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19世纪60年代到中亚、中国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3年多时间考察过程中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记载。回去以后,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是一条从中国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中国的《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说法的。
我们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条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里面,说明商朝就有这条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没有道路怎么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历史上不仅有来自中原对它的影响,也有来自西方的影响。比如在新疆发现的古尸,一看就是白种人,有的肯定是来自欧洲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所以,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中亚这个地方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无论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还是他们自己开辟的路,道路本身已经存在。
李希霍芬谈到的“公元前2世纪”,就是指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张骞通西域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对汉朝曾经造成巨大的威胁。西汉开国的时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胁到西汉的首都长安。随着汉朝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朝终于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但是,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汉朝需要防守从辽东到黄河西面的漫长边境,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夏,让大夏从西面进攻匈奴,汉朝在东面,两路夹击来打败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张骞应募。一离开汉朝的控制区,张骞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脱了,他不是逃回汉朝,而是继续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为大夏国王过得很舒服,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了,所以《史记》里面描述张骞的使命“不得要领”。张骞回来路上又被匈奴扣留。这次他很快逃脱,回到了汉朝。尽管他没有完成汉武帝给他的使命,但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又引起汉武帝巨大的兴趣。那时,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从长安出发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荡荡几百人,带了很多副手,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丝绸对中亚、西亚的贸易。所以,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选自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特定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中国历史记载得出的研究成果。
B.“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一条商道,因其运送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故有此名。
C.“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见于中国古代史书,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
D.作为一条道路,“丝绸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初年,匈奴曾对汉朝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但此时汉朝还没有实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
B.尽管“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却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即联合大夏东西夹击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样带有政治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以彰显汉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新疆发现的白种人古尸,这些都证明了“丝绸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历史上不仅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C.等到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张骞等人的出使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并促进了丝绸的贸易,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05:2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入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的表现。其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是好,但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是好是坏,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快。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品质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是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被称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进程逐渐加快,其原因是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条理清晰。
B.文章基于对比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提升国产二次元作品品质的三个方面。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文章虽无例证和数据,但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 ,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就不会再这么火爆兴衰。
B.互联网要对海量内容加以严格监管和把控,促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作品品质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有删改)

【小题1】对一、二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C.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小题2】对一、二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选文行文机巧:明里赞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中讥讽西洋诗歌之短弊。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考。
D.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钟书的文章可见一斑。
【小题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越短越好,长篇是没有价值的。
B.作者引用贾岛的诗,是想说明中国诗有很多是使用疑问语气来作为结束的。
C.外国诗不够含蓄,却是尖刻斩截的。
D.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是中国诗歌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主要的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就像90年代海湾战争的核心武器是信息武器,而不再是传统武器一样。
(选自《21世纪》)
【小题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品牌价值是指并不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而是凭借能满足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由著名产品的牌子创造的价值。
B.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指商品的质量标准,而“消费者”的需求标准与此恰恰相反。
C.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
D.外国饮料品牌占领中国饮料需求市场所依靠的“价值创造的技术”是指外国公司塑造品牌价值的技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在新的竞争体系下,企业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
B.科学的进步和强大能源的支持,使人们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上。
C.“非人化”指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
D.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技从两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从而使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物质的产品不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而且附加了其他价值,即品牌价值。
B.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C.可口可乐占领中国饮料市场,依靠的并不是它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价值。人们购买它是出于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D.生产商品的厂家不仅要提高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出知名的品牌,而后者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
一些企业将生产旺季要求职工超时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成了业内行规。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近期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并拟对违规企业处以重罚,对此措施我们倍感欣慰。
《劳动法》早就有了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得超过44小时,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被迫加入超时加班行列,个别企业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出现恶意超时加班的行为,不少企业加班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干脆不支付加班费,严重损害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是典型的既违法又短视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员工为了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而不得不超时加班时,甚至把“超时加班”与“敬业精神”等同,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时,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
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当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时,很容易给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和不作为创造条件。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还在于,不少企业在重罚之下仍顶风作案,原因一是超时加班难以界定,甚至根本就无从罚起。二是处罚力度难以掌握,对于大企业区区几十万元的“重罚”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三是担心处罚过重吓跑企业。笔者认为,对于因处罚其超时加班扬言要将工厂搬出的企业,其实它们并无长远打算,除了赚取血汗钱外,对地方长远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并无帮助,即使搬出也无碍大局。
在相关法律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下,工会等组织要充分扮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目前工会至少可以在确立三条基本底线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每周必须保证工人休息一天,每人每天最多加班3小时;二是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三是必须按标准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小题1】从全文来看,超时加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  
【小题2】从全文来看,抵制超时加班的措施有哪些?(4分)
答:
【小题3】结合文章,请你分析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6分)
答:

同类题5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吴国盛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正被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弘扬科学精神,现在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末。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我可以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竺可桢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小题1】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把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做法属于科学主义。
B.一般人或者是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不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C.只有懂得科学本身,拥有知识和技巧,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和尊严。
D.第一种思路弘扬的是与人文相对立的、科学至上的精神,容易导致科学“无限扩张”。
【小题2】完全不能证明“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
B.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C.科学主义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
D.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无限扩张”。
【小题3】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现在人们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有什么本质差别?(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