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着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摘编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剧烈变化、社会大转型、充满活力、促人奋进的时代。
B.是讲究谋略、实力竞争、国强民富的时代。
C.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代,是个性张扬、伟人多产、文化灿烂的时代。
D.是政治变革活跃、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时代。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
B.时势造英雄,正是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造就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
C.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基本领域都创造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
D.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源头。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艺术上的成就更是繁盛,青铜器制作、金玉雕琢、篆刻艺术、乐器制作、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B.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C.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因为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使得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D.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一大批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编写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02:3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炒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幕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妾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而欧洲的古建筑相较而言则显得伟岸华丽。
B.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并不是我们缺少石材或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深沉的依恋。
C.与对待文字的情感态度不同,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人力求把建筑打造成“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使得一切艺术门类都为建筑服务,这显示了建筑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予以明确否定。
B.文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这一论题,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迫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小题2】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巫起源说是其中之一。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起家,巫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母胎。
在一个无法迁徙的农耕部落中,如何消融自然的变化所引起的恐慌,就是这个群体顺利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宗教节日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在庆祝节日时,人类社会积极地参加进了季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危机中”。在顺利度过这个宇宙危机的仪式中,巫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是宇宙危机以及协调危机仪式中的唯一解释者,他阐发着来自宇宙自然之神的意见以及宇宙危机协调的效果,他的阐释决定了部落是生活在希望还是恐惧中。在氏族部落时期,巫是部落的领袖,因为通神而为大家信服崇拜,享有崇高的权威。
巫即是萨满,在满语中是智者,也就是拥有智慧的人。但是此智者非希腊之智者。希腊智者运用理性和知识,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在辩论中取胜。萨满则相反,他的智慧不来自理性和经验,而是来自神灵的启示。萨满通过一种类似舞蹈的仪式,使神灵附在自己的身上,此时萨满和神灵即为一体,萨满说的话就是神灵的启示。
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的实际果效,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如果巫身上仅仅是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实现这么重大的功能。所以巫除了在仪式中的动作和神灵附体式的颤抖之外,还要有关于天文、农业甚至医病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巫就成了当时知识的掌管者,他们负责解释任何一个引起恐慌的非自然事件,并且使人们看到这种解释的效果,从而使他们从恐惧中走出,进入正常的生产中去。
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古代史书一直认为诸子出于王官,是周王室的王官流落于民间而成。其实王官之学也是巫,因为周王室“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所以巫在那个时代是一切事物的核心,百官皆由巫出。巫的一切规范和知识也就成为后来一切知识的起源,中医起源于此,天文历法源于此,史源于此。所以中国文化简言之,上层出于巫的理性化,巫到底层就成了民间信仰。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为,在中国,巫的理性化完成的标志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它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中国文化是在巫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学等等,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巫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也形成了它特有的结构。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崇尚独立和透明规则的现代工商文化的建立,使巫文化慢慢退出。它被工商文明取代,不能不说其生命力仅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的心态势必转变,那么巫文化也就逐渐让步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道南《巫:中国文化的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耕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恐惧,为巫体现其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基础。
B.农耕部落中,举办宗教节日是人们希望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的一种努力。
C.巫在宇宙危机的协调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他是宇宙自然之神意见的阐发者。
D.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是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前提,阐明了它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意义的原因。
B.文章通过比较希腊智者和萨满的异同点,突出了萨满作为智者的非理性特点。
C.文章中引用“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是为了论证中国诸子百家起源于巫的观点。
D.文章在强调巫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回避其局限性,体现了作者思考的严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巫如果要保持在部落中的地位,就必须具备满足平民某些功利性需求的能力。
B.作者认为,周王室的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王官之学也是巫。
C.巫有理性化和成为民间信仰两个发展方向,前者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D.巫有其时代局限性,物质丰裕和人的心态变化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小题1】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作家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转化,并且运用于创作中。
B.“去资源化”是指作家对资源不做任何整合和转化,认为作品只要批判和暴露即为深刻。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也缺失了塑造人灵魂的正面精神价值。
D.作品中如果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就表明作家缺少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需要被作家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体现与否。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未风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才有了解释字源的理论,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4】结合全文,概述股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