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到了l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l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象征的手法来模写自然,源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
C.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在明清持续发展着。
D.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这种个性。
C.18世纪,欧洲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小题3】东西方园林出现之时都讲究对自然的模仿,但模仿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1 03:1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 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
昆曲,是世俗艺术 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
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 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 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 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 《清 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 《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 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 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 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 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 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 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 众所周知, 昆曲 从文词的典雅生动、 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有不少唱词段 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 更难能可贵的是, 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 技法上也十分高超, 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 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 控制,配器的齐金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 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 能把握的复杂技艺。 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 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 工细磨分不开。 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 一 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 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携其文化优势深度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影响极大 的文化现象。
B.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使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多数编剧技法上高超的昆曲作品,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变得通俗易懂,能为社会大众所欣赏。
D.昆曲在唱词、编剧技法、唱腔、表演技艺上都达到了很髙的高度,这与高层文化人给它输入了精神浓度 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现点,然后从高层文化人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和给它带来的审美格调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目的是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第四段中主要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为例是为了证明上层文化人将自 身的文化感悟影响了昆曲。
D.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昆曲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北杂剧的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不如昆曲多,但并不能据此判断其文化品位的高度不如昆曲。
B.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纳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参与人是世俗现众。
C.社会痴迷性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为了一门复杂的技艺。
D.昆曲在唱腔上的细腻打磨,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这主要表现了上层文化人的审美追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托夫勒谈到过去的教育是为工业化配套的:上课的铃声、课程大纲、每节课45分钟、如工厂计分般的考核系统等。学校普遍的班主任及大队、中队干部,这些“二战’’后前苏联以计划经济推动工业化重建创设的、为工业社会配套的教育体系的设置,被中国学校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②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托夫勒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中迂回前行的人、在变化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关系的人.
③今天,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的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教育革命一词,正是托夫勒最早所说,而带来这个革命的真正原因已经明确:那就是大数据。
④如果着眼于今后所有的大数据技术将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未来将成为一个混合人和技~.术共同进化的“混合时代”的话,那我们就不应该仅仅陶醉于对大数据的某个应用.在人类由抽象数字存在而转变成更加实体的数据存在的未来,人的行为的变化,应是关注的焦点.
⑤大数据时代,解放了的知识本身被学校扔掉,学校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人的本身才是教育的重点。我在某大学讲授《网络工程》时,将课堂教学的资源放到网上,数据总量达到75G.大学三年级的60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对这门课程的点击量达到70000次,所花时间占他们该学期所有1 0门课程学习时间的60%。我通过任务教学、可视化诱导、日志排名、学习效果反馈、社交网络等常用的或者定制的插件,调动了学生巨大的热情。同样的,复旦大学将开源的SAKAI放到网上,数百门课程师生可自由使用,相比起为考核而设立的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效果天差地别。
⑥2 01 2年,我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这一年我都在个人的“孤独”中度过。然而我却写了4本书、发表了100多篇博客、加入了多个教育社交群.我把这种方式称为社交网络、云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刚开始我还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来发现这已然成为美国学者的常态。这就是几十年前托夫勒预言的我的大学,我不再孤独,数据把我和世界紧密相连。
⑦英国教育家苏迦特指出,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谈到数学,苏迦特说,“也许数学将成为一种t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加每个孩子特长的“体育运动”,构成了苏迦特心目中的未来教育,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是数学,也许是领导力,也许是音乐、美术和篮球.但大数据时代,数学将不会是教育的基本标准和指向.面对着强调阅读能力、搜索能力、辨别真伪能力的未来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选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17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大数据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就是以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学习和多媒体教育为特征的教育。
B.大数据时代,人类由抽象数字存在而转变成更加实体的数据存在,人的行为变化,应是关注的焦点。
C.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可通过常用的或定制的插件,使诱导、排名、反馈等得以实现,能调动学生热情。
D.大数据时代的产生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的成熟应用,它使学校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
【小题2】下列关于本文结构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两段,举托夫勒对为工业化配套的教育和未来教育的特点的描述,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话题。
B.③④两段,集中阐述了大数据与教育革命的关系,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承上启下,有过渡的作用。
C.⑤⑥两段,作者以自己亲身体验说明了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工作状态上的变化。
D.第⑦段,作者解说了苏迦特心中的未来教育,明确了大数据时代的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内容。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中国学校里施行的教育模式和相关机制,沿用的仍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设置。
B.“教育革命”这个词语是托夫勒最早提出来的,在今天看来这正是他对过去的为工业化配套的教育的否定。
C.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发现新关系的能力。
D.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只有阅读、搜索、辨别真伪能力是必备的。这些能力加上孩子们的天赋构成未来教育。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在微博世界中继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分属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作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换言之,从微博“粉丝”的出现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而且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小题1】下列对于微博“粉丝”特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也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
B.微博“粉丝”带有一定的攻击性,有的人甚至只是为了对某博主进行攻击,才成为他的“粉丝”,这与“粉丝”一词所带的“迷恋”义是相悖的。
C.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一般不会指责、攻击自己的偶像,有的甚至盲目崇拜;而微博“粉丝”,却很有可能站到偶像的对立面,对偶像进行攻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B.微博中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仲富兰
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第一,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其次,在近世社会生活中,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其规模之宏大,差不多仅次于春节。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所有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廿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自古以来,“入土为安”习俗的顽强传承,土葬就会有坟墓,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于,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
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力量的展现。即便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为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注入一种普适性与人文关怀。
“勿忘生者”的节日内涵,在历史上也曾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清明》诗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形容的正是清明时节的人潮汹涌。所有的传统节日,至唐代都发生变化,清明节也是这样,它的世俗性的成分在提高,宋明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越来越兴盛,不仅展现出“追思先人”的高潮,在“勿忘生者”方面也出现更多的节俗形式,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众娱乐活动。
传统的清明节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而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是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清明节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
【小题1】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不属于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它与传统农时节律相吻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B.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紧密相关。
C.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春游的节日。
D.它充分地协调和安排了人世间的悖论,从而化解了一些矛盾。
【小题2】从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角度看,以下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生命只是一个自然过程,生亦不喜,死也不惧。
B.“子曰不怪力乱神”,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C.死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死总会轮回。
D.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极其矛盾的重要环节。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忆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既体现中国人对死者的敬畏,也表现了对生者的安慰,从而化解了这一对本来不可调和的矛盾。
B.扫墓、祭奠这些行为昭示着中国人对亲情、对先人的重视,表达了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血脉的延伸与接续。
C.清明节的越来越兴盛,缘于它的世俗性成分的不断提高,“勿忘生者”的娱乐活动成了清明节的重要的内容。
D.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如何借助现代媒介进一步弘扬清明节的传统,成了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