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 鸣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 
【小题1】 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小题2】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 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2 03:5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音乐圈曾经有个说法,叫作“音乐无国界”,现在看来,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音乐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是极端个人化的。同样一支乐队,有人狂热地喜欢,有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呢?
神经生物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加拿大研究者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19名受试者进行了音乐口味测试实验。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分别聆听以前从未听过的60段音乐,然后为每段音乐出价并实际购买。实验程序和在音乐网店里买唱片的过程非常像。唯一不同的是,受试者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接受fMRI扫描。这种技术可以让科学家实时地知道受试者哪部分大脑最活跃,活跃的程度也可以被精确地定量。于是科学家们就可以知道当受试者聆听并最终选购某段音乐时,他们的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大脑中伏隔核的活动与受试者对一段音乐的喜爱程度直接相关,大脑中只有这一部位的活跃程度和受试者为每段音乐的出价成正比。伏隔核是大脑“奖赏回路”的核心。大部分对于生存有关键作用的行为,比如进食,可以直接刺激哺乳动物脑中的一个神经网络,使之产生满足感,进而重复这一行为。这个神经网络就是“奖赏回路”。实验结果说明,音乐和食物一样,可以直接刺激人类大脑中最基本的“奖赏回路”。听音乐和进食一样,属于人类的本能行为。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的原因。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到底愿意为某段陌生音乐出多少钱,和听觉皮层本身的活跃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相关度极高。受试者出价越高,两者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就越高,研究人员甚至可以从后者推测前者,猜中的概率非常高。听觉皮层储存着一个人听到过的所有声音信息。研究显示,如果某段音乐曾经让受试者产生过愉悦感,那么当他再次听到这段音乐时,听觉皮层就会向伏隔核发出信号,再次让受试者产生满足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老歌。本次研究虽然用的都是陌生的音乐,但其基本声音元素都是受试者所熟悉的。也就是说,如果新音乐唤醒了受试者记忆深处的某种愉悦感觉,就会刺激伏隔核,让受试者再次产生满足感。
总之,这个实验说明,虽然音乐本身千变万化,但每位受试者在决定购买某段音乐时,其大脑的兴奋点都是一样的。一段音乐之所以会让受试者感到愉悦,是因为它激发了听觉皮层向伏隔核发出信号,从而激活了受试者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换句话说,只有和受试者过去的聆听经验相吻合的音乐才有可能作为“奖品”,刺激受试者的神经中枢,让他产生愉快的感觉。    ,所以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都是不同的。
(取材于2014年《三联生活周刊》袁越的文章)
链接材料: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又名阿肯伯氏核)是一组神经元,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在大脑的奖赏、快乐、笑、成瘾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对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可卡因能够改变伏隔核活性。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让受试者模拟在音乐网店里买唱片的过程,研究人员用fMRI对受试者进行扫描,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
B.很多对生存有关键作用的行为,能使哺乳动物从中感到满足,是由于这些行为刺激了其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C.受试者愿意为某段陌生音乐出的价钱,与听觉皮层无关,和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成正比。
D.实验用的都是受试者不曾听过的音乐,但其中某些音乐元素如果是受试者听过的,就可能会让其产生愉悦感。
【小题2】下列是为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B.每个人对愉快的理解是不同的
C.每个人的神经中枢结构是不同的D.每个人希望听到的音乐是不同的
【小题3】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含链接材料)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部分非洲人对欧洲古典音乐可能不太欣赏;同样,部分亚洲人会觉得以打击乐为主的非洲音乐太单调了,不好听。
B.因为音乐和食物、毒品一样,都能刺激人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使人产生满足感,所以音乐也能改变伏隔核活性。
C.在测试中,当受试者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达到最高时,他将会乐于以最高的价格来购买那段音乐。
D.某当红歌星打算推出与过去演唱风格截然不同的新专辑,就会冒失去一些老歌迷的风险,但也会拥有一批新歌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是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中都有不少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至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写随笔需要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

【小题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笔靠的是识,学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B.随笔源于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有随笔的因子的古文。
D.随笔作者必须拥有怀疑的品质,独立自由的思想,这样社会上便能出现优秀的随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抒情散文、随笔和相比,其他有散文因素的文章在形式思想上远远不如它们,不能登艺术殿堂。
B.抒情散文是因为动情而记,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从论中可见作者的“识”。
D.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如果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没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的小品文。
B.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可以看出,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应当情高、情贵。
C.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鲁迅先生对小品文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 “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学者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能受罗斯金的青眼,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
“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所以就美感说,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但是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路。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一项是( )
A.通常人所认为的“美”就是指“愉快”,就像一幅画在一个小孩或未受艺术教育者面前受到的评价一样。
B.罗斯金曾告诉他人说,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C.《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会获得罗斯金的青睐,却不会失去艺术上的美感。
D.英国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虽然替它们勉强定义其区别,却又与事实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斯金测量艺术作品是否“美”的标准,是血色鲜丽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引诱性,但是艺术作品的“美”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可知罗斯金对“美”的评价是错误的。
B.作者在文中引用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不管是“低等感官”还是“高等感官”,都能获得美的感受。
C.看血色鲜丽姑娘,有的人会产生美感,有的人不会产生美感,而欣赏希腊女神雕像则会普遍产生美感,所以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感价值更高。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耳、目这样的“高等感官”得来的,有些也只是快感,而“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感觉也并非不能产生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境界中才能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 “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D.与“反省”不同,“直觉”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而愈是沉浸在欣赏中, “直觉”的美感就愈容易消失,得到的就是“快感”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摘编自张烁《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时代之间互动密切,读懂了一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时代。
B.语言文字类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业,都是语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民族地区及农村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
D.“段子”“斗图”“弹幕”这些语言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当下“热词”,论证了语言具有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
B.文章从语言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表现,论证了语言对其他事业的推动作用。
C.文章重点论述了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而语言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没详述。
D.文章在最后认为,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是推进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时代又推动语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B.如果不了解语言与时代的关系,很难领会为何应该从读懂语言开始去读懂时代。
C.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对语言功用的认识也该是多维的。
D.关注语言的发展就是关注时代的发展,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小题2】(小题2)对“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所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
B.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
C.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D.城市建筑都必须美轮美奂才有文化,才有价值,才可宜居,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
【小题3】(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
B.城市如果要避免“去历史、去文化”就无法改造,城市就难以发展,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
C.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
D.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