4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闲话
雷抒雁
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举世闻名。不说别的,且说汉字;也不说汉字象形的美好,只说汉字书写的“奇妙”。
②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书写,使汉字有了真、草、隶、篆诸体;又因各体的书写,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
③市场经济,利益是一把酵母,把一切沉睡的普通面粉都能唤醒,让它蓬蓬勃勃膨胀起来。书写也不例外,动辄挥毫的书法家,自晋、隋、唐、宋、明、清以来,于斯为盛。只要有文人聚会,便有纸张笔砚侍候,会写不会写,都来挥洒几笔。只要有上级领导视察,便有留写“墨宝”一项,是宝不是宝,都要装裱供奉起来。如果说,只是一乐,当作雅事,也还罢了,最多不过是附庸风雅;但一旦沾上铜臭,便不能不令人作呕。
④每每游览书画店,常见有熟人的“墨宝”在卖;看那字,不过刚过涂鸦,标价却不菲。一问,道是价因名列,说那是“名人字”,卖的就是那名。
⑤但是凭写字出名不易。你得下那童子功,三日一点,五日一捺;门前先得有一池水,预备洗笔;屋后也得有一块地,留作笔冢。可是,今日之人谁又下得那苦心,耐得那寂寞。如此练来,要等到能上市卖艺,大约先已饿成菜色。
⑥没有童子功,怎么办?当代人长于编故事,要成名,先得有一套奇异履历。速成的书法家,也会编故事,说自幼家学濡染,三岁学颜柳,五岁习二王;年长之后,又是某某书法家入室弟子,得了真传;之后,再编些何处发表,何处展览,某馆收藏之类。未见其字,先吓你一个跟头。其实,现今说是喜爱收藏书法的,究有几人真懂其奥妙?大多是跟风扬尘的。先前,嘲笑写诗之人比读诗的多,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诗人。近些年,我倒看见每片树叶上都站着两个书法家。
⑦“书法”作品完成较快,一幅字,慢写,十多分钟;快写,三五分钟。如以时间论值,其单位时间创值仅次于西方拳坛的拳击手。时下,有作家以写字代替写作,说是写字之润笔,高于快于写作之稿费,可以为证。
⑧字写得不甚好,被某人收了私藏,见仁见智,或生或死,也还罢了。可恨的是一些风景名胜地,将那“鸦”作“涂”到山石之上,污人眼目。山石何辜,蒙此羞辱!无论是何等领导人,要想将字刻进石里,先去练好再写;依仗权势,将自己涂鸦之作,勒石于公共景区,就有侵害公共利益之嫌。
⑨毛笔书写,虽已过时,退出了普通书写的行列,但作为一门艺术当会长远存留下去。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毛笔,练习书法,用以陶冶性情,应是好事,自应鼓励。但一拿毛笔,便自诩书法家;一写字,便想到卖钱,令人忧心。
⑩我偶得作家沈从文先生一幅字。章草抄写着几首宋人诗词。先生那时已七十又四岁,笔力遒劲,用心专一。让我震撼的是先生于落款处写着的一段话:“七十逾四书尚不及格也。”这一段话,或可做注,洞见他的为人。
⑾练练书法,可以;若卖字数钱,得先运运气,摸摸胸口。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汉字书写的“奇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⑩段以沈从文先生为例,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节选)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其结果,虽然新主张和新看法接连不断,但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却难以确立。

  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对其学科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与合理设定。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人们观点分歧最大。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早已有所谓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的”、“价值的”、“逻辑的”和“商谈的”等不同性质伦理学。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也早已出现。例如,有的主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一门主体性的“人学”。有的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描述性科学”;有的则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其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门“特殊价值哲学”。有的主张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研究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学的“人学价值论”。

上述种种不同看法意味着,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意义上说,不同看法存在本身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伦理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伦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毕竟有其特殊性质,不可能总是见仁见智。谈到哲学方法,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真正的方法应当是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方法。伦理学也同样如此。它之所以应当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伦理学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统一。毋庸置疑,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价值规范学科,它要给人们提供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因而首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学科。然而,正像其他任何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矛盾和现实困境一样,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也并非脱离现实存在的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某种抽象表达。

由此而言,当代中国伦理学就应当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事实性,意味着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实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描述性和性质的科学性;其价值性,则意味着它的内容的主体性和应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超越性和性质的理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从“事实如此”直接推出“应当如此”。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介,那就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道德矛盾和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伦理困境。伦理学本是一门既研究道德伦理生成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为人的应然生存方式和理想交往关系提供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性质学科。

(选自光明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

【小题1】下列有关伦理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学创新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是其前提和基础。
B.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C.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和实然性的特点。
D.伦理学的价值规范是人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的一种理想超越和否定表达。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学的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要高度重视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联系。
B.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是根源于人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
C.中国的伦理学应按照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方法早日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D.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是解决中国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可能路径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究竟如何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目前伦理学发展和创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B.现代西方伦理学划分的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意味着人们对伦理学性质存在不同理解。
C.通过道德矛盾和伦理困境的这种中介桥梁,伦理学的事实性质和价值性质实现了有机统一。
D.价值性为事实性的生成提供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事实性则为价值性的升华展现应然方式和理想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选自2011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选自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盛唐诗》,三联书店,2014年,有删节)
【小题1】和【小题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小题3】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4】下列对于时代风格的说法,不属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两项是   (5分)
A.时代风格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的完全一致的实体。
B.时代的标志并不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利于进行诗歌鉴赏。
C.时代风格具有无形、多侧面、相互渗透而又不容易界定的特征。
D.时代的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旧风格在一定时期会并存。
E.时代风格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
【小题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史时期划分的问题上,中国的批评家们给予唐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名称。
B.从九世纪开始,盛唐就被视作中国诗歌的巅峰,这个观点一直被延续至现代。
C.李白和杜甫并不算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只是两种诗歌个性对立的典范。
D.盛唐的诗歌同样具有其发展的历程,它是文学演变的结果,并不只是一个瞬间。
【小题6】 文中第一段的“特别的光彩”和“庐山真面目”各指什么?(4分)
【小题7】 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所述现象的理解。(4分)
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王维年青时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好禅奉佛;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著称。孟浩然前半生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后应进士不第;他的诗不事雕饰,简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