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园林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体;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妲《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的“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紧密。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大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眷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造景因地制宜B.布局错落有致C.具有皇家气派D.高峰深谷相映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静宜园因山就势,散点布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B.静明园中建筑物规模不大,与玉泉山水窄山狭的地形相配合。
C.在前朝园林基础上改建成的畅春园,以水景为主,山景亦佳。
D.清王朝依据治国理念来改造圆明园,使其成为第二政治中心。
【小题3】材料一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玲珑剔透B.首屈一指C.层峦叠嶂D.无与伦比
【小题4】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B.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砜,或如金绳盘屈……
C.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D.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小题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 甲  ,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 乙  ,宝玉住了 丙  。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稻香村 潇湘馆 怡红院B.潇湘馆  稻香村  怡红院
C.潇湘馆 怡红院 稻香村D.稻香村  怡红院  潇湘馆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B.选择北京作为都城
C.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D.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小题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B.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
C.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D.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小题8】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回答清漪园的改造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6 08:4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

山黑魆魆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少年略一分神,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要竖起来,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呢。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咬断人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

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

母亲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看看。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母亲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

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定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

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赛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稍感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与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是自私的体现。
【小题2】小说中少年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又是这句话。
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C.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D.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 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宋静思
初识赵园先生,是在几年前老师的一次家宴上。她看起来气质端庄、气色甚好,斯文的言语里不仅有丰厚的学识涵养,还透着一股英武之气,让人瞬间联想到古代士大夫的清雅。
几年过去,除了增添些许白发,时光似乎忘了这位古稀老人,她的行动依然干净利落,完全看不到曾被疾病纠缠的影子。在人数较多的私人场合,她似乎有些惧怕喧嚣,一旦进入学术探讨,眼镜后就射出深邃的光,整个人也不再岑寂。
赵园先生是河南尉氏人,1945年生于兰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上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大学师从王瑶先生攻读文学硕士,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了《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等多部对学界影响深远的研究著作。以至于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如果学界同仁遇到一位颇具潜质的女弟子,往往会赞叹:“说不定又是一个赵园。”
这样的学术成就和赞誉,在她自身看来充满了偶然。从北大毕业后,时代的扰攘使她未能继续深造。她回到河南农村插队,去了一所偏远的中学,一晃便是十年之久。在那段时光,除了鲁迅的著作,她很难搜寻到与后来的学术研究有关的阅读记忆。当重返北大,她已过而立之年,甚至连《子夜》《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都没有读过。最终,她实现了这次命运的转折,与年龄更大、已近不惑的钱理群、吴福辉等同期入学。有了一把年纪的人再重返学校,就像是面对青灯古佛的修行者,一面是凄凄然的辛苦,一面是千淘万漉的执着。
80年代,赵园进入郁达夫、老舍等人的作品,写出了《艰难的选择》和《论小说十家》等著作。她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倾注在文章里,从而把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写得丝丝入扣。这时的赵园,冷峻、敏锐、细腻,她对人物和作品的解读有一种理性的直觉,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激情消退之后,她逐渐变得宁静平和,其文笔也更加沉郁。在《北京:城与人》和《地之子》里,她聚焦于对“城市”与“乡土”的观照,有读者便体味出了她“对前尘往事的回忆”。事实上,赵园先生对市民、农民及知青群体的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人的观照。
“‘炒冷饭’是我所不愿的。”赵园先生这句话是她学术转向最好的注脚。研究方向确定,她会尽其所能深掘,“即便没人喝彩,也不影响我的兴致”,但一旦完成,便有可能陷入“走投无路”的失落。90年代后期以后,她就曾对自己已有的学术研究产生“厌倦”。在好友的鼓励下,她转向了明清之际的研究,陆续写出了《明清之际士大夫》《家人父子》等著作。而近期,她又将目光聚焦于当代政治文化。“对于我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找到什么样的研究对象来激发我的热情。那对象应当有挑战性,而且有助于我的知识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于她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经由学术读解世界,同时经由学术而自我完善”。
纵观她的学术之路,尽管有多次转向,但对人伦的关切和对历史的观照,却是她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脉络。她的作品解读和人物研究,不只是文字里流淌出较为强烈的个体价值和个人体验,更是将重新发现人的个性作为价值追求。她转向明清之际的研究后,也不像传统史家那般,单纯借助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或者进行理论建构,而是主要从士大夫们的文字和记述入手,去探寻他们精神生活的幽微,他们内在的日常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尽管赵园先生讲“学术不是生活的一切”,但读书与写作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学术性写作即告结束,但写作仍然会继续。”她说。
(2016年8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赵园(194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以及散文集《独语》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着重从气质和气色两方面写赵园先生的外表形象,突出其丰厚的学识涵养和英武之气,显示她对学术探讨的钟爱。
B.赵园先生颇具文学研究的潜质,酷爱学术研究,出版了多部如《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等一样的对学界影响深远的研究著作。
C.赵园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赞誉,完全充满了偶然。因为她北大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以后到农村插队,连《子夜》等作品都没读过。
D.赵园先生的生活方式之一是学术研究,读书和写作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通过研究学术完成对世界的解读和对自我的完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赵园先生是个很有气质的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她有丰厚的学识涵养,斯文的言语里还中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B.赵园先生对市民、农民及知青群体的研究十分执着。尽管大学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但她在重返学校后仍能不顾冷凄辛苦从事研究。
C.赵园先生的作品把知识分子的遭际写得丝丝入扣,十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她对人物和作品的解读有一种理性的直觉。
D.赵园先生在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她说自己不愿意“炒冷饭”,指的就是她在学术研究上有多次转向。
E. 对人伦的关切和对历史的观照,始终贯穿在赵园先生的研究中。其作品有较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体验,追求重新发现人的个性。
【小题3】本文以“不‘炒冷饭’的修行者”为题,有什么深刻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是诗礼名门、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湖村志》等)。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炫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只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shè jì)之福,兆民之庆。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胄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夫·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 )( )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农民进城;被人整时呼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常情,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这不禁令人想起那自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而阿Q“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

【小题1】请判断第①段中四个词语的短语(或构词)类型。
(1)街谈巷议
(2)称颂不已
(3)比比皆是
(4)打倒贵族
【小题2】根据要求填写汉字或拼音。
(1)(_______)(_______)(shè  jì)
(2)抨击(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阐述了当今社会缺少真正的贵族。
【小题4】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在第③段画横线处填上符合此处文意的六个字。
【小题5】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C.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的表现。
D.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小题6】请指出第⑤段论证的特色,并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小题7】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
②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
③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
④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⑤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⑥但如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
A.①②⑤⑥③④B.②⑥①⑤③④
C.①③⑤④②⑥D.②⑥⑤④①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 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B.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小题3】“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