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小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9 02:5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龟兹乐舞)
古龟兹地区是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乐舞的圣地,而龟兹壁画不仅是“佛教故事的海洋”,也是一部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乐舞场景与佛教故事相伴出现在龟兹壁画中,是佛教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宗教仪轨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命名为“音乐家窟”的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各壁满绘的精美佛教故事壁画中,可见大量的乐舞场面,尤以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伎乐”闻名天下。二十八身伎乐天人的乐舞场面热烈,气势宏大,与主室正壁塑绘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佛教发展中开启佛陀说法因缘的重大事件——梵天劝请。龟兹壁画中的乐舞场面出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独特和丰富,是其他地区所罕见的。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大量乐舞场面,很多在印度本土佛经中并没有记载,但在由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许多佛经中却有生动的描绘。龟兹壁画中出现了多达二十七种乐器,大致分为拨弦、吹奏和打击三种类型,其中尤以五弦琵琶、阮咸、箜篌、筚篥和羯鼓等乐器为代表。龟兹壁画中的乐器既有本土固有乐器,如五弦琵琶、羯鼓等;也有来自中原的乐器,如排箫和鼗鼓;还有来自西亚、印度的乐器,如竖箜篌和贝,既体现着多种文化在龟兹地区的交汇,也体现了其独特的乐器体系。
有乐就有舞。龟兹壁画中的舞蹈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持具舞、健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在这些形象中,持纱巾和彩带舞蹈的伎乐图很多,反映出中原善舞绸帛对龟兹的影响。同时,舞蹈与乐器结合,边演奏边舞蹈的也比较多见。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便于拿在手上,既用于演奏,又用来作为舞蹈道具,成为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与现在维吾尔族的歌舞形式如出一辙,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双人舞,是龟兹乐舞中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在龟兹石窟的多幅“天宫伎乐”壁画中,龟兹乐舞的表演形式就采取了这种双人歌舞,即一人奏乐,一人舞蹈,或者边奏边舞。这种组合形式,在龟兹石窟以外的其他地区石窟壁画中尚属少见,这很可能与龟兹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每两人就能组成一支小乐队,若是整个天宫乐队同时演奏,当鼓乐齐鸣,声势浩大,不同凡响。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舞蹈,正庄严了宁静、和谐的龟兹佛国。
众多的乐舞形象构成了龟兹石窟壁画的独特魅力,无声的石窟壁画也演奏出了华丽的丝路乐舞篇章。龟兹乐舞自汉时即入乐府,以其绚丽多姿的舞蹈、声势浩大的吹奏场面影响着中原及其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隋唐时期,龟兹乐是中央王朝厘定的宫廷音乐的主要部分,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东传中原,极大地促进了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艺术,可谓充分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摘编自清风《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
【小题1】下列关于“龟兹壁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兹壁画中有众多佛教故事和乐舞场景,因此成了“佛教故事的海洋”和流淌着灵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乐舞史诗。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二十七种乐器,大致有五弦琵琶和箜篌代表的拨弦、筚篥代表的吹奏和羯鼓代表的打击三种类型。
C.龟兹壁画中有持具舞、软舞、动物模拟舞等多种舞蹈类型,还有单人舞、四人舞、多人舞、双人歌舞等多种表演现实。
D.龟兹壁画艺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方和西方乐舞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是我国西域文化的重要摇篮和乐舞圣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两侧壁上方的“天宫伎乐”描绘了二十八身伎乐天人乐舞的场面,表现了“梵天劝请”这一事件。
B.龟兹壁画中出现了五弦琵琶、羯鼓等本土固有乐器,也出现了排箫和鼗鼓这些中原乐器,还出现了西亚竖箜篌和印度的贝。
C.在龟兹壁画众多的舞蹈形象中,有很多或者手持纱巾或者彩带舞蹈的伎乐形象,这应该是中原善舞绸帛对古龟兹的影响。
D.龟兹乐舞的突出特点是乐器与舞蹈相结合,也即一边拿着那些小型、非卧弹的乐器演奏又作为舞蹈的刀具,一边来舞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龟兹壁画的一些乐舞场面在印度并无记述,却出现在鸠莫洛什翻译的众多佛经中,课件古龟兹乐舞对佛教艺术的一项。
B.龟兹乐舞中双人舞这种最有表现力的舞蹈类型和当地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因此在其他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很少见。
C.龟兹乐舞影响并形成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唐代的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曲》一定和龟兹乐舞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
D.龟兹乐舞对中原及并周边少数民族,甚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佛教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被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被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提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受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多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修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乡贤”“乡贤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C.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谁有资格称为乡贤的标准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崇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乡贤文化就这样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
D.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D.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炎夏”观念则是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传学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因此,“天下观”是一体,而“大一体”和“炎夏”观念则是其两面,它们构成了“天下观”的全部认知,缺一不可。而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而被意识形态化。历代王朝也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创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这些制度是“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这种独特的“天下观”对中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中国形成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如上文所述,为了达到“天下归一”的正统合法性,中原王朝尽力维护“大一统”的国家,而边疆民族政权亦以此为目标,以谋求正统地位。在双方合力的情况下,终于在清代形成了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的广袤的疆域。这是对疆域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及至清末,在对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也趋向西方国家,随着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呼之欲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二是使中国形成一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是在中国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认知,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东、南方向,疆域仅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并不想再向外开拓,因为那不是“天下”的范围,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只有元朝是个例外。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均为历代王朝所未有,日本有学者甚至认为,蒙元帝国已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但是元朝的开拓精神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是以草原本位为中心的,虽想实现天下一统,但是其开拓的土地并无一定边界,因此其向海外开拓并不奇怪。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上文所述,乾隆皇帝面对哈萨克自愿归附时,以“自古不通中国”,“越在万里之外,荒远寥廓”为由加以拒绝,清朝难以将其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来对待。
这走对疆城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的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只足专注于天下观所要求的疆城范围内。而这种性格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古代中国这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却是造成近代落后的根源。因为禁海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外贺易无法进一步拓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及时传入。中国保守主义的天下观与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不可进免地在清末遭遇了,结果可想而知,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西方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中国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痛定思痛,中国的有识之士奋起立追,学习西方的科技直至思想,并不断对自己的现念进行反思.就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诞生了。(选自吕文利《 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观念,而“大一统”是无限性疆域的观念,二者实际是对立关系。
B .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不同情势下构建出来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也被意识形态化了。
C .历代王朝形成的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是被意识形态化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的反映。
D ,在古代经济与科技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所处的封闭的空间环境促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天下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独特的“天下观”影响了边疆民族政权,边疆民族政权为谋求正统地位努力促进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形成。
B.受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的影响,在东、南方向上,中国历代王朝把疆域局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没有向外开拓的意识。
C.因为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辽廓”,所以虽然哈萨克自愿归附,清王朝也难以将其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对待。
D.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夷夏”观念中,“夷”也随着情势发展变化着,清末时,在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趋向西方国家。
B.建立于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天下观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也导致了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
C.蒙元帝国己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这一时期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都是历代王朝所未有的。
D.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天下观弊端显现出来,终在和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交锋中失败。

同类题4

徽州文化的魅力
说起徽州,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商。其实,徽州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这就是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翻开徽州的历史篇章不难发现,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发展历程,徽州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
首先是文化融合的作用。从秦汉至隋唐,徽州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化融合与转型时代,即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进而中原文化确立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一是由于朝廷设官治理,促进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二是东汉以后发生了北方人为避战乱而多次南迁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迁徽士民之中有众多的世家大族,他们聚族而居,严格维系原有的宗族组织不变,又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就原封不动地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徽州,使之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
其次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位而言,徽州地处皖南,北靠长江,南联赣粤,下通苏杭,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不遥远。这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有利条件。
总之,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使徽州人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实至名归。其辉煌成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新安理学,堪称典范。徽州本是程朱阙里,素称东南邹鲁,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至清代前期,徽州又成为朴学的发祥之地。从朱熹到戴震,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既是宋代以后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它也代表了该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
徽州宗族最为典型,世家大族远肇汉唐,其风最为近古,而胜于他邑,实为宗族制度传承的标本。徽州教育,极为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普及程度之高无出其右,科举中第人数之多独占鳌头。新安医学,名扬四海,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见于著录的名医近千人,医籍达七百余部。徽州建筑特色鲜明,在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技艺超群,闻名遐迩。徽州戏曲源远流长,徽戏腔调自成体系,而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徽州刻书更是明清刻书的一大中心。至于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皆璀璨夺目,成就非凡,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中华艺术史上均占有显赫地位。徽州文化的水平也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徽州的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小题1】下面不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的一项是(  )(3分)
A.徽州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了文化融合而产生了作用。
B.徽州有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环境,产生了有利影响。
C.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和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的共同孕育。
D.徽州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各种文化因素对徽州文化的巨大影响。
【小题2】“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3分)
【小题3】请从文章的思路角度,谈谈文章是怎样论述“徽州文化”的。(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韩剧热无关文化自尊
乾羽
①“韩剧讲的韩国故事,引年轻人去追,这就不仅是一个韩剧的问题了,文化自尊受到伤害,文化自尊的伤害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没有文化自信,创作出不来。”赴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韩剧热的看法。
②韩剧之热,显而易见。尽管文化是个含糊概念,其内涵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去定义,文化的影响力都表现为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上。所以,当韩剧形成热潮时,韩剧的文化影响力已经产生,甚至人们已经从追韩剧上升到追韩国文化的层面。这是韩剧的胜利,这是文化的胜利。面对这种胜利,一些以传统文化为荣的国人当然会
③但事实上,韩剧热却与我们的文化自尊没有多大的关联。文化本来就应该是开放和竞争的,韩剧热潮在中国形成,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开放,以及韩国的影视剧具有竞争力。这种热潮并不直接决定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也是遇强则强,如果我们本身的文化具有竞争力,即便韩剧火爆,又怎么会影响我们自身的文化认知?再说,文化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自信,只要对自身的文化有坚定的认同感和牢固的归属感,一种文化又怎么会
④从文化交融和竞争的角度看,韩剧之热其实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文化的影响力来自哪里。一种文化的影响,并不仅源自其历史,也不源自其国别,更不源自人们的期待和想象,一种文化的影响只能来自于它对人心的抚慰或人生的促进。即便是流行文化也是如此。就像韩剧流行一样,人们可以说韩剧是肤浅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但那些精心呈现的纯洁纯美的东西,确实是现实社会人们渴望的。尤其是,当这种纯洁和纯美注入到对人性的观察和表现上时。所以,尽管可以不喜欢韩剧,但也应该从中看到,文化对人的关注,才是影响力的。
⑤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文化竞争亦是不进则退没有回旋的余地。韩剧之热应该认同,但同时更应该反思,我们的影视作品为何难以产生同等程度的风靡,甚至连国内的观众都难以稳定维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创新不够,当韩剧在不断升级换代时,我们依然在热衷于老路:同类型的影视作品不雷同,不罢休;学国外的节目制作不趋同,不敢干。当一种文化缺少自我创新能力,只懂得吃老本,这种文化虽然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形成热潮,但终究是难以独领风骚的。此外,更应反思的是,文化创造的环境是不是足够开放包容,能否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土壤?
⑥对自己文化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面对韩剧热,真正有文化自尊者,想的不会是人家文化之热,而是自身文化如何获得影响力。
(取材于《长江商报》乾羽的文章)
链接材料
电视剧《大长今》,不局限于《蓝色生死恋》的纯美爱情,也不同于《看了又看》的家长里短,主要展现的不是古代帝王之术,而是讲述了一位可人女子的成长经历。她心地善良天真乐观,从小遵循母亲的遗愿,希望进入宫廷,成为御膳厨房最高尚宫,却经历坎坷——发配济州岛,充当官婢任人驱使;因为救人成为医女;因研究病情,而钻研膳食;几次入宫,又先后被驱逐。面对每一次苦难,她都用乐观和善念化解,也从未放弃完成母亲的遗愿。因为这些因素,此剧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
【小题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味杂陈   式微
B.喜不自胜   衰落
C.五味杂陈   兴盛
D.喜不自胜   式微
【小题2】(小题2)文中第⑥段横线处省略的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文化有没有对人的关注,有没有创新的动力
b.外来文化的流行只能是这种文化更趋完善和强大的动力
c.并不必然来自于“这是我们的文化”的强调和区分
d.并且有着不断创新的热情
e.只要一种文化充分关注了人
A.dbcaeB.caedbC.edbcaD.bceda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本,分析链接材料中《大长今》受到中国观众追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