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1 11:0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数据”是当今公众津津乐道的一个热词,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打个比方,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有2600万册,如果从数据来看的话,一个家庭一年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一个时代的人没有办法用那个时代的工具来处理的数据就可以称为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大量产生的核心动力,是人们渴望能将现实物理社会存在的东西记录下来,能够测量它,并且能够分析。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会利用云平台,通过先进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质量、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使大量的数据转化成知识。现在的数据计算单位,已经从GB到达了TB、PB,甚至是EB了,绝大多数大数据是非结构性的,其种类十分复杂,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没法对此进行处理。数据产生和传送的频率非常快,从大量的低质量、低价值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犹如从大海中捞针,获取数据成本很高,但有待挖掘价值大。
大数据的发展也关乎广大公众的切实利益。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实现“智慧医疗”,为全面的个人健康管理进行服务;个人可以方便获取医院的就诊信息、检查数据、医疗影像以及个人健康的历史数据等等。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广大公众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便利。大数据给企业和商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减少了交易成本;谷歌利用大数据预测季节性流感的爆发和传播;AT&T将用户在WiFi网络中的地理位置、网络浏览历史记录以及使用的应用等数据销售给广告客户。
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用户的特征,而不是具体的信息。比如通过大数据,希望知道用户是一个处于20—30岁年龄段生育过子女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不是想知道她姓甚名谁,今年多大,有几个小孩。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主要是由一些大型的公司在做,它们有自己严格的规范和流程,以确保信息安全。企业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用户信息进行不可逆的处理。一旦发生用户信息外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国家相关的法律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2013年工信部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出台了关于互联网和电信网个人信息保护的条例以保护用户的隐私,这些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用户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一些信息泄露事件的出现,也与广大用户本身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足有一定关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向用户开展加强自身信息保护意识的教育,也就是安全上网的知识普及和教育。
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大数据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适应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变革,享受它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
【小题1】根据文意,产生“大数据”的基本单位是( )(3分)
A.社会B.企业C.家庭D.个人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大数据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任何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的大数据。
B.对所存储数据应进行控制与筛选,避免因数据过大造成的分析困难。
C.如果没有相关技术与有效的分析手段支持,所谓的大数据没有价值。
D.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从对大数据的应用中获得极大的切实收益。
E.因为大企业管理严格,所以它们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数据不会泄露。
【小题3】根据文意,请分条概括大数据具有哪些特点。(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成就一生的价值,流传后世。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我们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我们相信历史,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②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这种信念,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者。
③但到了近代,这种历史感开始出现问题了,林则徐晚年感慨,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国人一旦对历史产生怀疑,它能否沉淀出真实,能否对人物和事件达到公认的道德定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就根本动摇了。
④我们可以说,现代转型上百年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危机的。只是上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没解决得很好。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的史观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
⑤最近二十年,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我们数得出的,柏杨的 “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苏晓康的大陆文明说等。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他们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⑥这些个人史观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跟传统中国史观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人,就是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了,退到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这些史观虽然表达得都极富个性,却从孔子、司马迁那类个人写作的历史传统里退后了一大步。那种建基于人心人性之上的历史审判功能,经由孔子、司马迁等人示范的惩恶扬善的意义,就被一种转型的历史目的代替,为这一历史目的服务的各色人物都有了可以理解、同情之处。这些史观虽然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但他的史观跟意识形态历史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可以说,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正是中国人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历史感还没有强到超越古人,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我们今天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虽然也有审判监督意愿,但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社会意识走在社会机制的前面,这些经济学家、学者们之所以还能够作秀、表演,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审判他们、认识自己。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虽然缺少形式的宗教和外在的超越信仰,但是中国人也还是拥有超越的时刻,也还是会有道德的坚守。
B.中国人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
C.司马迁在遭受男性奇耻大辱后,却能隐忍苟活,在于他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信念,他相信历史的拯救功能。
D.柏杨、金观涛和苏晓康等人在个人史观方面的阐述,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都属历史主义史观范畴。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首先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中国人的历史观,认为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功能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并举孔子、司马迁之例加以证明。
B.③④段从近代和现代转型时期说明中国人历史感出现的问题,指出打破历史正义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的局面就可以解决这种历史危机。
C.⑤⑥段首先介绍在个人历史观阐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着拿传统中国历史观与之相较,指明这些史观说法相近,表达相似,存在明显不足。
D.⑦段阐明中国人虽有审判监督的意愿,但因社会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心中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即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还没体现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则徐曾对历史产生过怀疑的感慨,中国人一旦对历史的审判和拯救功能产生怀疑,就会造成传统道德秩序根本动摇。
B.近二十年提出的个人史观,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到了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中。
C.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感能强到超越古人,即使没有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D.我们的社会如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机制,促成对学者们的监督和审判,就能很大程度上限制、减少他们的作秀、表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笔尖上的中国
美丽无声的乡音在笔尖上轻轻滑动,笔尖上的中国被每一双黑眼睛认同。书法,是中国符号、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5000年历史的载体,也是每一位天涯海角炎黄子孙一眼识别的同根标识。古都牌楼上的斗方或门楣上牌匾以及香案上牌位的墨迹,都令我们认祖归宗的血脉偾张;谁家堂屋里高悬的一幅中堂,则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慈爱的高堂。那笔酣墨浓的书写,便是情真意切的思乡。
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透过竹叶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书写,不光是修身养性,或抒发情怀,更是一种认祖归宗、祭奠先人的庄严仪式。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不断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执一管毛笔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正与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以正确的姿势和姿态处世,就是从习字开始。
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如同传说中的龙马背负河图,神龟驮出洛书,乃文明开创之征兆。况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史有颜鲁公颜真卿垂范后世,“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最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最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皆取材于大自然,文人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擅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炽热情愫,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我相信,热爱书写的民族能够把过去写进历史,也能够把历史写进未来。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书写得出。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和感受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绝美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君子能以正确的姿态处世都必须从习字开始。
B.颜真卿是一位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他因端严被人疏远。
C.书法因具有艺术的灵光而比日、月、雪、雨、风更高明。
D.绝妙的书法有美的形式,更有自然、社会、人生的内蕴。
【小题2】(小题2)从全文看,下列对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所具有的价值,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书写汉字令我们血脉偾张,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的双亲。
B.书写汉字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更是一种酝酿胸襟的心灵体操。
C.书写汉字能让文人墨迹携带自然之灵气,欣赏书写能体会到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D.书写汉字能逐渐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能够让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的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为各界瞩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主要文站驻站作者达百万人以上,作品总数已超过 2000 万部,细分品类多达 200 多种。有论者,将中国网络文学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作为当代中国文艺乃至世界文艺范畴内的一大现象级景观,网络文学的研究与评论标准该如何确立呢?

网络文学,是通过网络媒介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文学类信息内容产品,网络小说是其主体。网络文学本质上是新媒体文学,有着鲜明特色和时代性。其信息属性和故事性、娱乐性,往往大于文学性。网络文学作者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写作动机不一,但商业化、类型化写作是当下主流。网络文学走过了二十多年,不仅在玄幻、仙侠等类型叙事上有重大突破,也忠实记录和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迁。

网络文学之所以称为网络文学,是因为其发生、发展、壮大天然带有媒体这一根本属性。因此,可以从网络新媒体信息的角度来考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海量、庞杂的信息文本,能够反映出信息传播者的“三观”。同时,一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也能折射出信息接收者的“三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很适用于网络文学。一方面,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极大地反映了社情民意,起到了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低俗作品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对文站实施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以及对网络文学开展的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最终离不开文学角度的研评。如果说一些文本不具备相应的文学价值,只是虚构故事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话,那么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出现的一批成熟、优秀的作品,应该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与评论。《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丛书·第一辑》目前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解读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精品力作,提炼了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可谓迈出了对网络小说文本研究与评论的关键一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认为,遴选与导读是一种诠释与鉴赏,更是一种导向与推介。

图书出版、付费阅读、点击广告及 IP 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和衍生产业等,使网络文学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类型故事见长的网络文学,天然具有娱乐、商业和产业的属性。考察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离不开文化产业这一维度。不仅如此,许多网络文学企业自建传播渠道,目前已覆盖多个国家,上线了十余个语种的版本。从东南亚到欧美国家,都有中国网络文学的忠实粉丝。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产品,已然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笔者认为,从这一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网络文学及相关产业,建构相应的理论研究和评价体系,十分必要。网络文学,不仅是网络文艺产业的源头和头部,也会在一定意义上重构文艺产业的生态链和价值链。

(摘编自李安《如何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2019 年 9 月 24 日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已经可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相提并论。
B.本质上属于新媒体文学的网络文学,其所体现的信息属性、故事性、娱乐性重于其具有的文学性。
C.网络文学作者复杂多样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不同的写作动机,使其能忠实记录和反映时代的风云变迁。
D.《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对构建网络小说文本研究与评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中国网络文学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网络文学的研究与评价标准该如何确立”。
B.文章第三段举诗歌“兴观群怨说”的例子,论证网络文学同样可以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也可以给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C.文章采用设问构思法行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网络新媒体信息角度”“文学角度”“文化产业维度”三方面分析论证。
D.文章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能够反映信息传播者、折射信息接受者的“三观”,进一步论证了可以从新媒体信息的角度考量网络文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的优或劣,直接关系着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利或弊,为了扬长避短,我们要加强对文站的监管,并开展专项整治。
B.网络文学以类型故事见长,天然的娱乐性、商业性和产业属性,决定了对其的价值考察离不开文化产业维度。
C.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抛弃了虚构故事供大众休闲娱乐的做法,转向追求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D.许多网络文学企业不仅发展了 IP 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和衍生产业,而且自建传播渠道,上线多语种的版本,面向世界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特币,因何而疯狂
熊爱宗
从2013年开始,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持续火爆,其价格不断攀升,11月底甚至一度超过黄金价格,其飞速发展的态势受到了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本质上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一些虚拟物品,也可以与一些国家货币兑换套现,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近期有媒体报道,美国前赌场老板出售其拉斯维加斯的豪宅时表示愿意以比特币进行交易。
然而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比特币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比特币,这个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挖矿”。这赋予比特币两个特性,一是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比特币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挖矿”行动来制造比特币。二是供给的有限性。通过设置复杂算法,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按照最初设计的规则,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量的增大,比特币的生产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直至最终停止。
比特币已经成为一种极度活跃的投机品。来自虚拟货币交易商Mt.Go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比特币价格一直徘徊在100美元以下,并未受到人们太多的重视。然而从201 3年上半年开始,比特币价格开始疯狂上涨。至11月底、12月初,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1200美元,短短一个月上涨超过6倍。这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进入,一些比特币辅助业务,如比特币“挖矿机”买卖、交易平台、支付中介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
比特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追捧呢?
一般来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对比货币职能,比特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比特币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无需第三方清算机构,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第二,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存在超发导致通货膨胀产生,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第三,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使得其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为比特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出台,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比特币供给有限的属性使其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从而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例如2013年4月,塞浦路斯宣布对储户进行征税,导致民众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推动比特币价格大涨。
然而,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既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因此,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持有者和使用者的信心,一旦人们预期它的用处下降,比特币最终将会沦为一堆计算符号,失去任何价值。同时,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比特币不受任何货币发行当局的监管和控制,但其却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
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例如,近期欧盟银行业监管当局向消费者发出警告,要求其警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风险。由于这些货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同时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因此,消费者买卖比特币时要审慎。韩国金融当局近期则宣布比特币缺乏稳定性,对比特币缺少可测量的金融指标表示担忧。印尼和澳大利亚等货币当局也对比特币的风险表示出一定担忧。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指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提醒社会公众注意相关风险。
货币当局应该加强对于比特币的监管。从目前来看,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既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也可能给宏观金融带来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应摒弃投机心态,切莫盲目投资,避免成为金融泡沫的牺牲者。
(选自《世界知识》2014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比特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存在的其他虚拟货币相同,可以在网络空间购买虚拟物品,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生活中的物品。
B.比特币生产的“去中心化”是指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机构,生产不受任何一个机构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比特币,因此比特币可以无限量的拥有。
C.比特币主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计算机算法产生,人人都可以通过下载运行比特币客户端参与制造,这是它与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同之处。
D.全世界比特币的最大供给量为2100万枚,而且随着比特币产生数量的变化,“挖矿”的难度也在调整,因而比特币的供给行为被严格限定。
【小题2】对“比特币”受到追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特币的“去中心化”, 并不是由某个特定机构发行,使得它可以有效规避各国监管和资本管制。
B.比特币交易和支付成本较低,可以由网络用户独立进行交易,也不需要第三方清算机构,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
C.比特币供给有限,并不会像各国法币那样因为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理论上有防通胀的优势,这有利于其价值尺度作用的发挥。
D.一些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资产价格动荡加剧, “去中心化”的属性使比特币成为现有货币资产的自然替代,导致人们纷纷将储蓄转化成比特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甚至可能失去任何价值。因为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不同,它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担保,同时也不像其他网络虚拟货币那样拥有相关企业的支持。
B.由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供给有限的特性,它可以通过与法定货币兑换、行使直接支付手段等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带来影响,打乱正常的货币秩序。
C.尽管比特币具有很多法定货币所没有的优点,但大多数国家对比特币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他们认为比特币不受任何监管且无内在价值,又可能遭到黑客攻击,且缺乏稳定性,有一定的风险性。
D.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不要存在投机心态,盲目投资,因为比特币在发行、交易、流通等各个环节既缺少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督,也无相关法律规定,这种监管上的空白可能造成投资者个人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