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8月23日,刘慈欣凭借《三体》英文版第一部获得第73届“雨果奖”,这不仅是科幻文学界的盛事,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盛事。科幻文学在中国虽然很早就得到提倡,梁启超曾撰写过《新中国未来记》,鲁迅也翻译过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但“五四”以来,科幻文学在中国一直不甚发达,其原因或许在于,20世纪饱经忧患的中国,最切要的是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很难在现实的苦难中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的奥秘。
新世纪以来,科幻文学在中国崛起,以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等为代表的科幻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水平,尤其是刘慈欣的《三体》,有研究者称之为“凭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提高到了世界水准”。科幻文学崛起的背后是几代科幻人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也与中国在世界秩序中位置的提升有极大关系。
《三体》的获奖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已经达到甚至开始引领世界水平,但意义不仅于此。在阅读《三体》时,最令人兴奋的是,在那波澜壮阔的太空史诗中,中国人开始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作为人类的代表参与宇宙事务。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西方科幻文学与电影中,西方人是当然的主角,他们代表人类与外星人展开星球大战,最终拯救了地球。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三体》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中国人也可以参与宇宙事务,更让我们意识到,此前的中国人形象在科幻作品中的缺失,不仅是一个艺术想象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实力与信心的问题。
《三体》塑造了一种新的中国人形象,以往我们熟悉的中国人是阿Q、朱老忠、陈奂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数千年来中国人“精神奴役的创伤”以及他们在20世纪改变命运的艰辛与努力。而在《三体》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形象,他们在地球文明遭遇三体文明时承担着关键的使命,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太空中挥洒着智慧与意志,探索着人类与宇宙的未来。《三体》的开头描述的是“文革”场景,这样“伤痕文学”式的开场是我们熟悉的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故事,但随着故事的渐次展开,便不是一个中国故事,而是一个人类的故事,一个宇宙文明的故事,或者说,作者在中国故事特殊性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与宇宙文明的故事。
在《三体》中,中国人不仅可以参与宇宙事务,而且可以想象并把握未来。想象一种新的未来并促使其实现,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做到的。近代以来,中国命运往往被其他国家所决定,中国人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中国的强盛为《三体》提供了想象的基础与可能性,而《三体》也是中国强盛在科幻文学领域中的一种折射。在世界科幻文学的视野中,或者在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史上,《三体》最重要的特色或许就在于中国人在太空中出现,并能够代表人类、地球与其他星球对话。
最令人赞叹的还不是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宽广,而是作者想象宇宙的方式以及超强的叙述能力。小说中瑰丽的想象与令人惊叹的细节俯拾皆是,作者以硬科幻的方式支撑起了整个叙述,逻辑严密,基础扎实。阅读《三体》,仿佛是从中国出发的一场太空旅行,那些辉煌的画面、壮丽的场景、奇妙的细节,较之观看西方科幻电影更具真切感,更有想象力,这是一首真正波澜壮阔的太空史诗,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想象未来的神话。
【小题1】下列各句的表述,不符合《三体》获奖前中国科幻文学情况的是()
A.近代以来,中国命运往往由其他国家掌控,中国人在创作上缺少想象的基础与可能性,也就自然难以出现像刘慈欣的《三体》这样优秀的作品。
B.阿Q、朱老忠、陈奂生是受到“精神奴役的创伤”在时代面前努力改变命运的典型文学形象,而《三体》则塑造了全新的中国人形象。
C.《三体》之前的西方科幻作品,西方人是主角;中国人形象在科幻作品中的缺失,这是艺术想象的局限、国家实力与信心不足的表现。
D.虽然梁启超和鲁迅都对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五四”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一直不发达,这可能跟20世纪中国的国情相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体》以“伤痕文学”的形式开场,虽有中国故事的特殊背景,但讲述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与宇宙文明的故事。
B.在《三体》中,中国人不仅可以参与宇宙事务,还可以想象并把握未来,这也是在科幻领域对中国国力强盛的一种折射。
C.《三体》中有辉煌的画面、壮丽的场景、奇妙的细节,阅读时可以借助文字尽情想象,这比观看西方科幻电影更富有体验性。
D.中国当代的科幻文学家们创作出的像《三体》一样有世界水准的优秀科幻著作,提升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整体水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在《三体》中运用想象和细节描写,以硬科幻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宽广,《三体》是真正的太空史诗,也是人类想象未来的神话。
B.中国科幻文学从最初不发达到崛起,直到《三体》在国际上被肯定,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由饱经忧患到充满实力与信心的过程,这种意义远大于文学上的成就。
C.《三体》讲述了在中国故事特殊性基础上的人类与宇宙文明的故事,让具有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形象在科幻文学作品中从无到有,并成为人类文明的代表。
D.科幻文学浸透了几代科幻人的心血与努力,《三体》获得“雨果奖”是科幻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盛事,表明中国科幻已经达到甚至开始引领世界水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1 02:5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如何微信

姜 赟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2日05 版,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当词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便被视为艳科,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
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
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工具的时候,“知人论世”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不能不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
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来。
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尊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体的推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小题1】下列有关“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
B.“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诗文批评的重要模式。
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
D.“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
【小题2】下列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B.“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发展。
C.在早期词作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D.在词走向抒情言志的发展过程中,“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体现出其正面积极的作用,二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只有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
C.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消费文化应彰显生态文明维度
陈若松刘伟雄
一个社会的消费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消费理念。随着消费社会的全球化渗透和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由西方消费文化和消费者自身物欲膨胀带来的一系列消费理念,如奢侈消费、享受消费、符号消费等逐渐影响中国社会消费现状,而由此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
当下的中国社会,节俭消费文化、过度超前消费文化以及适度合理消费文化三者并存,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过度超前消费文化发展比较突出。这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方式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重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必须让人的消费行为内在地蕴含生态向度。通过消费,不仅延续着人的生命,也锻炼着人的自然感觉,使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均得到彰显。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消费和自然界也不能分开,一方面,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目的于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的理性的需要于人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生产。生产的这种决定作用是受限于自然的,自然法则永远制约着生产的进行,自然是其永远的基石。现代消费文化建设必须实现“人”的消费,彰显人的消费的生态意义。
当今消费文化建设必须彰显生态价值取向。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倡导适度消费的文化观,每个人以自己的应得收入,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消费,满足其多元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政府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既能够合理适度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致过度破坏环境。
必须促使生产者在生产价值取向上实现从资本逻辑向生态逻辑的转向。按照资本逻辑,生产者会只顾生产,从而臆造出虚假需求,而不管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按照生态逻辑,则应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科学平衡生产和消费,抛弃虚假需求,超越异化消费,生产以自然生态的可持续为前提,以消费主体合理的消费需求为基石,从而实现消费过程中的科学消费,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人不应该像动物般地依靠本能被动地消费,甘愿做消费的奴隶,更不应该不顾消费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而沉迷于各种异化消费的诱惑中,而应该在消费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文化反映一定的社会消费理念,而社会消费理念与社会消费水平相关。
B.受西方文化影响,过度超前消费文化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C.生产受制于自然,要考虑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也要关注人合理的消费需求。
D.异化消费建立在人的虚假需求之上,不去考虑消费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
【小题2】(小题2)重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需要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3】重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有何意义?请简要说明。(2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