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之一,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无严格规定。
B.杜甫的七绝《赠花卿》,就是《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这充分说明唐代就是伶伎直接拿文人诗歌来配乐歌唱的现象。
C.词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主要是抒发男女欢爱、相思别离等更具个人性的、日常化的情感,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
D.词的长短句格式,不仅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更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而后者是决定词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主要代表的更重要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10:0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分)
【小题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①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②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③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原因很简单: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为了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就要解决形形色色的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④我们经常跟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⑤我们正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我们在数学方面得到许多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具体地讲,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就像牛顿有关的定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形形色色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
⑥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小题1】以下各项中西数学对比,最符合文意的是(    )
A.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不重视算法。
B.中国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证明定理,而西方数学则只考虑证明定理。
C.中国古代数学是与计算机结合得最紧密的数学,而西方数学则不是。
D.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以解方程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以证明定理为主。
【小题2】下列各项是对原文相关信息的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数学,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集中表现为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的异同。
B.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解方程,解方程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精神实质的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的目标。
C.西方数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问题、概念、方法和原理建立起来的。
D.中国古代数学所注重的计算方法、步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算法,可见,现代计算机数学于中国的古代数学。
【小题3】下列各项根据本文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理解和把握不同的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数学不从公理出发,但不排除本身理论体系的建立。
C.中国古代数学和计算机数学都是算法数学,可以说明中国数学是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数学。
D.中国古代数学从问题出发,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当词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便被视为艳科,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
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
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工具的时候,“知人论世”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不能不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
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来。
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尊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体的推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小题1】下列有关“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
B.“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诗文批评的重要模式。
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
D.“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
【小题2】下列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B.“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发展。
C.在早期词作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D.在词走向抒情言志的发展过程中,“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体现出其正面积极的作用,二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只有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
C.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潜力无限的“白色生物”
徐新明
生物技术的发展引人注目。以玉米和小麦为原料制成塑料和纤维的新技术,将在全球掀起一场资源和环境革命。
2006年4月,法国产业革新部发表公告,为推动产业技术革新,政府将实施六大计划,其中就包括白色生物产业计划。该计划被政府概称为“生物淀粉计划”,其最终目标是将谷物的淀粉精制后开发出具有石油产品同等质量的石油精制代用品,即研制出跟石油制品一样质量的谷物制的合成纤维和塑料等。在生物技术的世界里,制药产业被称为“红色生物产业”;农业被称为“绿色生物产业”;现在,人们把大量用于工业产业的“谷物粉末”称为“白色生物产业。”
白色生物产业的崛起,为各类替代石油的技术开发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世界上许多大企业都在发展壮大各自的“白色生物产业”。据测算,2010年白色生物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扩展到1 250亿美元。预计该产业占整个化学产业的市场率将达到10%。现在已经达到770亿美元的规模,占整个市场的7%。大部分白色生物产业将占领生物酒精等生物燃料市场。
生物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欧洲生物产业联合会现任会长西布斯认为,白色生物产业的崛起也为欧洲的复兴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难得的发展良机。欧洲的目标是,用谷物淀粉制作轻软坚硬的新材料。迄今,“生物淀粉计划”中各项具体任务尚没公开。但纤维、塑料包装和道路铺设等产业部门却对此计划情有独钟,并联合起来组成了新的化工企业。按照“生物淀粉计划”的框架,到2010年,将成立若干家生物精品研发所,并立刻投入开发研究工作。
目前,在白色生物产业的实用化领域独占鳌头的企业,首推美国谷物营销商卡基尔公司属下的某环保公司。该公司用玉米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树脂,己被沃尔玛和戴尔等公司用来作为包装材料。用玉米为原料制出的“生物PDO”系列产品独领风骚,据杜邦公司负责人布林克古博士讲,他们推出的“生物PDO”系列产品中的一种命名为“索罗纳”的纤维,质量上可与用石油原料制出的纤维相媲美,前者更为柔软和轻巧,不仅富有伸缩性而且便于着色。再者,生物PDO系列产品,还可以作为增粘剂广泛应用于雪花膏里防止手皮肤皲裂和应用于体臭防止剂。
白色生物产业的各类产品将应运而生。意大利诺克门特公司推出的一种命名为“马特比”的产品,就是从玉米、小麦、大豆的淀粉中提取材料制出替代型塑料制品的。2006年在都灵举办的冬奥会上,便选用了由“马特比”生物原料制造的一次性玻璃杯。美国轮胎大亨克特耶公司制造的“生物轮胎”,其中部分材料也应用了“马特比”原材料。该生物轮胎的特征是,比橡胶轮胎更加适宜路面的柔和性,大大降低了燃料费和减少了噪音。
白色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咄咄逼人态势令世人刮目相看,其发展潜力值得人们期待。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8月)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白色生物产业”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色生物产业是以谷物淀粉作为原料,旨在开发与石油产品同等质量的石油精制代用品的产业。
B.白色生物产业生产重点在于研制跟石油产品一样质量的谷物制的合成纤维和塑料等。
C.白色生物产业风起云涌,短短几年工夫,业已占据整个化学产业市场的10%。
D.白色生物产业用途广泛,纤维、塑料包装和道路铺设等都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色生物产业是推动产业技术革新的一项生物技术工程,它的研究开发将会催生一场资源与环境的大革命。
B.白色生物产业在农业和工业两大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将因之而彻底改变。
C.白色生物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日益扩大,在化学产业领域则尤其突出,而其中的重点又集中在生物燃料上。
D.白色生物产业研制出来的一些产品已经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到了运用,并且较传统原料制造的产品更具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困扰人类的问题催生了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
B.欧洲的工业产业将会因为白色生物产业的兴起而起死回生。
C.白色生物产业计划被法国政府命名为“生物淀粉计划”,是因为其原料为生物淀粉。
D.白色生物产业的研究尽管已经拉开了帷幕,但大规模实用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公开课:终身学习的广阔海洋
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即指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至互联网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如课堂视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无疑,这种课程很好地贯彻了互联网建立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联结和共享。
虽然网络公开课是新兴名词,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1年,巴克敏斯特·富勒发表演讲阐述了对教育科技工业化规模的思考。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了研究 “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实行了远程教学法,几乎每门课程都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放,教材、学习资料和实验仪器等直接邮寄到学生家里,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真正拉开网络公开课序幕的先驱者,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那么,这种在全球呈燎原之势的教育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情景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但总体来说形势喜人。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网络公开课在国际国内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一是公益免费,造福大众。免费的网络公开课则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佳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其意义不言自明。二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人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或笔记本电脑、iPad,甚至智能手机上下载iTunes U和Verycd U等提供的公开课,完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三是选择自由,资源丰富优质。在传统课堂,甚至是远程课堂中,学生的选择权受到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让学生“不得不学”,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但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他们可以出于扩展知识面、加深专业修养等不同目的,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体会不同的教师风格、课程内容、环节设计中所蕴含的理念思路,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于虚拟平台上的、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遨游的天地,也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网络公开课的公益性无疑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反之,它的发展对大学自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将不再遥远,更多人将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一起前行。正如2002年至2010年美国高校联盟连续8年的年度报告所表明的那样,“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已经让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网络公开课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新华网2013年10月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网络公开课”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公开课是用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它一般是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到互联网上的。
B.网络公开课并不单纯指课堂视频,它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一系列的教育资源。
C.网络公开课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巴克敏斯特·富勒和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都在60年代就提出了有关主张。
D.英国的开放大学是网络公开课最早的实践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正式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的序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公开课在全球呈燎原之势,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喜人局面,但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
B.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从2003年开始出现,同年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C.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l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D.网络公开课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好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课堂、远程课堂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它们使学生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又让学生“不得不学”。
B.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C.网络公开课是建立在虚拟平台上的,但它所蕴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的,它为个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甚至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
D.现在,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一点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