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始终在民俗文化的继承、保护、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为之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日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摄影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兴盛起来。民俗摄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但拍好民俗实属不易,其前提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俗摄影的本质及真谛,在取与舍上下功夫。
民俗摄影应去伪存真。民俗摄影以纪实为原则,本质是真实再现民族历史、诠释民族文化,其作品的灵魂是它的真实性。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应该是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今,一些地方为达到不同的目的,民俗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如果拍摄者对所拍民俗活动事前不了解、不研究,在拍摄活动中就很难把握关键,甚至被一些制造出来的“伪民俗场景”牵着鼻子走。民俗摄影者不可以逸待劳,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有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严谨态度,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所拍主题,以及与民俗活动相关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文化,用理性去实录民俗活动,让图片表现历史文化遗存,真正使民俗摄影不失真、不失据。民俗摄影应以小见大。富有长久生命力的照片都是以小见大,并能打动人心的。照片背后的东西远比照片本身更重要,单靠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难以长久。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既能全面记录民俗活动,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搭建平台,又可以全面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拍摄时,要从小处着手,抓住能代表民俗事项本质属性的突出特征。只有点、面结合,主体、客体、陪体相得益彰,创作者才能很好地把握叙事情节和抒情达意的融合,让受众系统了解、欣赏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和魅力。
民俗摄影不可舍近求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等,是目前拍摄民俗的一些显著问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泛曾多次深入我的家乡云南寻甸拍摄大量有关彝族的生活题材,成果丰硕。在交流中,他勉励我们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寻甸这个民俗拍摄的宝库。通过拍摄和积累,我也深刻认识到,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题材可以让自己在拍摄上得心应手。民俗摄影就在身边。民俗摄影不可急功近利。巴西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花了八年时间筹备摄影展“起源”,这是他众多摄影专题中的一个,其作品完美与震撼的背后是摄影家的辛勤付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未尝不需要这样的积淀。只有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长期坚持,才能不断积累起全面而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影像资料。
民俗摄影的魅力在于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对视与理解,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摄影小视窗,民俗大舞台。只有真情投入民俗摄影创作,小视窗中的画面才能具有生命力,民俗摄影的真谛才能彰显,也才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节选自2016 年1月17 日马克军《光明日报·民俗摄影的取与舍》)
【小题1】下列有关“民俗摄影的取舍”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为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日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摄影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兴盛起来。
B.民俗摄影者不可以逸待劳,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有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严谨态度,以纪实为原则,力争真实再现民族历史、诠释民族文化。
C.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既能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搭建平台,又可以全面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单靠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难以长久。
D.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需要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长期坚持,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成。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摄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但想要拍好民俗,首先一定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俗摄影的本质及真谛,在取与舍上下功夫。
B.民俗摄影作品应该是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C.拍摄民俗照片是要善于从小处着手,抓住能代表民俗事项本质属性的突出特征,以小见大,借助照片背后的精神内涵来打动人心。
D.民俗摄影就在身边。应少一些“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等问题,多挖掘一些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题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为达到不同的目的,民俗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甚至出现了一些“伪民俗场景”,这便要求民俗摄影者要了解民俗活动相关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文化,用理性去实录民俗活动,让图片表现历史文化遗存。
B.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泛曾多次深入云南寻甸拍摄大量有关彝族的生活题材,并获得丰硕成果的经历证明了在民俗摄影上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身边熟悉题材的原则。
C.民俗摄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过程。只有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并持之以恒,才能不断积累起全面而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影像资料。
D.民俗摄影的魅力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只要真情投入民俗摄影创作,创作的画面就能具有生命力,民俗摄影的真谛才能彰显,也才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4:3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自然与古典
范曾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之所以数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脉上的根源。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中,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未间断。经过数千年的磨砺、融合、凝聚、发展,它已经独具神采,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都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这已凝铸成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神髓。
自然,用最简略的语言讲,就是自在而怡然的大存在。为什么自在?因为它天然合理、它恰到好处,它不需要人们主观地给予它什么,所以说它自在;为什么怡然?因为它不是人创设的、不是人构想的,它在亿万年前已经存在,自在而怡然的存在,所以叫自然。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我们在宇宙面前唯一的选择是什么?敬畏。我曾经问过宇航员杨利伟,我说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你在天上的感觉?杨利伟想了一下,他说:“我感到人是多么伟大,人又是多么渺小。”
我们讲回归古典,不是复古主义。因为古典也是一个博大精深、大不可方的存在。回归到古典的什么地方去?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东方和西方都曾经有过一个寻根的文化行为。比如讲中国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们提出回归古典是回归到什么地方呢?在他们看来,八代(三国、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已经衰落了。当然,诸位不要以为中国这几百年就没有好东西,他们只是整体上感到八代的文章比汉代的差了。
我们讲西欧文艺复兴,因为经过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黑暗,忽然他们感到希腊的阳光是多么明媚、那里的雕塑是多么辉煌、希伯来文里面充满了多么美妙的思想。因此,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它的回归是回归到古希腊的精神。这种回归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绝不是重复。譬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但丁,大家都知道,恩格斯讲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近代第一个诗人。他的《神曲》能够把教皇打到地狱、把他的情人送到天堂,在当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辉煌旗帜。但丁回归古典的精神是回归古希腊那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因为我们要谈到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所以我先在概念上加以说明。
简单地说,自然就是自在怡然的大存在。回归古典就是隔着一个相当的朝代来追述那时候的辉煌。
(选自《回归古典之美——范曾谈中国传统国画、书法、诗词》引言)
【小题1】对下列关于“回归古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古典”属于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寻根行为,东西方的回归古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
B.今天我们所讲的“回归古典”,与当年唐宋八大家所提的回归古典,从根本上说都是要恢复雄健的文风。
C.当代西方社会的“回归古典”的价值取向,是借鉴当年文艺复兴的经验,将人文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
D.所谓“回归古典”,绝不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简单恢复与再现,而主要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回归。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伟大而又渺小的人类在自然面前,只能以敬畏的态度待之。
B.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造成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原因,首先在于文化的消亡断绝。
C.对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的追求,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髓。
D.所谓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天然合理、恰到好处”,二是不能也不必经任何人工干预。
【小题3】(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血脉既然已经延续数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未来也一定会更加通畅。
B.讲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并非意味着人类在与自然相处时必须保持无所作为的心态。
C.引但丁创作《神曲》的例子,意在强调“我们讲回归古典”,就是要回归人文主义精神。
D.回归古典是每隔若干年代来追述前世的辉煌,只要历史延续,回归古典就永远不会终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重要的还是由社会和技术的要素所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关系中人的一方面。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个说法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和丰裕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住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匮乏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知足”,丰裕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厌求得”。
物质生活的享受总是人生的一种引诱。那么,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引诱会引起什么结果?在村子里,每一方田上都有着靠它生活的人。若是有一个人要扩张他的农田,势非把别人赶走不成。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人不向自然去争取享受,而在有限的供给中求一己的富裕,结果不免与人相争食。在中国历史上固然不缺乏刘邦、朱元璋之类的人物,但是每个人若都像项王一般,存着“取而代之”的心思,这个社会显然是难于安定了。没有机会的匮乏经济是担当不起这一种英雄气概的。刘邦、朱元璋究竟是亿万人中的幸运儿,不足为训;历史上读不到的是屈死篱下的好汉。这史实,这教训,这领悟,凝成一种态度,知足安分;一代又一代,知足安分地得到了生存和平安,谁能否认这是处世要诀?
从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的儒家思想,我们这位“万世师表”所企图的是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社会结构本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都可以是一种艺术。社会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我并不知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不发生兴趣的,他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懂农事的人。唯一对技术有兴趣的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的方法。匮乏经济讲求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前者已造成人类的贫穷,后者已造成人类的不安全。然而,在一个已经工业化的西洋的旁边,绝没有保持匮乏经济在东方的可能。适应于匮乏经济的一套生活方式,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是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主要还是由社会的和技术的要素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B.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是指中国已经完全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
C.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处境的“匮乏经济”转向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与两者匹配的价值观分别是“无厌求得”和“知足”。
D.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原先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生活方式以及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都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企图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被规定在某种身份中如何想如何做,这种结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B.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举动,墨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远不如儒家。
C.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就是指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住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
D.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来应对有限的资源;而丰裕经济则能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两者都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小题3】概括“知足安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

同类题3

我国是农业资源强约束型国家,必须依靠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但同时,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低。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860亿斤(纯养分),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元,肥料利用效率不高。全国农药年产量超过8亿斤(有效成分),居世界第二位,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浪费严重并造成污染。
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二是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三是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400多万吨,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四是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生态破坏,甚至危及正常交通安全。
【小题1】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有哪些问题?(6分)
【小题2】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我国农业资源存在的问题。(9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德尔斐神庙铭刻着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警语。正是因为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现代人或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克服人类各种危机,需从这个根源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其追问和塑造的恰恰是人的灵魂。
首先,文学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建立自审意识要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隐喻着人类的进步,也隐喻着个人的成长。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了“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罪。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甚至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要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应该具有人类良知。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入睡了。
(摘编自叶廷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从认识人本身入手避免危机出现,而追问塑造人灵魂的文学大有可为。
B.真正伟大的作家思想深远,能用各种非凡手段让人们认清生存的真实境况。
C.《老妇还乡》中采用“精神围攻法”是为了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
D.人的思想情感矛盾和复杂,文学家对罪人的看法与历史学家或法学家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助人和识己两方面,阐述了为克服人类危机,文学家应承担的任务。
B.文章第二段以例证和引证,证明文学要以认识人性为基础,培养自审意识。
C.文章面向未来,从深、广两个维度,阐述文学应关爱生命,关怀深层人性。
D.文章结尾用隽永的语言指出:人类永远在认识自我,而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人类才能避免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B.魔鬼始终伴随《浮士德》主人公,隐喻消极的一面伴随人类进步与个人成长。
C.迪伦马特《物理学家》中的追问,启发观众反思人性关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D.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属于更高层次,是因其揭开表象让人看清生存境况的真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2014年12月)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C.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D.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并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炫富”虽举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小题3】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