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推源溯流、意象把握,以及像选本、摘句、诗话、文话、词话、曲话等,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丰富世界。由于这些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是在中国本土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与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水乳交融。虽然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以及文学艺术和人们的审美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和方法伴随着文化传统依然具有相当的活力,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与文学鉴赏中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②重视并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它关系到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建设。五四新文学之后,随着文言文的废止和现代思想体系的建立,中国的文学格局逐渐与世界接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也随之被西方所同化,批评的理论、方法与范畴也都与西方对接。这一方面当然有利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与世界的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特别是增强其科学性与系统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引进对本土文学批评的冲击实在太大,以至于成了西方批评的一统天下,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几乎不可逆转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学批评的出路确实异常艰难。
③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用汉语写作,但我们却只能用在非汉语文化中生成的理论与批评来言说汉语文学作品,所以常常有圆凿方枘、隔靴搔痒之感,无法将汉语文学的真正面目呈现在他人面前。也许,当年我们热烈地引入西方理论时忽视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即交流与对话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应该是和而不同,如果是同质的,也就没有了对话的必要与价值。
④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与西方的交流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建立自己现代化的民族文学批评体系,依然是中国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任务。于是,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继承与运用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了。这样的工作并不只是文学批评家的任务,每个接触汉语文学作品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理应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学会从中国民族审美与文学鉴赏的路径去体认和把握汉语作品。它不但有助于营造建设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氛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汉语文学作品,而且有利于我们在精神人格成长的同时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摘编自汪政、何平《解放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至今仍对中国的文学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B.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的人文学科联系密切,可以说与中国文学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C.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仅是因为它关系到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建设。
D.五四新文学之后,文言文的废止和现代思想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国文学格局的变化,促使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西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之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形成了巨大冲击,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B.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我们对汉语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常常只是隔靴搔痒,无法展现其本来面目。
C.对西方文论的引进要建立在中西方文论的差异的基础上,如果它们性质相同,就没有交流的必要了。
D.中国文学批评要获得发展,并不是要一味地扬弃本民族的文学批评传统,而是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继承与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之后,西方理论的引入,有利于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学批评发展的困局。
B.当今,民族传统文学批评要寻求出路是十分困难的,要建立起现代化的民族文学批评体系,我们既要与世界接轨,又要抓住本民族的传统文学批评不放。
C.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谋求建立中国现代化的民族文学批评体系,意义重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为此出力。
D.我们要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有所掌握,因为它有利于我们精神人格的成长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获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12:3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但它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作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平面布局虽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的证实,这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方式的四合院,在汉代已经形成。之后,作为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全国性质的首都定于今北京,称为大都。大都城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城内用横平竖直的大街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以八亩为一份住宅的宅基地供居民建造院落,也就是著名的“八亩方宅”。根据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元代后英房和玉桃园等地的居住遗址判断,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所不同的是,元代住宅为轴线前端开门,且其前后两进房屋中间有廊子相通,使得前后两座房屋形成“工”字形,称“工字廊”。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明清时期,工字廊逐渐消失,大门开始从轴线前端偏居院落一角,直至清代中后期四合院基本定型。自清代末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大量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也随之进入了北京四合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西洋式大门。这些西洋味基本上没有破坏四合院的格局,也没有打破四合院的尺度和色调,反而为四合院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它是在北京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发展成熟的,因此其院落布局和建筑单体都表现出了宜居性,也处处体现出北京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平面格局上看,北京四合院具有“坎宅巽门”特征,也就是坐北朝南的院子,按照后天八卦方位,正房位于正北方坎位,而大门开在东南角巽位。坎宅保证了住房朝南采光,巽门能防止从大门望见院内情况,保证了宅院私密性,而其庭院的空间接近正方形,则更利于北京天气条件下的采光和家庭成员的活动。作为礼仪之邦,为了更加强调礼制上的内外有别和主客有别,较为讲究的四合院往往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二门一般做成饰满木雕的垂花门形式,十分美观,增强了四合院的艺术气息。
四合院的单体建筑尺度是一种较为亲切的建筑风格,其厚重的屋面和墙体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也表现出其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北京四合院色调上表现出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和内向空间油漆彩画、装饰装修的多彩纷呈。一方面,这种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较为低矮的建筑尺度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整个城内重要建筑如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和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内部空间的多彩带给居住院内的人们比较欢快的氛围。同时,四合院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倾注到了它的一草一木,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对本地自然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注意到了植物对建筑的影响。那就是,作为院外的行道树会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不妨碍交通。而庭院内则都是落叶小灌木或者乔木以及花卉,它们的根系都很小,不伤害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所有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即使是花木,也会被赋予无尽的情感。这些四合院的花木都是中国数千年发展史中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品种,如常见品种槐树象征了崇高的威望、良好的品德,海棠、石榴象征了家族兴旺、日子红火,丁香和牡丹象征了夫妻好合、富贵荣华,如此等等。正如《论语》云:“和而不同。”四合院在“和”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院落布局的不同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的差异以及砖雕、木雕、石雕等众多建筑装饰细节上的变化。通过这些“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读懂宅院主人的社会地位、思想情怀、文化修养和喜怒哀乐。可以说,当我们真正走近和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时候,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品读一种建筑,更是在了解中华历史,释读传统哲学和文化。   
(摘编自李卫伟《留住乡愁——释渎(北京四合院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最早的四合式院落实例,一般认为是在陕西凤雏村发现的大概三千年前的一处建筑遗址,它的外形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还不算真正的四合院。
B.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布局的院落住宅建筑,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在汉代已经形成,到元代时,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
C.作为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依赖当地独特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而发展,例如其“坎宅巽门”特性,既保证了住宅采光,又便于家庭成员的活动。
D.四合院的单体建筑风格较为亲切,屋面和墙体厚重使其冬暖夏凉,表现出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烘托出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内部空间的多彩色调,给居住院内的人们营造了欢快的氛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代大都城将居民住宅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布局中,城内大街横平竖直,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提供给居民建造院落,每份宅基地占地八亩。
B.清朝末期开始,由于西方文化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给清代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四合院格局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C.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与现代的四合院相比,只有“工字廊”是元代四合院住宅建设的一个特征,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
D.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开在东南角的大门,可以避免从外面望进去看见院内情况,而讲究的四合院还会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以显示内外有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合院是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形成于汉代,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到元代,大都城内的住宅建筑格局成为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发端。
B.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体现出我国“天人合一”的理念,院内花木都凝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如石榴象征着家族日子红红火火,牡丹象征着富贵荣华等。
C.北京四合院受皇城文化内涵的影响,四面方正围合表示规矩守礼而自我封闭,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低矮的建筑尺度表示一种谦逊卑微的臣服的态度。
D.四合院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其大结构相同的前提下,院落布局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也有差异,在建筑装饰细节上也变化多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儒文化的“一花二叶”
赵鹏璞
①在百家争鸣时代,儒只是“一家之言”,因而名为“儒家”。当《论语》被编辑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些矛盾之处,表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已有歧见,从而为儒学(1)的派别之争埋下了伏笔。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解读,对后世儒教与儒学(2)分裂乃至分道扬镳起着直接的肇端作用。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为统治制度提供思想支持的官方儒教与作为传统文化主脉的民间儒学,正式开始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②儒学最早接近宗教意味,是由汉初叔孙通预备,董仲舒建功的。汉武之后儒术得以独尊,向官方靠拢的儒家弟子成了正式的儒士。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使其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③儒术纵身跃向统治者怀抱的同时,儒学(3)并未湮没。备受挤压的儒学,甚至从战国秦《吕氏春秋》和汉初《淮南子》诸家并存的局面中得到启发,借东汉中期道家向道教转化之时,向道教第一部经书《太平经》渗透。《太平经》“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为君,衰即为民”的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传承性一望可知;而其“兴国广嗣”之说,实际是儒学(4)孝道学说在民间思想中的真实反映,也因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④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儒教先借九品中正制巩固士族地主的儒士地位,后为吸收新鲜血液,又代之以科举制,将庶族地主和其他阶层的知识精英批量转化为儒士。科举制是个里程碑,以之为标志,官方主流的通道得以打开,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
⑤而儒学,在魏晋时期通过与道家的握手而宣示对当权者的不合作,开始推崇“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易所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谶纬之学元素都得到极大的发挥。但玄学是儒不是道,玄学家们所尊敬的最大圣人依然是孔子。
⑥自宋至明,儒教借越来越成熟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了“居高声自远”的地位,与此同时,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成就了新儒学。周敦颐实是二程的老师和朱熹的师祖,读《爱莲说》的人,只要了解这种植物对佛教徒的意义,就不难理解其思想渊源;而其《太极图说》,无疑是对道教吸收之后的产物。邵雍的象数之学,部分源于谶纬,部分代表科技,整体上又是民间儒学智慧的一部分。到了陆九渊,更是极为大胆地向已具神圣意味的“六经”发出挑战,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者们往往忽视儒学的另外一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有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不阿王安石不附司马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苏轼等。
⑦有宋一代,最能代表儒教的,是二程、朱熹的理学。二程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质,“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朱熹则进一步提出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程朱认为,理规定着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它同时也是仁义礼智之理,其主要内容即三纲五常。到了明朝,王阳明作为儒教的另一代表,传承的却是陆九渊的儒学一脉,“心即理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些与禅学“呵佛骂祖”相类的语言,在程朱一派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因而,阳明本人是儒教的代表,那些提倡“赤子之心”的后学,以及再传弟子中的封建叛逆李贽等人,则应归入儒学范畴。
⑧清朝借僵化的儒教实行文化专制,使得不少学者埋首故纸堆,以校雠训诂为主的“小学”发达,民间儒学则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所坚守传续。同时,由元末明初以迄清末,更接近底层的儒学中,孕育出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被儒教视为“诲淫诲盗”、却广受百姓欢迎的四大名著。其后,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新解读孔子,目的是使儒教成为国教。他上书光绪,要求借鉴基督教之制立儒教为国教,在各乡各镇建立孔庙,规定每逢星期天在孔庙举行祭典……正所谓物极必反,反康最烈的,恰是其得意门生梁启超。他在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认真反思,反过来成了民间儒学的代言人。五四运动将以“吃人的礼教”为核心的儒教付之一炬,而儒学则如凤凰般在火中涅槃,成为值得继承弘扬的传统文化精髓。
(选自2014年04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请指出文中①~③段4处画线的“儒学”中含义不同的一项(3分)
A.儒学(1)B.儒学(2)C.儒学(3)D.儒学(4)
【小题2】(小题2)请指出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5分)
E.周敦颐、陆九渊的传承者中有儒教的代表人物,而周敦颐、陆九渊并非儒教中人。
A.在关于《论语》的某些矛盾之处的解释上,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意见对立。
B.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学说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儒家出现不同流派的开端。
C.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将孔孟的言论神化为官方“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
D.科举制的施行,使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与封建统治制度互相支持。
【小题3】标题中的“一花”指什么?请作简释。(4分)
【小题4】请以你所了解的苏轼生平和思想为例,简要说说文中第⑥段“儒学的另外一脉”的特点。(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评“抗日神剧”: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让我们有着切肤之痛的历史与今相去不远。尽管中国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了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C.“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B.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地宣扬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欲求。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阅读工作中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摘编自璩静 王帅《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材料二 :
2006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6年走低”的新闻就刺激过公众。随后,与阅读率低相关的具体事件,持续不断地走进公众视野。2007年,新华社报道,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不阅读的中国人》说,他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人读书。而“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纵观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国民阅读是国家大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 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方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
(摘编自伍少安《立法有助让阅读成为常态》)
材料三:
提升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过政府力量来推动这一事务,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我们的阅读立法的效果如何,未来还有待观察。在此项立法要推动解决的问题中,除了阅读资源的不足和不均衡外,对于当前公民阅读所呈现的问题的病因的诊断方式仍未能充分公布出来。提及的阅读资源这一点,据之前北京市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显示,文化馆、档案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年均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中从来不去这几类文化场所,资源闲置状况严重。在搞不清社会为什么拒绝阅读的原因之前,如果仅仅从形式上推动公民阅读的氛围,可能沦为形象工程。
立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是涉及公民精神的问题。知识有其自我传播和自我筛选的过程,优秀的精神食粮能通过阅读传速出去,同理,没有价值的书籍将很快被淘汰,对阅读内容的硬性规定,更应慎之又慎,防止知识的自我淘汰机制发生扭曲。
(摘编自李大超《新京报:阅读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材料四:
事实上,就实践效果而言,针对具体事项的专门立法,多数时候生效迅速、效果较佳。也正是有过往成功先例铺底,立法促进民众阅读的尝试,自然前景可期。
有必要厘清的是,全民阅读立法所具备的双重属性:于社会而言,它是对公共治理目标的梳理、申明,启动及主导着某些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于民众而言,它是一部不具备强制力的倡导性法律,并不会直接介入、干涉个体的阅读生活。具体来讲,《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所能影响的,乃是出版业的提振、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标准化、阅读文化的传播等宏观方面。
(摘编自然玉《立法促进阅读,应做的与不应做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国民阅读率低,是促成全民阅读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B.有的地方阅读公共资源不足,而有的地方资源闲置,公共阅读资源的配置也是影响全民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
C.为了解决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通过立法,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
D.知识有其自我传播和自我筛选的过程,为了避免干扰知识的自我淘汰机制,在为全民阅读立法时,要慎重对待对阅读内容的硬性规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信息,尽管为全民阅读立法能有效提升全民阅读水平,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引发的争议也不少。
B.对于全民阅读立法,材料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材料二认为应该立法,材料三反对立法,材料四认为立法的影响力有限。
C.材料一认为对于阅读内容要通过立法来进行引导和扶持,材料三认为阋读内容属于公民精神范畴,立法介入应谨慎。
D.材料四认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部法律,因为它不具备强制力,无法介入和干涉个人的阅读生活。
E. 要提高国民阅读率,除了通过立法推动外,还应该考虑更多的办法和举措,一是因为导致阅读率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另外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小题3】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上述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这一问题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娱乐圈的“雷人”现象

作为当下的流行语,“雷人”一词据称最早源自2008年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这个倒霉蛋也因此成为了打造流行语的先驱,自那以后,所有被“雷到”的人的血液中似乎也延续了他被雷时的情绪因子:无奈,无语。

不过,不仅仅是中国的选秀舞台上站着外表雷人的歌手,不仅只有中国在播放雷人的影视剧,欧美娱乐圈时时有“雷阵雨”划过天空。

2009年4月11日,英国独立电视公司著名的选秀节目《英国达人》正在进行。身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老土的苏珊博伊尔上了台,著名“毒舌”评委西蒙克威漫不经心地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48岁的苏珊回答:“当一个专业歌手,成为伊莱恩佩吉那样的歌星。”所有的人哄然大笑。

之后,苏珊在音乐声中开始演唱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曲目《我曾有梦》。歌声响起的一刹那,评委和观众都震惊了,而这一幕也成为2009年4月中旬全球网络点量最高的视频。数据显示,苏珊大妈比赛视频的收看人次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视频的5倍,她还获得了好莱坞明星黛米摩等名人的支持,博彩公司也围绕她的比赛名次随时调整赔率。

尽管在《英国达人》决赛中,苏珊惜败于歌舞组合Diversity的10个孩子,但是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位自强不息的大妈。

苏珊自曝最初参赛的目的仅仅是想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一个伴儿,但她雷人的外形与天簌般嗓音形成的巨大反差,却成就了今年娱乐圈的最大神话。英国媒体评论,“许多人被感动,是因为苏珊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美国《娱乐周刊》著名记者施瓦茨鲍姆在博客上写道:如今的大众流行文化充斥着外形包装,而苏珊·博伊尔毫无矫饰的艺术力量“重新定义了美丽的衡量标准”。

苏珊本人表示,自己早就预料到人们看到她的外表会有些鄙视,但自己决定让他们刮目相看。“你必须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终究会成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她热情的说。

   娱乐明星也并非时刻以“雷人”为己任,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制造“drama(戏剧性事件)”,但是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吸引众人目光,而此时讨论这些事件的道德意义着实没有太多必要。“我这一路走来,就像在耍空手道。”几度做出疯癫事的小甜甜布兰妮在谈及自己如何驾驭“名气”这一双刃剑时如是说。但一路走来像在耍空手道的明星们,何止布兰妮一人?

在国内娱乐圈,类似的话题人物也是层出不穷,但这些“雷人”标杆与西方前辈相比,显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当西方娱乐圈的高手们已经把“雷人”玩成一种风格,一种行为艺术,我们的“雷人雷事雷片”却大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山寨阶段。

   在求新求变的娱乐圈,“雷人”有时候并不是坏事,麦当娜出道时那些骇世惊俗的装束早已成为最经典的流行符号,谁能断定LadyGaga的白发皮衣不会在20年后被视为时代象征?就在我们身边,当年《庐山恋》里张瑜和郭凯敏的惊世之吻、费翔连蹦带跳的“一把火”,当时看来不也很有“雷人”之嫌,可很快就化为流行。要想化“雷人”为时尚,靠拾人牙慧式的山寨大法肯定是不行的,还要挖掘创意,真正抓住在流行风潮前到来的那缕闪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摆脱低级状态的“雷人”境界,成为引领潮流的那一声巨雷。

节选自《环球》2009年第九期《欧美娱乐圈的“雷人”现象》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雷人现象”表现的一项是( )
A.“无奈,无语”是娱乐圈“雷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情绪因子。
B.娱乐明星更多时候只是在制造戏剧性事件,但是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吸引众人目光。
C.西方娱乐圈的高手们把“雷人”玩成了一种风格,一种行为艺术。
D.“雷人”要化为流行,还要挖掘创意,真正抓住在流行风潮前到来的那缕闪电。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雷人”一词最早源自2008年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
B.2009年娱乐圈的最大神话是苏珊雷人的外形与天簌般的嗓音,她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
C.娱乐圈中的“雷人”现象主要是从装束打扮上来界定的,是一种行为艺术。
D.在国内娱乐圈,“雷人”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却大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山寨阶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珊大妈比赛视频的收视率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收视率,说明人们对国家大事并不特别关心。
B.苏珊·博伊尔的自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老土创造的“雷人”艺术力量,使人们对娱乐圈的美丽有了新的衡量标准。
C.“名气”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一个人在成名后,只有耍空手道,才能不让“名气”伤了自己。
D.中国娱乐圈真正抓住流行风潮到来前的那缕闪电,就一定能够摆脱作坊式的山寨“雷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