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
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种转折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
废科举后才四个月,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便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的演说中说:“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科举制才废除五年,曾以废除它而自豪的梁启超就后悔了,转而称赞“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说废除科举是因噎废食、大错特错的一件事。他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国学大师钱穆也认为废科举是件昏头大错事。1955年,他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一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直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自隋朝开始,经过整个唐朝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隋唐科举的创新意义和价值,是可以与西方的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欧洲文艺复兴比肩的伟大创造。
“科举政治”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人格特点。他们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看作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并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从而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心忧天下、以天下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秘密武器”之一正是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时代与科举制度一起消亡了。有论者认为,只有把旧制度的魂招回来,我们才知道我们的祖上并不是那么的落后,才知道我们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一文不值,才知道我们也可以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相当贡献。
其实,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据考证,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现在关键是,1905年废除了科举以后,我们举了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经与过去一刀两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B.1905年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大致相当于1861年前沙俄的农奴制和1868年前日本的藩国制
C.在形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优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的过程中。科举制功不可没。
D.作为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过相当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废除科举引起了很多学者不满,后来严复、梁启超、钱穆等都对废除科举的一事进行了批评。
B.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
C.科举制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其意义和价值可比肩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和欧洲文艺复兴。
D.科举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成功地使平民社会有了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机会和实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身贫寒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并成为文坛领袖,说明科举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是公平、有效的。
B.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C.大批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了出来,从而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D.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否定,在现代仍值得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1 02:5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倡导低碳生活引领绿色消费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曾几何时,低碳生活被追求时尚的人们当成一种个性和标榜,似乎离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今天,当极端气候现象一次次光临,《2012》中山崩地裂、火山喷发的场面依然撼人心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两会关于低碳生活的热议,让更多的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到“高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节能减排、全球变暖等话题也已不再仅仅是政府、环保部门和时尚人士的专利。
低碳生活不是一场空洞的时尚秀,它已经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公德。低碳就在一念之间,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如何才能让“低碳生活”这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所共识,能不能从日常生活做起。低碳生活并不是让人们放弃高品质的生活享受,而是倡导一种更健康环保的全新生活理念。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涵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一种社会公德从人们共同认知到形成规范化的道德标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低碳生活却完全可以从一时一事开始,购买节能环保的“绿色家电”成为人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一致选择。“绿色家电”是指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高效节能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在报废后还可以回收利用的家电产品。“绿色家电”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资源节约型、低噪音型、减少废物型、低毒安全性产品上。标有“青山绿水”标志的彩电,要求规格在29英寸(74厘米)以上,产品照射率(X射线)不超过每小时0.07毫仑,在此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电视的包装也需使用环保材料。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品牌得到认证。“绿色”冰箱、冰柜主要要求冰箱、冰柜的制冷发泡系统不再消耗含氟物质,使制冷系统处在无氟状态。这样个人使用时,既不会时常出现漏氟带来的麻烦,又不会因氟泄漏而造成对大气层的污染。
如今,放眼家电市场,“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因此,“绿色家电”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把传统家电取而代之。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低碳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的目的是降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破坏。
B.“低碳生活”不仅是一场时尚秀,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公德。
C.“低碳生活”倡导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企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D.“低碳生活”完全可以从一时一事开始,购买“绿色家电”已成为人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一致选择。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更多的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
B.标有“青山绿水”标志的彩电,具有节约资源、低噪音、减少废物、低毒安全等优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C.低碳并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只要生活中注意多节约、不浪费,也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D.“绿色家电”主要要求冰箱或冰柜的制冷发泡系统不消耗含氟物质,这样个人使用时,就不会因氟泄漏而造成对大气层的污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为荣,以奢侈浪费的“高碳生活”方式为耻,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B.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人们共同认知,人们已经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C.相对于“绿色家电”,传统家电具有能耗大、噪音高、对环境破坏较大等劣势。
D.如今,“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绿色家电”取代传统家电的时间不会久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乱前和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情感。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虽然那时写边塞的作品还很缺少爱情成分。
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于认为当时诗歌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绝非那些诗人描写的题材如此狭窄。否则,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李颀笔下,而著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
(节选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小题1】下列对“盛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诗指的是从唐玄宗即位到唐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的诗歌,这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B.“盛唐气象”主要指的就是或高蹈的退守或热情的进取或因时变化而两者兼之的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C.盛唐诗歌中所反映的不只是隐士和侠少这两类人的生活,盛唐诗人描写的题材是广泛的,还有繁丽的社会风光等。
D.安史之乱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安史之乱后诗人们的创作充满现实气息,浪漫气息散尽。
【小题2】下列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他们和王维都擅长七言古体诗。
B.盛唐边塞诗中塑造了许多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
C.盛唐边塞诗集中反映了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可追溯到建安作家群的边塞诗,二者都源于鲍照、刘琨。
D.盛唐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感情极其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诗能成为唐诗这座诗歌高峰的顶点,是诗歌理论超前,诗歌风格多样、题材丰富等因素使然。
B.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持续,盛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浪漫气息可能会延续下去的。
C.盛唐田园山水诗容易使人脱离现实,所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其成就也不能与盛唐边塞诗相比。
D.王维如果专注于描摹自然、歌颂隐逸类作品的创作,在该领域更深入地开掘,诗歌成就一定更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艺术的地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轻视或忽略。艺术在金钱、博物馆和市场的统治下,日益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只是作为谈论和保存的对象面对我们。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这是何等的虚无——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虚无恰恰是世界“去魅”的必然结局。
“去魅”是指“那些充满迷幻力的思想和实践从世上的消失”。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分化为科学、道德和文化各自独立领域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具有解放的意义——使文化艺术从宗教、道德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也具有灾难性的意义——在世俗化的理性面前,文化艺术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依托,不得不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表现领域的世俗化、艺术家光环的失落和艺术重要性的降低,而且意味着艺术认同的危机——艺术仅仅是人们保存和收藏的对象,一种商品。
正是世界的去魅引发了艺术的去魅——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前者使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后者使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这正是黑格尔最先所感所思,又被海德格尔一再阐释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曾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享有同样崇高地位的原因。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类似,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开始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统治的怀疑使现代人把目光转向了文化艺术,试图在世俗化的世界中使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韦伯)功能——把人们从合理化的压力和刻板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乌托邦想象。一方面,世界的去魅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艺术的去魅,使后者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据;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缺乏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强调:宗教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和体制,把艺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神话等不同价值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这种庞大的宇宙秩序以生命和意义。但现代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和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这就使文化艺术失去了影响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并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选编自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兴起后,人们就逐渐轻视甚至是忽略了艺术的地位,艺术沦为供人保存和收藏的一种商品。
B.世界的“去魅”,包括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C.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
D.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现代人希望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这一功能。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世界“去魅”,所以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变得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B.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分别是因为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
C.审美体验的对象化,导致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可见美学思维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
D.因为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和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现代艺术失去了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很多著名画家的名画被私人买家收藏,艺术逐渐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
B.当今世界,充满迷幻力思想的作品的减少乃至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艺术的“去魅”乃至世界的“去魅”的影响。
C.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使得艺术很难消解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紧张状态。
D.现在的科幻和灾难电影,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但由于受“去魅”化影响,影响力越来越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从文学谱系的承继与发展看,莫言继承的主要是鲁迅之后的左翼文学思潮传统,之所以要如此衔接,重要依据之一是莫言对自我文学谱系的追踪与梳理。他说:“过去提为革命写作,为工农兵写作,后来发展成为为人民写作。为人民的写作也就是为老百姓的写作。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你是为老百姓写作还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莫言提出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它与“为革命写作”、“为工农兵写作”、“为人民写作”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同一个精神链条上的产物。假如从这一意义上来透视莫言的文学思想与某些行为,就不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如有不少人对莫言在几年前,曾抄写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事表示不解与遗憾,认为这个行为与莫言的先锋作家的身份严重不符。
莫言通常会强调福克纳、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而且研究界也极愿意沿着这个思路来解读莫言的小说,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不惜发明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来指称他的小说风格。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障眼法而已。别看莫言的小说嬉笑怒骂、诡异荒唐,显得异常放松和洒脱,其实“魔幻”的都只是外在形式和表层精神,作品的内在魂魄从来都没有离开“讲话”所规定好的精神线路。这倒并不是说莫言有意识坚守“讲话”精神,而是说这种精神已经深入了骨髓,稍不留神,就能流露出来。
当然,莫言对“讲话”的承继并非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他先把具有时代特色,抑或说局限性的“革命”、“工农兵”、“人民”这些词语,替换成了非意识形态化的“老百姓”;接下来又把“为……写作”的句式,改换成了“作为……写作”。这种替换不单纯是句式的改变,而是意味着文学的主体发生的改变:在“为……写作”的句式中,处于被“代言”、被“书写”地位的老百姓,这时终于可以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登台亮相了。如果处于被“代言”中的老百姓,还是被修饰过的“老百姓”,那么这时的“老百姓”则可以直接走向前台,无所顾忌的任着自己的性子狂欢了。
莫言对“讲话”所实施的这一改造,无疑深化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是左翼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嬗变与发展。然而,对莫言的这一举措也不宜估价得过高,毕竟他言说框架中的根基并无改变,他用“老百姓”来替换“工农兵”“人民”,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通俗的说法而已。这个文学主体不置换,或者说不加以融合和改造的话,就意味着在左翼文学传统中一直备受压抑、排斥和管制的知识分子,依旧处于灰头土脸,登不上台面,只把老百姓衬托得更为高大、淳朴的尴尬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莫言文学之继承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莫言继承了鲁迅之后的左翼文学思潮传统,重要依据之一是莫言对自我文学谱系的追踪与梳理。
B.莫言几年前曾抄写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莫言继承左翼文学思潮传统的证据。
C.莫言对左翼文学思潮的继承,因为一些语词的变化而显得隐蔽。
D.福克纳、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与“为老百姓写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不惜发明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来指称莫言的小说风格,实质上是不恰当的。
C.在莫言的创作观念里,老百姓的地位重于知识分子的地位。
D.莫言对《讲话》所实施的改造,可以视为左翼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嬗变与发展。
【小题3】关于文学中对传统的继承,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