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考古学,我们既可以观察历史遗留的细微痕迹,也可以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B.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可能比五千年更久远,虽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足以支撑,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
C.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的环壕拱卫中心聚落、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的水利工程系统等放射出文明时代的夺目光辉。
D.古代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往往与大工程遗存相连在一起,它们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而不是普通民间的行为结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些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的大工程遗存体现了当时社会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B.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此时纯粹的自然神已经被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
C.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早期中国联盟之间战争的故事,体现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制度。
D.距今5000年后,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酒礼时代,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联盟集团,邦国社会已经成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成熟。
B.杨官寨遗址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良渚遗址的良渚文化体现出中国古礼体系具有多个类型。
C.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这些遗址表明文明进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D.夏代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邦国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天下皆为“王土”“王臣”的王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4:4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日常感觉:智慧栖身之地

唐韧

①人类一切智慧(包括理论)的原初栖身处,正是人类的日常感觉。//

②曾有欧洲某国的一个妈妈把教给她孩子读字母“O”的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罪名是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象权——孩子本可以从一个小圆圈想到许多许多,现在只剩了一个字母“O”。这个母亲告赢了。

③我们的孩子一学话,家长就急急如敕地命他们背唐诗,幼儿园也忙于让他们学写字学英文,为的是叫他们比别人早些钻进知识技能中去,在未来的升学就业竞争中多持一个筹码。

④此举的结果也许是,背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孩子,对枝头的鸟啼丧失了感觉。

⑤苏格兰哲学学派把“日常感觉”称为“来自日常感觉的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提法,含义就是日常感觉对人理智的长成,其意义绝不低于书本智慧。

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讲到他自幼所受的教育,说曾有孩子指着一只黑颈鸫,问他这鸟叫什么,他答不上来,那孩子就不以为然地说:“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费曼回忆道: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只鸟儿了吗?”他说,“我可以教你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儿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

⑦费曼说,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⑧这也正好是会背诵“处处闻啼鸟”和会欣赏、分辨各种鸟啼两种能力的区别。

⑨费曼的父亲比一般家长更洞悉人类理智发育的生态,他更珍惜儿子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力:能积累提取日常感觉的能力是高于万物、唯人才有的生态优势。“理论之树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他聪明地避开高踞灰色树上的虚荣,给儿子预留了充足的理智发育的空间,轻松地指点幼子仰视“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常青树风景。将来别的孩子拼尽全力爬到灰色树顶时,费曼却可能从容地攀上了常青树。 //

⑩自然,所有的比喻都有缺陷。人不可能不必爬“灰色树”,但只知爬灰色树的人,是看不见常青树的。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大家,都不可能单靠已有知识从事创造,尤其是首创,因为所谓首创,正是“发现书本(前人、他人)目前还没有的东西”。

以笔者熟悉的文学家为例。所有优秀文学家赖以工作的东西,恰恰是一些既有私人性又有特殊概括力的日常感觉,它们大到笼罩整部作品(主题),小到一个细节,其中没有为他人触及过的尤其珍贵。

王安忆曾说,处女作中一种非常可贵的东西,“因为它带有非常纯粹的感性,这种感性没有受到污染”,即“没有受到前人的经验和约定俗成的法规的约束和影响”,“……完全是他个人的东西,个人始发的经验”。这和人的“日常感觉”的首创状态多么相似——它微妙而切近地触动着我们——它就是日常感觉本身。

 “日常感觉”涵盖人生存中的一切感受,其中有许多特别隐秘和曲折的, 。

名著之所以为经典,皆因它汲取并提炼了人类的日常感觉。就说“阿Q精神”、“国民性负面因素”这名称,后来确称为术语和理论了,但那是评论家抽取论定之后的事,在写《阿Q正传》之际却是没有的。鲁迅先生对那种在困顿中以精神胜利自我平息自我抚慰的精神习性的概括,未见于任何历史书理论书,而应来自民弱国贫年代从小康沦于困顿的处境中的人们的日常感觉。它一旦被提取、流传,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还有另一种更为珍贵的睿智。一个善于聆听自己和他人日常感觉的作家,往往能够逃脱被同时代的理性和逻辑误导的不幸,无意间站到了比他人更高瞻远瞩的位置上。

1959年之前的赵树理,是中国文坛的旗帜,他本可轻松顺从当时流行的理性召唤,按照当时的逻辑去写作,像很多人那样赢得喝彩和拥捧。但他却是焦虑到了极点。写了很多分量很重,与众不同的信件。他受到组织的严厉讨伐。他伤感地对友人叹息:“我是农民中的圣人,知识分子中的傻瓜”。

三年之后,讨伐者们醒来了。邵荃麟说:“我们的社会常常欠缺独立思考,而老赵,认识力,理解力,独立思考,我们是赶不上的。”老赵所遵从的良知,当然为任何书本材料所无,只能来自他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日常感觉,而批判者们正好是被书本条条和强大的推理能力“导入歧途”的。//

日常感觉的芽花果,均结于生活之树。珍惜和尊重人的日常感觉能力,就是珍惜和尊重人常青的理智源泉,珍惜和尊重人天赋的首创能力,就拥有了人对自身理智发育的良知。说到底,人类一切智慧(包括理论)的原初栖身处,正是人类的日常感觉。一个连啼鸟都不去听的人,是写不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

(《文汇报》2012年6月13日,有删节)

【小题1】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⑨段划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 敏感和善于表达的作家,多半也会觉得自己表达出来的,是他日常感觉的那一部分
② 属于人可能永远都想不到要去形诸语言文字的潜意识
③ 即使如此,他们还永远会有表达不透的遗憾
④ 属于心灵深处的小颤动
⑤ ——许多这种小颤动就像水中的小鱼儿,尾巴一摆就没了
A.①④②⑤③
B.④②①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④①⑤②③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费曼的父亲认为:要真正懂得一只鸟,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它,而不是知道它的名字。
B.王安忆认为,处女作可贵之处在于不受前人的影响,完全是他个人的东西、个人始发的经验。
C.“阿Q精神”这一理论术语并非鲁迅创造,但是对于这种精神习性的概括却是鲁迅独创的。
D.“知识分子中的傻瓜”是赵树理对自己因没有顺应当时的逻辑和理性写作而受到批判的自嘲。
【小题5】请概括作者认为“日常感觉”是“智慧栖息之地”的理由。
【小题6】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例,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变形记》 《边城》 《守财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
⑥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3 ,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2】文中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3】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从雪着笔是为了写初春血厚美丽的乡村自然景象。
B.文章②段,雪的“美丽”的含义是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C.作者起笔说“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D.文章的标题“泥泞”是指道路的泥泞、肮脏。
E. 作者通过对学的两重性的描绘揭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美丑是相对的,纯美至极的事物是没有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溯源
侯发山
康百万发现,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通过调查,他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循规蹈矩地寻求利润最大化,恨不得一两纹银当成二两花,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种简易的捕鱼工具,好比厨房里的笊篱,只不过大一些而已),一动不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老汉身边的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
康百万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只捞大鱼的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请当朝文状元牛瑄题《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巧用故事说理,世事之理,尽在其中,读来心生触动。
B.本文故事虽小,其中却蕴含大道理,世态常情中识人谙事。
C.本文语言颇为讲究,长短句式错落,读罢细思,回味悠长。
D.故事情节紧张激烈,勾人心弦,令人读来有欲罢不能之感。
【小题2】开篇讲康家生意大了,利润却没有上升,原因出在哪里呢?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小说文体究竟应该走“阳春白雪”式的小众化路线,还是瞄准“下里巴人”式的通俗化市场?你认为作者侯发山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结合以上文本内容说一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刻碑人
那些墓碑,往往比主人风光,活在尘世的时光,也总是比主人更久一些。
每个人,包括亡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作为人们辨识亡者身份的墓碑,每一座墓碑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在我乡的旷野上经过,你就会发现,我乡的每一座墓碑之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而你看不到的是,墓碑背后,我乡的每一位刻碑人,都是乡间卓越的书法家。这些民间书法家,大多不识几个大字,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技艺的精湛。他们将丧主家请人代笔的尺幅,紧贴在平整的石料之上,沿着纸上的文字,用朱砂,用刀笔,用凿子,渐次而深地镌刻下一个人的名字及名字覆盖下的一生。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勾点撇捺,各有方寸;篆隶行楷,皆自风流。
刻碑人多是穷苦人家出身,舍得出力气,也守得住寂寞、屏得住耐心。倘若是富贵人家的子弟,绝少从事这一行当——在世家大族眼中,这是对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身份的亵渎,往往会遭受本乡本族的排斥和疏远。但我乡历史上的碑刻名宿王久仑似乎是个例外。
我查遍了本乡志书,那些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没有留下关于久仑先生的只言片语,只有他的一首绝意仕途、颐养山林的七律。但在更民间的父老口中,他的名字和轶事却经久不衰。
在走访了我乡的诸多故老之后,我大体了解到了王久仑先生的家世以及生平:王久仑,右军后人,前清秀才,工书法,善吟诗,有刘伶醉酒之风,存高山流水之德。先生为人豪爽而不乏温和,才华冠于沂州而谦虚谨慎,时人多以结识他为荣。某一年,秋闱未折桂,名落孙山外,先生遂闭门不出三月,三月后孤身移居村外,圣贤之书尽抛,始为人刻碑。先生刻碑,自写自刻,字体多用魏,结体方严、笔画强劲,朴拙中万千变化,端正中无限风采。一时间百里刻碑之业皆为其臣服,乡人遂以“刻碑王先生”称之。久之,简称“刻碑王”。故老传闻,王久仑先生生来一对阴阳眼,一眼看阳世,一眼看阴间,能与生者言,能与亡者谈,因此,他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
王先生的故事固然是被故老们夸大了,但即便刨除掉夸大的成分,但就抛弃了功名,俯身丧葬之业来说,也足以引起后人的诧异进而敬佩了,毕竟,先生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毕竟,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都在我乡冠于一时,乡人皆以收藏一幅他的书法为荣。
关于“刻碑王”的传奇,最让人惊奇和不断传说的,是盗碑。
野史相传,民国三十五年,世道混乱,乡人填饱肚皮尚难,无暇其他。时有盗贼,辗转鲁南苏北,半月之间,夜盗王先生碑刻23座以图获利,终在徐州城被巡警查获,一时引为奇谈。消息传开,更多的蟊贼夜潜我乡,将王先生所刻之碑偷得一处不剩。何其悲痛呵——艺术向来如命似草芥的歌妓,当碑刻被视为一种艺术,就是它被金钱和利益反复转手之时。这也正是为何今日,作为一个探寻远去的刻碑匠人故事的书写者,我遍寻王碑而终无所获的原因所在了。
摊开本乡志书,面对王先生唯一流传下来的那首七律,我在想,倘若王先生知晓数十年后他辛苦所刻之碑的遭遇,他还会选择做个刻碑人吗?我在想,倘若礼请王先生刻碑的乡人知道自己祖先的墓碑会遭此大劫,还会请求王先生刻碑吗?
没有人回答我。除了那座被盗贼盗走的,但却留在乡人记忆里的墓碑——据说,那是王先生为自己镌刻的墓碑;更据说,那也是先生平生所刻的最小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的不是大清国秀才王久仑,而是:刻碑人王久仑。
(选自《散文》2017.0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乡的刻碑人都是一流的书法家,他们法天、法地、法自然,他们能创作各种碑文并将之镌刻在墓碑上,因此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书法作品。
B.在厚厚的地方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刻碑王”王久仑的只言片语,是因为王久仑出身世家望族,却从事刻碑这亵渎自己祖先和自己身份的行当。
C.乡人敬佩王久仑的原因,一是他生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却抛弃功名俯身丧葬之业;二是他的书法和碑刻作品在本乡冠于一时。
D.这篇散文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王久仑。
【小题2】文章对盗碑有关内容的叙述,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刻碑人王久仑刻的碑“生者欢喜,亡者喜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传的“闲笔”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史学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关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有鲜明的表现。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童庆炳等《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成公十六年在鄢陵之战,晋国将领栾缄看到楚国子重的战旗,便想起出使楚国时向子重介绍过晋国军队“好以暇(所谓‘暇’,杜预注谓‘闲暇’,这种‘暇’在战场上就是一种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象)”的特点。为了证明晋国军人战场上悠闲从容的品格,栾缄竟然在激烈战斗中向楚国主将子重献上一壶酒,子重竞也一饮而尽,然后两国继续投入战斗,“旦而战,见星未已。”栾缄所言非虚,晋国军人确实喜欢在战斗中摆出一副悠闲自在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凤范。宣公十二年晋楚郄之战,晋国军队逃命途中,战车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国军队竞教导其卸掉车板,轻装逃命。晋人此时仍然有心思开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成公二年齐晋章之战中,晋国将领韩厥已经追赶上齐顷公,而其并不急于俘获齐国国君,而是从容地“奉觞加璧以进”,言辞温雅,谦敬有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邵至几次与楚共王相遇,邵至不是求战却脱下铠甲,疾走如风,表示对敌国国君的尊敬。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作者:傅道彬, 《光明日报》2 017年12月25日13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庄严肃穆的,比较注重内在心灵表现,缺少诙谐幽默。
B.尧、舜、皋陶等这些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其语言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训话,一言九鼎。
C.与《尚书》《春秋》相比, 《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等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审美转向。
D.“闲笔”不闲,既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又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叙事的特点切入,着重谈《左传》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B.文章举例《尚书》等史著,证明早期历史叙事表现出以崇高为主,少幽默的美学风格。
C.文章引用童庆炳对“闲笔”的诠释,从理论上给《左传》“闲笔”的主要功能定调。
D.文章共列举鄢陵之战、邲之战等三场战役的例子,论证春秋人对优悠闲暇从容不追的喜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春秋》谨严”体现了上古史学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给人一种肃穆紧张之感。
B.如果《左传》没有运用“闲笔”,就没有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C.叙事在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富有艺术趣味。
D.齐晋章之战中,韩厥追赶上齐顷公却并不急于俘获他,而是“奉觞加璧以进”想羞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