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由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例如,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南丰和上栗的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或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江西傩(俗称“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但赣傩又是地域傩文化,而且历经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鲜明特点。
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现今极为罕有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宫傩相似得令人瞠目。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充溢着古代乡人傩的意蕴,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这在当今中国傩文化中实属鲜见。
赣傩品格传统,品类丰富。中国傩经过几千年世俗化、娱乐化,相当一部分业已消亡,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蕴含傩文化遗绪的文化形态。赣傩却始终保持着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这一传统,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只是形象代码或艺术意义上的化装,更多的仍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傩舞傩戏,概莫能外。江西傩的品类之丰富,在中国傩文化中也不多见。从其性质而言,有傩祭、傩艺术之分;从表现形式而言,有“开口傩”与“闭口傩”,“文傩”与“武傩”之别;从艺术种类而言,则有“傩戏”、“傩舞”相辅相成。正是由于这种丰富,赣傩才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赣傩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赣傩在历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并不断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营养,文化积淀日渐增厚,逐渐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的祭祀仪式、祭祀场所,以及由傩祭影响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等内涵的赣傩文化体系。例如赣傩没有神谱,但有严肃得近于神圣的傩神庙;傩祭只是一原始宗教仪式,没有任何戒律,但仍有信徒们必须遵守的法规;傩祭无任何宗教都必备的哲学思想,但它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诸如因果报应、忠者节义等观念;赣傩不是成熟宗教,没有经籍文书,但仍有成型并世代相传的祷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赣傩经过长期世俗化和娱乐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样式,即傩舞、傩戏、傩面具的雕刻制作。其中面具制作已超出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恰如欧洲教堂唱诗班成为民间合唱艺术一样。
赣傩在历史上曾经遍及江西各地,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其中抚河流域的南丰、乐安、广昌是赣傩最为集中的地区。此外,修水、万载、彭泽也有赣傩活动;萍乡、南丰的傩神庙,应时而祀,颇不寂寞。(摘编自“百度百科”《赣傩》)
【小题1】下面对于“傩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傩文化内涵极丰富,不少社会学科都可以在傩文化中找到位置。
B.傩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由杨柳木或香樟木雕刻的傩面具。
C.傩文化有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又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D.中国傩文化由不同地域的傩文化组成,而赣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现今唯一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
B.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
C.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是中国傩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赣傩中得到始终地保持。
D.赣傩曾经遍及江西各地,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
B.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只是形象代码或艺术意义上的化装,更多的仍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
C.正如欧洲教堂唱诗班成为民间合唱艺术一样,赣傩的面具制作已超出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
D.赣傩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因而造就了赣傩的丰富品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9:4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吴昌硕:金石之气
阳飏
①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同为“清末海派四杰”。何谓“海派”?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这一画派特点明显,个性鲜明,形成不拘一格的新型画风。
②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卿,初字香补、芗圃,还有一个颇具幽默的小名“乡阿姐”。后与父亲开垦芜园,其间不倦于金石篆刻,故号苦铁、苦铁道人。曾在江浙一带游历,以刻印谋生,故号五湖印丐。后友人送他一个古陶罐,故自号缶庐、老缶、缶道人。因怀念芜园生活,又号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在沪于役任佐贰小官,又自嘲为“酸寒尉”。由同乡举荐,得任江苏安东县令,一月即辞职,由此刻有“一月安东令”及“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印。直到晚年才用昌硕之字。因耳重听,故又号大聋、聋道人,又因只有三根病须,遂又号无须老人、无须吴。
③把吴昌硕的名、号、印顺序排列出来,基本就是他的生平简历。一位没有胡须的老人——要胡须干什么?吴昌硕画完人生最后一叶芭蕉,芭蕉遮面,睡着了。
④吴昌硕葬于浙江余杭县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有联:“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仿佛一张宣纸,湿漉漉的季节十里梅花墨迹末干。
⑤十里梅花一朵一朵,一会儿篆书隶书,一会儿行草。
⑥吴昌硕曾遍临汉碑,并以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他喜用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苍劲雄浑。
⑦吴昌硕学画较晚,他学画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曾找当时上海有名的画家任伯年学画,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他说:“我还没有学,怎么能画呢? ”任伯年说:“随便画儿笔就可以。”看了吴昌硕当场画的画之后,任伯年不禁拍案叫绝:“你的笔墨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
⑧吴昌硕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人绘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风格,他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⑨见过一篇吴昌硕儿子吴东迈所写文章,介绍吴昌硕笔下的牡丹,用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并伴以石头,吴昌硕说:“画牡丹易俗,画水仙易琐碎,只有加上石头,才能免去这两种弊病。”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牡丹水仙图,又信笔画上一块石头,说:“人家看了这块石头,也许会说是自画像了。”遂又题了一首诗:“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毫端水佩横。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
⑩他在古鼎拓本上画牡丹,花枝插在古鼎中,尤似美少年穿了件老戏服,不仅美,还是古香古色典雅之美。
⑾吴昌硕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色泽强烈鲜艳。他虽然常画牡丹,但更喜好梅花,有“苦铁道人梅知己”诗句。他作兰花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篆书笔法画成。画竹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菊花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且瘦的古瓶——给人感觉就是一长袍私塾先生模样。菜蔬果品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批杷、石榴等也一一人画,极富生活情趣。晚年常画藤蔓植物,藤萝、葡萄、葫芦、南瓜等等。“苦铁画气不画形”,篆笔梅兰,狂草葡萄,以书入画,金、铜、铁、石杂错堆砌,满纸金石之气。
【小题1】吴昌硕的画作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明吴昌硕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6分)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吴昌硕有哪些性格特点。(6分)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马年说马
古往今来,有关马的成语在国人心中世代传诵,马的精神气质早与人们的心灵融为一体。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传说中的骏马,是仁马。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说法是“龙马负图”。传说有一天中华始祖伏羲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云雾滚滚,一龙马翻腾而出,伏羲根据其身上的斑纹河图创制了八卦。“龙马”由此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认为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文王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的名言的由来。这匹由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其实,周穆王的八骏比喻他的人才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更清楚无误的以马喻示人才的事迹,是《战国策》里著名的燕昭王“千金买骨”的典故。燕昭王“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作“万马齐喑”。清朝的龚自珍有一首诗就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数千年来对马的赞美中,中国人还赋予了马许多人性化的特征。马的勤劳是有目共睹的。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尽职尽责是马的处世哲学。古往今来,马往往被用于战斗。马的勇敢令人赞叹。战马可以一天连续奔跑五六个小时,日行千里。马在奔跑中从来不偷懒,只要人不命令它停下来,它便马不停蹄,直到累倒气绝而死为止。马用生命诠释它的勤劳、无畏、上进、奉献。
人们之所以把这些精神赋予马,缘于中国人本身对这些精神的推崇。勤恳、坚韧与百折不挠早已融入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当中,早已体现在了中国人的精神当中,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直至今日。
【小题1】下列关于“龙马”的象征和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马是仁马,是祥瑞的象征,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B.龙马在祖先们的世界观里是纯阳的乾,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代名词。
C.自文王在《周易•乾卦》总结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后,龙马才具有了象征意义。
D.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的龙马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关马的成语几乎都有美好寓意,在国人心中世代传诵,马的各种精神气质早已深入人心。
B.俗话“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说的是人品当如吕布,选马当如赤兔。
C.周穆王有八匹骏马,个个本领非凡,各自有特殊的能力,因而周穆王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
D.中国以马喻人才由来已久,战国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崇尚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精神,因而龙马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B.“千里马”是古人心目中最形象的人才比喻,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C.马无论是被民用还是军用,都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用生命诠释它的勤劳、无畏、上进、奉献。
D.马身上体现的勤恳、坚韧与百折不挠等,早已成为中国人推崇的精神,并一直影响着人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1)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在崭新的环境中,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所以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2)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的回过头来指着屋后的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

(3)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为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4)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象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5)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奉先咏怀诗》。《悲愤诗》和《奉先咏怀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小题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谈谈你对文章第二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归。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惟独这一支形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围堡式大屋,不仅保证了客家人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
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共同体围堡式聚居能使客家人免于被江南各族同化,较完整保持其自身传统,使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
B.围堡式大屋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特点,这种大屋不仅能保证客家人南迁后的生存发展也能保护他们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
C.客家属于汉族民系,它实行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并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由于深受城市和商业气息的影响,宗族观念不强,大家族制度荡然无存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士族无法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这种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B.“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既表明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的不同,也点出了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首要条件和原因。
C.因为不认同、不实行围堡式大屋居处方式,有些晚渡北人无法融入已采用这种居住方式的早渡北人,以致最终没有成为客家人。
D.客家民系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与客家人所迁入的地域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是他们南迁后生存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围堡式大屋,那么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不可能存在或持久,其固有的民系特征无法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
B.客家人不仅于接受并实行了客家特有居处方式的南下移民,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农村、土地联系紧密,同时与宗族的关系密切,维持大家族制度,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如果像客家人一样实行宗族聚居,维护并延续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汉族的其它民系也可能保持好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阅读——思维能力的“保卫”
沈敏特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有人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我们必须注意到:以图代字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
人类几千年思维成果大部分是以书面文字储存下来的。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研究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进一步发展的高起点,使后人超越前人,保证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其实,危机已经存在。我们常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丰富,但记载历史文化的大量典籍,缺乏相当阅读能力的人去破译、去挖掘。而因典籍的毁损而使历史文化湮灭,是极大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基地”;放弃“基地”,就是放弃思维的锤炼。
一是书面文本中记载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如老舍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但,这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融入了作家经过思考的选择和提炼,它比原始的生活语言更精练、更有条理,通过阅读可以净化和提升我们的口语,有助于思维的净朗和快捷。
二是可以用来朗诵却不宜作为口语的书面文本,如诗、散文诗、美文等。这种文本中的语言已和口语拉开了距离,如果生活中的口语变成了朗诵调,一定非常滑稽,让人无法接受,但这类书面文本用来朗诵,却使人的情感更凝聚、更激昂,或是更内敛、更含蓄,心灵活动更细腻、更深入,从而激活人的思维活动,即所谓浮想联翩。
三是既不能用作口语,也不能用来朗诵的书面文本,必须一个个字地阅读、咀嚼、深思,那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著作以及经典的文艺巨作。它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的记录和成果。缺乏或缺失经过这种阅读的思维能力的锤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高雅的文艺创作是不可能发展的。
这三种不同层面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证明,文本阅读与思维的多维度的连接,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另一种手段,如可视的线条、色彩,如可听的节奏、旋律,能够如此直接、精确、严密地记录、反映思维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中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为“读书人”,是耐人寻味的。
犹太民族对于阅读十分尊崇。他们的习俗是,在书本上涂一点蜜,让婴儿舔舔,以培养对书的亲近感。犹太人的读书平均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创造,也令世人瞩目。如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自然科学中的爱因斯坦,人类自身心理研究中的弗洛伊德。
是的,文字阅读与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消长至关密切,而以图代文的所谓“读图时代”带来的是思维能力的衰退和萎缩。有些影视明星的答记者问,常是语不成句,词不达意;流行歌曲的歌词,无逻辑、悖语法,让人不知所云;一些标榜前卫的理论文字,则常有意晦涩、故弄玄虚,把人带至云雾之中,以掩盖思维的贫乏。
(2011年4月《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阅读与思维”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思维成果都是以书面文字记录下来的,所以需要人类努力提高文字阅读能力,进而对其研读、传承下来。
B.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中的语言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朗诵时读者会感到它更内敛、更含蓄,更容易激活人的思维活动。
C.学术著作的语言必须要字字去读,咀嚼,深思,因为它呈现的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
D.“读图时代”以图代文的阅读,削减了人们的一切阅读,也就使得人们思维能力出现了衰退与萎缩。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使用的口语,是作者有意让读者通过阅读来净化和提升他们的口语水平。
B.尽管文本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但将文本阅读与人的思维多角度地连接起来,则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环节。
C.由于犹太民族十分尊崇阅读,所以他们的读书平均量与在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创造均位居世界前列。
D.“语不成句、词不达意”的答记者问,“无逻辑、悖语法”的流行歌曲之歌词,“有意晦涩、故弄玄虚”的所谓前卫理论文字,实际上都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没有阅读能力强的人,所以我国记载着历史文化的丰富典籍很有可能要被湮灭。
B.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途径,所以不能放弃阅读,不能放弃锤炼思维的过程。
C.要想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就必须坚持对这些类著作进行字斟句酌的阅读,进而锤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D.由于有人片面地认为进入了“读图时代”,我们更应该引导青少年重视文字阅读,以确保人类思维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