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发呆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你可能觉得发呆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我们的脑子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静息状态。然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无论你如何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你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最多也就能下降5%左右。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发呆的时候,大脑当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发呆让大脑消耗了很多能量却似乎得不到任何东西,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却在数千万年的演化历程中被如此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刺激。对于像哺乳动物这样脑子特别发达的物种而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以前,我们尚处于胚胎阶段的身体会将神经细胞大致排列好,发育出脑子和各种神经的基本架构。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出生之后,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要经过第二阶段的发育,在此过程中,借由纷繁变换的外界刺激,神经系统当中的“电路系统”被不断校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脑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复杂多变的刺激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诺曼·道伊奇的研究,一旦外界环境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多变的刺激,大脑的“维护”就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便感到了无聊。发呆的意义正是为了战胜无聊,发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自己刺激自己的过程——既然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新鲜感,那么我就从我的回忆和想象中去“人为”制造出刺激来。
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被多年禁锢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大脑的自我刺激就会变得过于强烈,这时候发呆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身临其境般的幻觉。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发现,如果把人放置在一个外界刺激极度单调的特殊环境中,这些人很快就会出现非常逼真的幻觉。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甘兹菲尔德效应。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宗教都要求其神职人员长年累月地待在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苦修”,很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刺激以及宗教典籍的暗示会给神职人员带来“与神交流”的幻觉,从而更加坚定其信仰。
但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于是我们才有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和艺术杰作。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看,发呆自古以来就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当然,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小小发呆怡情,要是呆得耽误了正事可就得不偿失了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觉得人发呆时,大脑处于静息状态,科学研究发现,人发呆时大脑有些区域得到了休息,但有些区域却即相当活跃。
B.马库斯·赖希勒教授认为,人发呆时,无论怎么努力也最多只能使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下降5%左右。
C.外界刺激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护”乃至功能的完善都至关重要。
D.人类神经系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大约在青春期的时候基本定型,但这并不代表大脑对于神经系统的工作已经结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经系统经过第一阶段的发育,基本相当于一吧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对于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B.当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时,大脑会自我刺激,当这种刺激强烈到一定程度,人就有可能出现幻觉,甚至这种幻觉还很逼真。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的发现、神职人员的“苦修”便是确凿的证据。
C.神职人员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长期“苦修”于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以期得到环境的刺激和宗教典籍的暗示。
D.无聊是大脑因外界刺激不足而产生,幻觉是因大脑自我刺激过于强烈才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呆看似消耗了很多能量而毫无意义,其实,它作为一项古老的大脑活动,它能够一直遗传下来,必然有其合理的机制和积极的作用。
B.发呆实际上是大脑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区域在制造自我刺激以战胜无聊,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C.发呆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直接赋予了大脑无穷无尽的灵感,促进人们创作出众多的艺术杰作。
D.发呆被两千年前庞贝古城的人们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意味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11:2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的地方,会由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
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姐妹艺术。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在唐代还几乎没有大力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再现”。但真正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很多作为诗人与画家兼一身的,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明代的唐寅等,都以诗文铭世而又誉满画坛。尤其是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史料记载:“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 由此可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
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
如果撇开艺术形式中绘画与诗歌的明显的外在统一不谈,从艺术内容来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因为诗歌题跋所引发出来的情思毕竟不单是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发出的,而是题诗词以发之。
大画家王冕,在其所著的《梅先生传》中自道:“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其《墨梅图》题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是对画的补充,画是诗的反映,两者皆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
一幅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的关系,对于绘画有直接的影响,他们在画中的反映也是有形的,看得到的。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后,更是诗、书、画、印、长短题跋,融为一体。寄感情,吐心声,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当我们看到一些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作品时,我们的确不仅为他们绘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且也为他们的作品的诗的境界和整体的和谐美所吸引。
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作为诗画关系的一种反映,都喜欢在画面上直接题写诗文,使诗情画意相互映发,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意境。如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所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褚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将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朦胧诗意外在地引发和彰显出来,使人们在观赏绘画时顿生一种无限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并没有脱离画境,并没有诉诸于一种无迹可寻的纯粹的主观想象活动,而是将人们的现实依然带回和逗留在画面的意象层面,从而使观赏者从诗歌情思和画面物象的隐约对应关系中巡回往复,获得极为高雅的审美享受。“诗画一律”对于画家在诗文方面提出了修养要求,解决了文人绘画的意境问题。从绘画的艺术内容上来看,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的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从而使两者达到交应生辉的效果。至此,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这一体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诗歌是诉诸于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绘画则是诉诸于视觉,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画虽有型,然而却可以借诗歌的意蕴使它扩大到无形,画中之诗正是对绘画的一个补充,即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多半是绘画所难以传达的那种瞬间的,或在绘画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一些极为隐藏的意象。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中而来的,而画中之“诗意”确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二者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节选自张伟《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在画面的空白处题上诗词,使诗词与画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常有的一种方式。
B.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到唐代还没有大力的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在于“再现”。
C.苏东坡在对王维的诗与画的评价中较明确地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
D.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画面中有诗意,却不是画家能轻易做到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题跋融为一体,画家寄感情,吐心声。
B.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绘画作品往往更有吸引力。
C.大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的题诗是对画的补充,它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
D.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中达到完美的境界体现在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的题诗可以证明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的意境。
B.“诗画一律”要求画家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较高的诗文方面的修养。
C.因为诗歌题跋能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引发情思,所以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统一的。
D.诗歌诉诸思维,绘画诉诸视觉。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而来,画中之“诗意”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与出场
建构中国话语,其终极目标在于“话语中国”的出场。 所谓话语中国,指的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或者说,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话语中国是相对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的, 它所象征的是当代中国的世界意义,是标识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
话语中国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辩护和论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大都不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也不是用眼睛观察得来的,而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这表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失去了自我显现的能力。西方话语描绘的“中国图像”从材料的选择到叙事的结构,从分析的框架到思维的逻辑,从概念的选取到观点的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和立场。以空间性代替了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了立体性,以想象和臆测代替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一个 “被拼凑”的虚拟形象。这都已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话语中国是一个宏大的建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无与伦比的大国,离开了“中国话语”的中介,要准确地勾勒出“中国形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西方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硬的“软实力”其实更为根本。当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话语就能够左右主导世界性问题的讨论,能够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给出中国的方案。事实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发展优势必然会走向话语优势,各国在世界性问题的讨论中将会越来越注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解决人类共同性问题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关注来自中国的建议,在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的困境中将会越来越尊重中国给出的方案。
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我们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一个民族国家对“自我”身份的体认,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塑造的“民族形象”,这才是象征“我是谁”的身份密码。一个缺乏话语支撑的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失魂落魄”的空心国家。“中国图像”如果不是由中国自身的话语所塑造,那么,这个图像就是模糊的,中国就无法在貌似趋同化的世界大背景下清晰地界定“我是谁”,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就无法坚守“自我”的独特特性。
因此,话语中国的实质性出场,深层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纯正性的关键一招,是中国确立精神自我、界定身份密码的不二选择,是中国立于世界并在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法宝。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化貌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当然,话语中国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许我们的目标仍然在很远处,但至少我们已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小题1】下列关于“话语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中国,是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也就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它依赖中国话语塑造自己、成就自己。
B.话语中国的建构这个目标或许依然遥远,因为在时间上非一朝一日的事情,在内容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图像上必然是模糊的。
C.话语中国是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中国话语给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中国图像。
D.话语中国是相比较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而言,是标志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当代中国的世界意义。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全部都是由西方话语塑造的,主要源于“他塑”,“他塑”的“中国形象”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
B.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是通过其独特的话语来塑造民族形象,来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内核,话语中国的出场,构成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
C.话语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中国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立、自强与自信,其意义之一于中华民族保持“精神基因”的纯正性。
D.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大国,如果用西方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就会以空间性代替历史时间上的深度,以平面性代替立体性。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的话语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维逻辑,充斥着西方的观念、标准和立场,这种“他塑”式话语模式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
B.在当代,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靠西方媒体获得信息,中国性缺席,导致当代大多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成为一个“被拼凑”的虚拟形象。
C.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话语,因此我们书写了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D.中国若有话语优势,中国在有关世界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发出的声音、提议的建议和方案将会得到世界的重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
王雯
在中国文化中,文学语言的发展占主导地位,诗词、绘画中的题字、书法、乐曲的编词都离不开文学语言的支持,而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中,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其研究如何依据不同的语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技巧或规律。那么,空间中的修辞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有许多空间组成元素,廊、亭、桥、墙、植物等等,这些组成元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需要进行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通过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比如,简单的坡面屋顶,南方有“起翘”的做法,使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产生飞动的美感;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将单檐屋顶改用重檐屋顶来显示其庄重。由此可见,空间中的修辞指的是各空间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手法。
语境即语言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一是“非语言性语境”,也可以说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关于空间语境,地域、时间、历史、文化等与空间元素使用有关的都是空间语境因素,而它同样也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中国传统空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强烈地暗示着人的所思所想,设计者利用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位于水池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临水,在夏季,亭子四周被荷花环绕,亭子四周无阻隔,风得以穿过亭子,从而实现设计者“荷风四面”的设计意图。
再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祭天之所,祈年殿是天坛里的主体建筑,祈年殿院落坐落于高台之上,祈年殿本身又立于三层台基之上,登殿四望,已临空于周围柏树林之上,使人产生与天相接之感,这种增高的方法无疑增强了祭天所需要的崇高神圣气氛,实现了天坛的功能目的。正所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当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共鸣时,空间中的各元素早已超出了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是指空间所依赖的包括地域、地貌、文化、政治、信仰、民俗等主客观因素。表现在权力因素上,有北京的紫禁城,其建筑物分布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层层环绕的宫墙、前后贯通的城门、重重递升的台阶共同构造了主次分明的空间氛围,表现出隔离、庄严的意象,清晰地传达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威。而在文化因素方面,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例,园主在追求天然野趣的同时也希望表达他们的文学涵养,含蓄地表达他们的某种价值追求。其实,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是权力、文化、地域等某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的,前面提到的北京紫禁城、江南私家园林,另外还包括出现在我国的各种形态的住宅、宫殿、寺庙等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词、音乐和空间意境的营造等都受到它的影响,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
B.语境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的,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C.简单的坡面屋顶可以通过具体、恰当的处理手法如“起翘”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D.中国传统空间的设计,常通过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氛围,使这些元素超过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和空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可以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修饰、组织以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
B.将中国传统园林中廊、桥、植物等通过恰当的处理使其表达出不同的形态和意境,就是空间修辞手法的运用。
C.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和祈年殿在建造上都对空间元素进行了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主观意图,而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更多地受权力、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中,设计者往往利用各种元素的组织安排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的关系。
B.“荃者所以在鱼……”这部分文字的引用是对前面例子的补充阐释,是为了说明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C.北京的紫禁城、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国各种形态的住宅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
D.在进行私家园林的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园林本身的自然状况,还要关注园林所能表达的园主的价值追求。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汉赋与汉代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时代与文学是互动关系。时代一方面影响汉赋生产,同时汉赋也反映时代的风貌,为时代服务。“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东汉后期赵壹等人的辞赋揭露社会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时代不仅影响汉赋生产,而且影响汉赋消费。汉赋由于辞藻华丽,典型的汉赋大多是宫廷作品,或歌颂,或讽谏,所以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当然,抒情性的辞赋也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在文人范围之内。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张新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当然,除时代因素外,汉赋发展也有文学内部发展的因素。
B.汉赋产生于汉代初期,这一时期汉赋的代表作有《鵩鸟赋》,其内容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C.汉初汉赋的发展,在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的传统,篇幅不长,《吊屈原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D.汉武帝以后,规模宏大,内容全部是歌颂的大赋兴盛,这些赋体在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大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和帝以后,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绝迹,代替它的是抒情为主的小赋,其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
B.东汉和帝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承了屈原、贾谊的传统,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这类作品的主要内容。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的生产,首先影响着辞赋作者,在社会鼎盛时期,辞赋作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
D.时代不仅影响着汉赋的生产,也影响汉赋的消费。典型的汉赋大部分是宫廷作品,基本在宫廷和知识阶层传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的抒情小赋与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同特定的时代有关系。
B.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创作模式突破了汉大赋的创作模式,内容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C.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作家,汉赋作家的作品也反应着时代,写作汉大赋的作家处在盛世,地位较高,写抒情小赋的作家地位普遍较低。
D.东汉末年,辞赋作家多写以抒情为主的小赋,作家多抒写内心世界,这类辞赋,大部分是在文人之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