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③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④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⑤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
⑥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步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⑦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中国人之聪明”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阐述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聪明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02:3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符号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儒学思想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长城、故宫、京剧、中医等文化符号来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电影、芭蕾等文化符号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符号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如丝绸、故宫、京剧、芭蕾等,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
B.文化符号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因而能使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
C.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D.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该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只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能够保存、理解、传播、发展。
B.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符号,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密切相关。
C.李白、杜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
D.西方世界和中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符号,因而能相互认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某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该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符号是其中之一。
B.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C.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它不会被某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也因没有价值而不会被传承和传播。
D.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符号化了的生活,那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三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关,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庄子》一书共使用“美”52次,其中多处含有哲学意义。它将美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一般的美,这是相对的美;一是道之美,这是绝对的美。前者称其为小美,后者称为大美,或者至美。前者属于人的理性的视界,是人的语言可以表达的。而后者不涉人的理性,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之美,是不言之美。前者是人为之美,后者为造化之美。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可说则非美。有言的世界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语言的有限性决定它无法真实反映这个世界。所以庄子认为有言之美一定是有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片面的。而不言之美中,没有外在的审美,有外在的审美,就是认识,是观照者对对象的认识,不言之美排除这样的对象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美只能通过体验妙悟而获得。在庄子看来,一般美是是知识的判分,是有分别的美;而大美则是超越知识、是无分别的美。一般美不脱主观性,而主观世界下的美则不是真美。一般美受制于主体知识的局限,那位因大雨高兴而跳跃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美的结论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是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美,而不能达到“共美”。一般美都有标准,而无言之大美是没有具体标准的。
从根本上说,庄子以为不言之美为绝对之美,为美的本体。以知识去解说天下,到底是“小识”;而无知无识,心中混茫,葆纯全之志,这就是大识。大识就有大得,大得有大美。大美便只在不言中。显然,庄子承认有一个绝对的美的本体,而美的创造应该循此为道。一切自然显现的都是美,而这美都根源于“不言”的美的本体。
(居右)(选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与“不言之美”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言之美既是根本的美、绝对的美,又是美的本体。
B.不言之美是人类语言所不可分别的浑然、造化之美。
C.不言之美是可以部分通过知识体验妙悟而获得的。
D.不言之美是排除外在审美的、没有具体标准的美。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否定对“不言之美”中“不言”的错误理解入手,提出“天之言”的正确呈现方式,即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B.第二段指出“不言之美”的三个理论层次,即确立了它的本体的地位,它是美的最高标准,天地之美与人的世界相关。
C.第三段指出庄子将“不言之美”和一般的美分别称为“大美”和“小美”,并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D.第四段从根本上对庄子的“不言之美”再做阐述,指出不言之美是美的本体,无知无识,就是大识,就是大美。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具体标准的美,是知识之美,是有言之美,不是真美、大美。
B.美的创造就是复归自然之道,故不言之美也可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
C.庄子认为绝对的美带有虚幻不实性,一般美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D.知识是人达到“不言之美”境界的最大障碍,去除知识,则可到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小题1】下面有关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所以,在古诗中,“落叶”是很常见的一般形象,而“树叶”这一形象从没出现在古代诗歌中。
B.在作者看来,“落叶”与“落木”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C.作者一方面说吴均的《答柳恽》中“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其中的“高木”也可以说成“高树”,另一方面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两种说法前后矛盾。“木”与“树”二者所指对象明显不同。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树”比“木”更有韵味。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一般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小题2】下列关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木”除了作为一般概念树的意义之外,还隐含有“落叶”“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潜藏着树干的意义。
B.“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与“树”虽然指的是同一对象,但诗人都喜欢借“木”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D.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小题3】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能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B.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C.宋代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游人”,暗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D.选文中引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常常让我们想起树干高大,树叶茂密;“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让我们联想到树大树高易招风摧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除去日、月之外,还有两类天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即是彗星和北极星。后者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北辰。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北辰文化”。
北辰者,乃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但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北辰”并不是同一颗星。四千年前,北辰是天龙座α星,春秋时代是以小熊座β星为北辰,今天则以小熊座α星为北辰,其距地球约400光年。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北辰很早即进入中国人视野,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
彗星往往有着某种神秘或迷信色彩,它也常常与北辰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春秋》将“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认为其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如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占曰:“彗星扫太微宫,人主易位。”其后,则有魏文帝受禅之事。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北辰便从众星体中脱颖而出,使人们产生了与彗星和北斗不同的美学情感、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符号意义。如刘向所言:“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茀星,乱臣之类。”或许由于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以及对彗星和北辰形成的不同情感,自此两种星体便有了不同的文化,有了一褒一贬、一好一恶、一吉一凶、一正一妖之分。有学者指出,在先秦时曾存在着一种北辰崇拜现象。
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正是北辰这种辨别方位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其工具功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从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作为一颗普通恒星的北辰,就有了神圣高洁的形象,并因授时辨位角色被赋予了能够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严肃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
北辰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方能为北辰,蕴含了传统政治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具有北辰之德的政治即是道德的政治,这正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设计,世人最耳熟能详者即是“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虽然在《春秋三传》中北辰与彗星时常并论,但是《论语》却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这正是因为孔子把北辰视为人间政治清明的象征,而视彗星之说为“怪力乱神”。
北辰亦被抽象成一种玄学化的政治符号。对北辰的玄学化,在《史记·天官书》即已出现,其中有“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道家和道教还对北辰的政治意义进行了符号化的解读。如《鹖冠子·泰鸿》中有:“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此处太一也被学者理解成为北辰。有的道教经典还把北辰神格化,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称北辰为“太微北极帝君”。
(摘编自王建光《北辰的符号意义》)
【小题1】下列对于北辰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随着北辰进入中国人视野,北辰文化也很早融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
B.由于北辰在北斗星附近,人们寻找北极又往往要通过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常常将北斗误为北辰,也因此北辰文化往往与北斗相关。
C.北辰和彗星常常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它们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被认为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
D.北辰还被玄学化、符号化和神格化,《史记》《鹖冠子》《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等古籍都有相关记载,这也是北辰文化的一部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内容丰富,在天体方面,日、月、彗星和北极星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北极星在古文献中多被称为北辰。
B.北辰是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谓,从四千年前至今,北辰先后被称为天龙座α星、小熊座β星、小熊座α星等。
C.由于运行轨道与地球相对固定与密切,人们在夜晚能够通过北辰确立方位,因而北辰具有保证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观象授时的作用。
D.《论语》中“为政以德”是儒家的政治理念,而作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的北辰,蕴含了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切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预测吉凶的人预言:彗星扫过太微宫,会人主易位。其后,果有魏文帝受禅之事,这其实是赋予了彗星某种迷信色彩。
B.北辰与彗星原本均为普通星体,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二者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使人们形成不同情感,在文化上则有了褒贬、好恶、吉凶、正妖之分。
C.北辰因其授时辨位的实用性,加之有着神圣高洁的形象,因而被赋予了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
D.《左传》等注释《春秋》的著述中时常将北辰与彗星并论,刘向所言也是将二者相提并论,这与《论语》中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所传达的思想寓意是大致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