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 “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学者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能受罗斯金的青眼,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
“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所以就美感说,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但是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路。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属于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一项是( )
A.通常人所认为的“美”就是指“愉快”,就像一幅画在一个小孩或未受艺术教育者面前受到的评价一样。
B.罗斯金曾告诉他人说,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C.《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会获得罗斯金的青睐,却不会失去艺术上的美感。
D.英国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虽然替它们勉强定义其区别,却又与事实不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斯金测量艺术作品是否“美”的标准,是血色鲜丽姑娘身上所具有的引诱性,但是艺术作品的“美”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可知罗斯金对“美”的评价是错误的。
B.作者在文中引用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不管是“低等感官”还是“高等感官”,都能获得美的感受。
C.看血色鲜丽姑娘,有的人会产生美感,有的人不会产生美感,而欣赏希腊女神雕像则会普遍产生美感,所以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感价值更高。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耳、目这样的“高等感官”得来的,有些也只是快感,而“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感觉也并非不能产生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境界中才能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 “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D.与“反省”不同,“直觉”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而愈是沉浸在欣赏中, “直觉”的美感就愈容易消失,得到的就是“快感”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3 04: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孔孟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家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续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内涵丰富,见解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致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化,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邵汉明《儒学未来如何发展》)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他们希望能够解决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则主张正因天下无道,才应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是说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走向生活。
B.“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中的“形而上”指的是儒学的学理探究,而“形而下”指的是儒学必须走出书斋,走向大众,走向实际。
C.“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中的“形而上”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的问题,“形而下”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
D.“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是说儒学未来的前途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和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仍需要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
B.儒学原本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但儒学未来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
C.现代一些新儒家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并非不必要、不重要,正常的学理探究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苏轼的养生理论继承了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药物养生、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与调摄养生等层面。他对一些食物的养生功效,对养生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均达相当水准。据初步统计,苏轼有关行医用药的作品约30篇,养生的作品有《问养生》《养生说》《养生诀》等20篇。清王如锡编的《东坡养生集》即收录其诗词文与书信中相关论述1140余条,足见其多。从总体来说,苏轼强调运动养生,认为“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与此相关,他不主张用长生药养生,认为“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可见他认为善药不如慎起居饮食。苏轼对食物养生很感兴趣,《服生姜法》《服地黄法》等,多为描写食物养生的文章。苏轼多酿黄酒、果酒及药酒,多低度酒,与唐人饮酒消愁不同,苏轼饮酒主要是为了滋补健身;苏轼喜饮酒而不能多饮,稍饮即醉,有着“与众共享为义,饮酒适度为尊”的人文精神。与食物养生相比,他更主张调摄养生,认为饮食只可养身、养形,加强精神修养方可养心、养神,从而达到以神御形,故他提出了“三养”的养心理论,即“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还开出“四味药”,即“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福,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其养生名篇《养老篇》曰:“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寥寥四十二字,即从饮食、心理、衣着、被褥、行走、行气及五官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养生理念,堪称苏轼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宝鉴。
(选自王友胜《苏轼的科技活动论析》,有删节)
(1)对于苏轼的养生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主张运动养生
B.苏轼主张药石养生
C.苏轼主张食物养生
D.苏轼主张调摄养生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根据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进行养生。
B.苏轼对食物养生的功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已达较高水准。
C.苏轼酒量不高,但喜欢饮酒;他倡导适度饮酒,与众共享。
D.苏轼重视精神修养,认为与其养身、养形,不如养心、养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文汇报》)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就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小题2】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面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就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起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闪电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福等方面的内容。
B.无论是彩陶、青铜器还是后来的漆器、金银器等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文化。
C.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锤百炼,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D.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无所不包,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含蓄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早,先民用图腾崇拜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用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和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浪漫绚丽、清新自然、典雅繁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D.寿、喜、 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它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毫不逊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B.“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曾长期主导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C.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D.许多美丽的装饰图案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