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足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 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
【小题1】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C.“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D.“界画”主要运用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小题2】(小题2)下面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
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B.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D.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B.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谈数字化书写

刘皓明

①书写方式在文学乃至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可能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书写方式已经进化到数字化的今天,我跟用中文写作的绝大多数人一样,直接在键盘上输入汉字。比起中文计算机化的初期,现在的输入法使用起来方便了很多。但我恐怕这样的方便主要来自计算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扩大等等——而不是输入法本身有了多大改进。我甚至觉得,这几年各种中文输入法在语言水平上不进反退,以至于如今坐在计算机前写作就像从塌方的房子里搜寻财物,灰头土脸,费力地拨开错字的瓦砾和脏话的污秽,把埋在里面的东西刨出来,然而无论怎样擦洗,遭此劫难的幸存物上还是有污渍。

②我用过的汉字输入系统近年来有两种,应该也是今天最广为人使用的那两种,而且我只用拼音输入法。作为学者,汉字输入系统的用途对我来说主要当然是学术写作,但是如今用通用的汉字输入系统打任何业务文件,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其他一般性的公文,都很费劲。因为按照拼音打出的字词,排在前列的有大量的字或词条是网络语、脏字、表情图甚至是内容猥亵的图案。

③我不知道汉字输入软件在业务性(相对于娱乐性)的使用上占全部使用的比率是多少,是否娱乐性而不是业务性的使用占了全部使用的绝对多数,也不知道使用者的年龄分布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是不是二十五岁以下的占绝对多数,但是我所接触的几种主流汉字输入法肯定主要是为青少年娱乐设计的,是网吧风格的、混混儿风格的、网瘾患者友好型的,但绝不是服务于成年人乃至青少年从事其各自业务和用于学习的。

④这种状况跟我所熟悉的英语德语计算机输入状况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书写规范化的相对严格形成鲜明对比。诚然,英德等西方语言除了手机输入法有文字联想功能外,计算机文字输入的确都是一个个字母的输入,不像中文这样需要拼音输入然后在大量的同音字词中选择正确的字词。但是英德文字输入软件带有拼写检查、语法检查、同义词近义词词库等功能,这些功能类似于中文输入法的联想功能的地方在于,两者都体现了产品生产者在语言规范标准上的立场与政策。两者之间不同的,则是这些西文软件绝不像中文输入软件那样,努力迎合任何一种新的口语和网络语的语用潮流而无视语言学家们制定的标准语言规范,更不会推广脏话。

⑤如果网络语乃至脏话泛滥旨在迎合年龄和教育水平处在低端的用户,旨在服务于业务性应用的功能也同样问题重重。我这里不想说词库中的词组常常包含错字、非词语组合大量出现在词库等等情况,只想说说繁体字的问题。由于需要引用古籍,我常常要输入繁体字,但是繁体字库中错字连篇。比如最常用的字“爲”,无论拼音输入后的首选字还是含爲字的多音节词,都被设计成“為”,甚至所有以这个字为偏旁的汉字例如“僞”、“潙”等也都用这种异体繁体字。这样的混乱不仅见于网络,连正式出版的古籍都这么印,例如新近出版的《杜甫诗全集校注》。仅次于“為”的繁体字滥用大概要属“著”,被用来取代一切“着”字。据我所知,这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在字体选择和设计上依从了台湾地区流行的字体,而台湾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体又常常受到日文简化汉字的影响,“為”应该就是依据“爲”的行草字体简化来的,而不是依从了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和机构。

⑥众所周知,语言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和变异的,但是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语言就像任何流通物品一样,是被规范甚至是被立法的。这些规范和立法总的来说偏向于保守,它会有选择地承认和接受伴随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所产生的新名词新术语,但是绝不会承认、鼓励、散布网络俗语、脏话、不规范缩写简称等等语言污染。的确,没有任何机构可以阻止人们在口语中发明和使用新俚语新俗语等规范之外的语言,而且也实在没有必要阻止。但是一旦进入书写,情况就不一样了。早在一个多世纪前,H.W.Fowler和F.G.Fowler在其名著《标准英语》(The King English)中就说过,俚俗语(slangs)除了在对话里外不应该出现在写作中,这话我看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效。

⑦当然今天的情况复杂些。在数字化书写的今天,并非所有数码输入的文字都是写作。社交媒体的文字输入的确就是口语对话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算不上是写作。但是使用WORD等文件软件时的文字输入则都应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写作:无论写的是应用文,记叙文、论说文,还是文学创作。换句话说,在计算机上使用办公软件输入文字时应该被视作是文字输入软件的业务应用。那么,用于这样输入文字的软件是应该首先甚至是排他地方便使用规范语言的合理合法使用呢还是要增加合理合法使用规范语言的难度而给不规范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呢? 是服务于业务使用呢还是服务于娱乐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⑧造成汉语文字输入目前这种混乱状况,除了马虎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外,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对成规的轻视甚至无视。这些年来风行的网络语有不少就是无知者们狂欢的产物,比如近年来流行的“囧”字等等。变化无常的网络流行语和相对稳定的书面语是要划出一个界限的,就像民间与体制、一时的时尚与历史久远的传统之间是有区别的;书面语是需有规范的,就像社会有法律规范一样。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当下流行度来决定,而民科民哲民骂并不能因为来自草根就应被视作天然具备高于体制的道德水平乃至专业水平。不尊重规范、纵容无知对规范的冲击行为就如同纵容医闹一样,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败坏的是我们整体的文明水平。

(本文刊于2016年9月14日的《文汇报·笔会》)

【小题1】“塌方的房子”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最广为人使用的两种”证明了汉字输入系统的功能单一。
B.第③段作者认为目前几种文字输入法无法满足业务性学习的需要。
C.第⑤段关于汉字繁体字的输入时第①段“错字瓦砾”的具体证明。
D.第⑥段指出语言规范之选择成人和接受现代科技新名词、新术语。
【小题3】第④段作者提及德英输入法的意图是( )
A.说明英德输入法更加服务于学术写作。
B.强调汉字输入系统应该正视语言规范化。
C.批评汉字输入系统只为青少年娱乐合计。
D.说明英德输入法更加重视语言的规范化。
【小题4】概括造成汉字输入混乱状况的原因。
【小题5】第⑦段划线句是否有修改的必要?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予以分析。
【小题6】你是否赞同本文关于语言输入系统的观点和看法?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京剧:角儿的艺术
叶朗
①老的京剧观众流传一句话,“看戏看角儿”,或者说,“听戏听角儿”。这句话概括了京剧欣赏的主要特点。
②京剧欣赏的特点,是由京剧意象生成的特点所决定的。京剧观众走进戏院,目的不仅是看“戏”,而且是看“演”戏。因为他们知道,京剧的“戏”(舞台意象)是“演”出来的,“戏”的意蕴是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观众看戏时,不仅意识到这是赵艳容,这是武松,这是曹操,而且意识到这是梅兰芳,这是盖叫天,这是袁世海,意识到这是梅兰芳在演赵艳容,这是盖叫天在演武松,这是袁世海在演曹操。他们欣赏的重点是演员(特别是名演员)的表演。这就是所谓“看戏看角儿”。这是京剧欣赏的第一个特点。
③京剧观众还有句话:“越是热戏越爱看,道理就在这里。电影一般看过一遍就不想看了,即使再看,也没有第一次看时那份欣喜和激动了。看京剧,越是熟戏,情节故事的背景越是退到远处,就越能集中心思欣赏演员的表演,就越能感受、领悟和品味演员表演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
④京剧欣赏的第二个特点,是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欣赏,一句唱腔,一个特技,都可以博得观众的掌声。人们看一场电影或一场话剧,看到戏中某个坏人干伤天害理的勾当时,不会有人叫好,因为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是角色。但是看京剧演出遇到类似的场合却常常有人叫好,因为京剧观众既注视角色,又注视演员,注视演员表演的技巧和形式。王梦生《梨园佳话》曾描述京剧名净黄润甫的表演:“其唱极响脆之能事,确有洪钟之音。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如《捉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中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声叫绝。”观众一方面对曹操切齿,一方面又为黄润甫的表演叫绝。这就是一种分离。
⑤徳国著名戏剧家布菜希特说:“当我们观看一个中国演员的表演的时候,至少同时能看见三个人物,一个表演者和两个被表演者。”他把京剧的表演称之为“双重的表演”,观众常常能从演员的“双重的表演”中得到双重的乐趣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文章结尾画线处“双重的乐趣”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小题2】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①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的事物。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③那时候雪还没有来,雪还在风雨之后。母亲在那块月光下的麦地里除草,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那件厚厚的棉袄,棉祆有些破旧了,里面的棉花露了出来,乍一看像是飘落在棉祆上尚未融化的雪花。但雪还没有落下来,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母亲心里越来越急,她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在月光之下,努力地除草,雪就要落下来了。
④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母亲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目,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⑥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人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我们一遍遍读,又一次次地猜测。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这个画面让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⑦在我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无数次落雪。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纸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看见大雪封山,看见那些被堵在路途上无法回家的打工者们失望的眼神。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的战栗……
⑧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⑨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⑩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在那个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选编自《散文》2018年2月刊,有删改)

【小题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波浪线句。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引用”的作用。
【小题3】文中四处划直线句子都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9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慌忙躲避的这些内容,是故事走向高潮的前奏,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中“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悔恨玩网游的心理,也写出了父亲喜悦激动的心情,复杂感情交织其间。
C.方伯雄虽是次要人物,但在情节结构上起了不可或缺的勾连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肖像和神态描写,使其人物形象较丰满。
D.小说中的父亲通过与儿子共玩游戏这种方式,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起到了使心灵更受震撼的教育效果。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方伯伯是“网吧老板”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